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對于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小學勞動與技術課程,從學生成長的角度出發,融合勞動與智育、勞動與德育、勞動與美育等,進而達到以勞增智、以勞樹德、以勞健體、以勞鑒美、以勞創新的勞動教育目標。本文提出的樹德·立美就是要通過勞動教育,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一、從實踐出發,開發勞動課程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只有通過親身勞動,才能養成真正熱愛勞動和尊重勞動人民的品質。勞動不僅是人的生存方式,還是人的生活方式。在馬克思看來,勞動是人的一種自然、自覺、自由的活動,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主要方式。在本真性的勞動中,學生體驗到的不是奴役和盤剝,而是自我本質力量的全面解放與舒展。

1.開發認知性課程

在小學勞動教育過程中,教師首先要讓學生認識到勞動的意義、價值,這就是立足于學生經驗的勞動認知性課程建構與開發的目的。我們都知道,本真意義上的勞動是對異化勞動的一種揚棄。在勞動中,人與自身達成一種和諧統一,勞動是主動化的付出,勞動是多元化的實踐,勞動是情境化的探索,其中蘊含著一種探索、求真、向善、向美的精神。因此,教師要從勞動本體出發,積極開發勞動認知性課程,可以以班級黑板報、校報等形式展開,也可以以演講比賽、講故事的形式展開,還可以為學生講述勞模的故事,講述過去的勞動故事,以及對未來勞動的暢想等。通過多種方式開發勞動認知性課程,以喚醒、激活學生的勞動意識,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觀。

2.開發經驗性課程

勞動不是紙上談兵,勞動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實踐活動。作為教師可以以主題班會、主題隊會等形式展開勞動與技術教學,為學生總結一些勞動經驗、勞動方法、勞動技巧。還要對學生進行正向引導,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勞動。通過勞動,學生就會對“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有不一樣的認識。

3.開發主題性課程

在小學勞動教育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相關節日開發主題性勞動課程,并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勞動實踐活動。如春節貼春聯、除塵布新、置辦年貨,元宵節做湯圓、扎兔子燈,清明節掃墓、放風箏、踏青,端午節包粽子、做香囊,中秋節做月餅,國慶節編中國結,重陽節去敬老院慰問老人等。這些主題性的勞動課程不僅能夠讓學生獲得專業的技能,還能讓學生在傳統文化的滋養中成長。在主題性勞動課程開發中,學生既獲得了更多的勞動經驗,又學習了勞動人民優良的品質。

二、從樹德出發,開發勞動課程

1.開發自主性課程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生活即教育。生活是什么?在我們看來,生活不是各種觀念的空洞組成物,生活更不是清談,生活應當是由多元化的勞動組成的。在勞動中,學生能認識到“廚房的秘密”,能感受到“臥室的溫馨”,能體驗到“陽臺的生機”,能享受到“客廳的快樂”。在小學勞動與技術課程中,教師要積極開發自主性課程,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勞動,學生從中就能體驗、感受勞動的快樂,能夠對“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有新的認識,他們自然就會尊重他人的勞動,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了。自主性勞動課程是一種喚醒課程、一種哺育課程、一種引領課程。通過不斷的勞動鍛煉、磨礪,學生更加熱愛勞動、向往勞動了,他們對“勞動是一種美德”有了深刻的認知。

2.開發感恩性課程

培養學生的勞動品質,是勞動與技術課程教學的重要目標。在小學勞動與技術課程教學中,教師要積極開發感恩性課程。勞動不僅是一種能力,還是一種吃苦耐勞、甘于奉獻的優良品質。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熱愛勞動的學生,一定是個懂得尊重他人勞動成果、尊重他人的人,“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人是很難有感恩之心的。在感恩性課程中,教師要著重引導學生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從“一粒米”“一滴水”到“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不過有人為我們負重前行”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學會感恩,感恩家人、感恩朋友、感恩集體、感恩社會,感恩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只有學會感恩,我們的社會才能更加和諧;只有學會感恩,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才能向良好的方向發展!此外,教師還要多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如讓學生學習烹飪美食,感受廚師的不易;讓學生學習縫補衣服,感受媽媽日常生活的不易;讓學生學習盆栽,感受到園林師的不易等。

3.開發幸福性課程

勞動教育可以使學生養成樂觀向上、克服困難的善良品性。教師開發幸福性課程時,不僅要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會感恩,還要引導學生學會感受、體驗。幸福性課程的開發,就是要讓學生感受、體驗勞動的美好。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只有通過有汗水、有老繭、有疲乏的勞動,人的心地才會變得溫柔,也只有通過這種勞動,人才會以熱忱的心去對待周圍事物,勞動兒童和勞動少年對待周圍人們的態度與沒有真正勞動過的人是完全不同的。教師開發幸福性課程時,不僅要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還要讓學生在勞動過程中體驗幸福,獲得幸福感。在小學勞動與技術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使其從中感受、體驗勞動的酸甜苦辣。例如,教師可以在校園開辟屬于學生的植物種植園,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讓學生體驗種植的樂趣,感受收獲的美好;可以讓學生在班級中輪崗,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班級管理工作的機會,使他們在參與中得到發展,獲得成功;還可以鼓勵學生到社區參加各種公益性活動,這樣學生的學習生活就會更加充實、更加有趣、更加有意義、更加富有創造性。此外,教師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各種勞動活動時,不僅能夠完善學生的人格、錘煉學生的能力、磨煉學生的意志,還能夠讓學生熱愛生活,收獲勞動成果,體驗勞動樂趣,獲得精神滿足。

三、從立美出發,開發勞動課程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勞動精神的重要論述是對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勞動觀的豐富和發展,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勞動與技術課程教學中,教師要自覺地從勞動立美出發,開發勞動課程。勞動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活動,勞動的產品、作品等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

1.開發跨界課程

勞動立美的內涵極其豐富,不僅包括勞動的過程美、勞動的產品美,還包括勞動的主體美、勞動的關系美等。從勞動立美出發,需要教師打破學科界限,打通學科關節,將學生的經驗等融通起來進行實踐。這樣的課程開發,就是跨界課程開發。跨界課程開發首先是跨學科課程開發,其次是融通經驗課程開發。例如,我們可以將勞動與技術課程與語文、數學、英語、科學、美術等學科融合,讓學生從中感受、體驗勞動的美好。

2.開發項目課程

朱永新教授認為:“教育應該是完整的,應該塑造完整的人,讓人真正成為他自己,讓每個人成為最好的自己。在教育過程中,每個人應不斷和美好的、偉大的事物對話,在這個過程中尋找自我、發現自我、成就自己。”勞動與技術課程是培育人優良品質的關鍵課程,其關涉學生實踐活動的方方面面,牽涉各門學科,是檢驗學生理論學習的試金石。開發項目課程有助于學生進行實踐探究、質疑創新。教師開發項目化課程時,可以從勞動工具的選擇、勞動方法的選用等方面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讓學生探索問題解決方案、展示解決成果等。

3.開發服務課程

作為教師,要加強勞動與技術課程的頂層設計。從某種意義上說,生命解放、舒展的勞動,不僅要“合目的性”(德),還要“合規律性”(美)。開發服務課程就是要讓學生在日常勞動中形成熱愛勞動的優良品質,能用雙手建設自己未來的生活。作為教師要積極開發服務課程,為學生參與勞動實踐活動提供平臺,激發學生的主人翁精神,培育學生的主人翁意識。

總之,勞動可以美化學生的學習環境,美化學生的生活。因此,學校要科學、全面地落實勞動教育,以勞動托起中國夢,加深學生對“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認識。

作者單位 江蘇省啟東市寅北小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