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命教育實踐路徑研究
作者:黨世強 王 芳
發布時間:2022-05-13 16:10:5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中小學階段是學生性格形成和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也是學生價值觀和人生觀樹立的重要階段。下面,筆者結合自身多年教學經驗,對該問題進行了簡要分析,以期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
一、設置專門的生命教育課程
在當前教育體制下,語文、數學、英語課程占據了學生學習生活的大部分時間,學生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這些課程上。加之學校對其他課程的重視度不夠,課時安排較少,導致其他課程的教育活動很難開展,如生命教育。中小學校要開展生命教育,就要開設與生命教育相關的課程,提高學生對生命教育的重視程度。每周可以開設兩節至三節生命教育相關課程,這樣教師就有充足的時間為學生傳授相關理論知識,為學生打開生命教育的啟蒙篇章。
例如,小學在開設生命教育課程時,要以認識世界、認識生命為主線展開教學。教師可以從認識世界開始,幫助學齡較小的孩子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在具體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思想教育和身心教育結合起來,以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認知能力為基礎,從認識生命開始,逐步為學生講解相關知識,構建各個學段分層遞進的教學方式,全面推進生命教育相關課程的實施。
二、組織專題活動及課外活動
中小學開設具體課程之后,教師要根據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教學思路,以專題活動及課外活動為實踐依據,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還要以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環境教育等為契機開展多種多樣的專題活動,多角度出發為學生創造良好的生命教育環境。課外活動是學生體驗生命成長的重要途徑,教師可以結合班級團隊建設、節日、紀念日組織課外活動,并利用班級事務欄、宣傳板等進行課外活動宣傳,通過不同形式將生命教育的意義有機呈現出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命教育活動,從中體驗生命成長的意義,感受生命的價值。
例如,小學可以開展認養小樹活動。教師可以在班級的班務欄發布倡議書,調動學生參加活動的積極性。認養小樹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了解生命的成長,學生在成長,小樹也在成長。開展活動時,教師要先為學生介紹怎樣養小樹,養小樹需要注意哪些事項等,再讓學生進行認養。認養時要一次選定,這對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決斷能力很有幫助,認養小樹活動非常適合對小學階段的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筆者認為,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有另一個生命陪伴學生成長,通過長期陪伴讓學生切身體會生命成長的不易,從而敬畏生命、敬畏自然,逐漸將學生的思想從認知層面提升到生命成長層面。
三、營造適合生命教育的環境
從教學效果來看,教師要為學生創設有利于生命教育研究的教學環境。在生命教育過程中,教師要明確學校的育人目標,準確把握教育發展方向,充分關注學生的發展狀況。生命教育本身是一門取向廣泛的課程,學校可從不同角度出發,如在班級內成立學習小組,在校內成立不同的社團,以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學生可以根據喜好和特長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社團,從人與人的交往中了解生命安全、生命健康、生命倫理、生命存在的價值,以及生命教育的意義。
例如,學校開展辯論賽時,要求學生從正反兩個角度出發尋找論據,回扣論點。教師可以通過具體的事例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主動尋找與之有關的價值信息,通過辯論的方式回扣到自己對生命價值的思考。如辯論“人生的價值在于過程還是結果”一題時,學生就可通過對比正反兩方的價值,探究人生到底是過程重要,還是結果更勝一籌。小學階段的學生在辯論過程中很難做到站在不同角度思考問題,他們不能真正地抒發自己的內心所想,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辯論賽為教師開放了一個能夠了解學生思想的窗口,為教師及時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思想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契機。
四、講述生命教育故事
在生命教育過程當中,教師不能一成不變地作為課程的講授者,而是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生命教育活動,可以以故事的形式引入生命教育,激發學生的思考。生命是一個很大的教育主題,在中小學學校教育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相關視頻,為學生講述生命教育的故事,如抗震救災、戰爭與和平等相關主題。在講述過程中,教師要努力做到“教師有講述,學生有所得”,檢驗這種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讓學生互相分享感受。學生通過思考故事中出現的某一問題、某一現象,對生命的價值就會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他們對自己的生命價值就會有新的認識,這就是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具體體現。
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述有關戰爭主題的故事。對學生來說,劉胡蘭、李大釗等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耳熟能詳,教師可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電影《劉胡蘭》的片段,讓學生感受戰爭的殘酷,并思考什么是“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學生被劉胡蘭堅韌不屈、視死如歸的革命精神深深地感動了。在生命教育過程中,教師要以引發學生思考為目的,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對中小學生而言,一些抽象的詞如“向死而生”等,學生只覺得讀起來朗朗上口,但不知其意,教師就要通過一個故事或一個人物的英勇事跡加深學生對這些詞語的理解,以推動生命教育的順利實施,培養學生的生存意識、生存能力。
五、順應學生身心發展規律
古人有言:“人之初,性本善。”在實施生命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順應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幫助學生理解生命存在的意義,使學生學會保護自己,并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生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需要以積極的心態面對人生、面對生命,要與人和諧相處,與他人相互關心、共同合作,要尊重彼此的想法,尊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要與自然和諧共處,面對自然要有敬畏之心,要愛護自然、保護環境、尊重自然界的各種生命形式。教師要從學生的身心發展方面加以引導,使學生對人生的意義、對生命的價值有一個全新的認識。此外,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助力。
例如,中小學階段的學生自我意識較強,經常會發生一些語言及肢體上的沖突,他們在處理人際關系時有很多不成熟的表現,對他人持有意見的同時,對自己存在的問題認知不清。在人際交往方面,教師應通過具體的事例引導學生,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使其能夠與其他同學和諧相處。學生之間出現矛盾時,教師要積極幫助學生分析原因,化解矛盾,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方面,教師可以組織踏青活動等,為學生揭示“萬類霜天競自由”道理,以此激發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還要為學生講解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六、提出問題,思考生命的價值
在生命教育過程中,對于教師而言,最好的引導方式就是對學生進行提問,無論是活動后,還是講述故事后,提問都是鞏固學生所學知識和激發學生思考的重要手段,能夠使學生對生命的價值有更深的感悟。此外,在生命教育過程中,教師還要不斷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課堂是落實生命教育的主要途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但不能替代學生思考。教師講述故事后,可以通過提問為學生提供思考人生價值的思路;在實踐過后,仍可以通過提問幫助學生回憶實踐過程,鞏固實踐內容。
例如,在《生如夏花》的生命教育主題課堂上,教師可以從泰戈爾的詩歌入手,也可以從樸樹的歌曲《生如夏花》入手,為學生營造一個適合思考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從中了解本節課的教育方向和主題思想。教師也可以以講述故事的方式,為學生介紹夏天的花朵為何有著旺盛的生命力,生命又因什么而美麗。在講述故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談一談自己的感受,以加深學生的思考。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沒有被提問到的學生可以通過書面形式提交答案,教師要及時評改每個學生提交的作業,并加以引導,以加深學生對生命價值的思考。
綜上所述,生命教育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小學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時,要積極改變教育理念,創新教育方法,要教導學生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熱愛生命,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更好地體驗和感悟生命的意義。
作者單位 陜西省神木市第八中學 陜西省神木市第七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