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其象,查之形
——解鎖美術課堂學習之策略
作者:張曦丹
發布時間:2022-05-13 16:08:4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美術學科核心素養包括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其中“審美判斷”是指“對美術作品和現實中的審美對象進行感知、評價、判斷與表達”。觀察能力是認識世界的基本能力,美術課上的觀察,主要是為了把握觀察對象的整體或局部的外部特征,把握內在變化,是學生繪畫素材的源泉,也是培養學生審美判斷的一個重要途徑。我在日常教學中發現,在教授學生觀察的方法之后,他們畫出的形象依然不一定是當下看到的,而是對生活原本的認知和了解。所以,我認為,與其讓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怎么觀察,不如引導、喚醒、激勵學生自己去觀察,讓學習真正發生。為了調動學生觀察的積極性,我摸索出以下觀察策略。
一、觀師尋源,賞析探究
大師的經典作品是時代縮影,蘊藏了豐富的人類情感,是世界文化史上最珍貴的明珠。可是對于美術史上閃耀星光的大師們,學生究竟知道多少呢?大師的作品是否能觸動學生的心?在蘇少版三年級上冊《點彩游戲》 一課的教學中,我和學生一起欣賞了法國著名畫家修拉的作品《大碗島星期天的下午》,我讓學生從整體到局部欣賞這幅名作,談談這幅作品的獨特之處,引導激勵學生觀師尋源、賞析探究。學生的觀點豐富多彩,他們最為驚訝的是:“為什么這么有名的畫家畫的人物卻模糊不清呢?”他們認真探究后發現,這幅畫是以點的方式畫出來的,所以沒有具體輪廓。在觀察局部的時候,他們又發現就算只是一個裙邊也用了非常豐富的色彩,在驚嘆之余躍躍欲試。
觀察賞析名畫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我不僅在課堂上用微課視頻的形式讓學生欣賞名畫,還留下了課后作業,讓他們去探究。學生不僅從網絡上查到了資料、從書中找到了答案,還從中國銀行最近發行的一套莫奈名畫系列信用卡上找到了美:有“伊人宛在水中央”的《吉維尼小船》名畫,有“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蓮花別樣紅”的《睡蓮》名畫……在大師手中,光斑波鱗變幻出豐富的色彩,就連影子也有了美麗的顏色,那些存儲在畫里的風景,都成了吸引學生觀察的無價之寶。他們主動地尋找這些名畫,以他們的視角來解讀名畫的創作思路和創作技法,并把自己觀察到的美好分享給小伙伴們,學習在此時真正發生。在欣賞大師作品之余,學生進行了創意繪畫,或臨摹、或拓展、或想象。記得,有個學生把畢加索的《照鏡子的女子》這幅畫改畫成《照鏡子的馬兒》,童趣盎然,讓我記憶尤為深刻。學習觀察大師的作品,對造型、色彩、比例和肌理等形式特征以及材質、技法和風格特征等的認識、比較與辨別,正是美術核心素養中“圖像識讀”的體現,也是學生向大師學習、了解世界藝術瑰寶的最好途徑。
二、觀形寫生,揣摩方法
對于兒童來說最好的藝術教育方式就是體驗式教學,但是學校的美術教學大多數發生在教室里,總是伴以教師預設好的課程方案和做好的PPT,雖然也很有趣,但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我想,作為一個懂孩子的教師,如果偶爾把課堂搬到大自然中,帶學生走出課堂親近自然,學生一定很喜歡。在蘇少版六年級下冊《美麗的園林》一課教學中,首先,我從學校內部發掘資源。學校文苑雖是人工建造,卻也渾然天成,移步換景,充滿畫意詩情。我讓學生多次從不同角度觀察寫生,并且互相比較、評價。其次,我帶領學生到課程基地荊川公園進行繪畫創作。面對抗日英雄荊川先生的雕像時,我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去觀察,或從上到下,或由近及遠,或由整體到局部等,提供觀察的“支架”,從不同的角度、方位循序觀察,培養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和心靈去觀察、感受事物、認識世界,并讓他們在實踐中通過學習造型來提升審美與表現力。
在寫生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常常有比例和布局的困難。但是兒童寫生教學與專業教學不同,對于比例與光影都沒有精確的要求,所以我從不直接糾正他們的錯誤,而是讓他們自己揣摩方法。例如,在《漂亮的鞋》一課中,我帶了不同款式的鞋子,引導學生從各種角度去觀察鞋,比較鞋的外形和結構,激發他們的表現欲望,增強他們大膽創作的信心,避免只憑記憶去創作。我發現教師越放手,學生越大膽,這個過程培養了他們觀察、分析眼前復雜形象的能力。當發現錯誤時,他們也慢慢學會了根據實物來進行修改,習得一些造型與謀局布篇的方法。我還讓學生做小老師互相分享經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習了感知、分析、比較、詮釋事物中所隱含的各種美的因素,分析和辨別觀察中的視覺現象,進而做出自己的判斷,培養了“審美判斷”能力,并在有序觀察的基礎上進行有條理的思考,思路清晰,層次分明,下筆胸有成竹,這也是一種思維能力的發展。
在寫生的過程中,我發現男孩較之于女孩更加喜歡添加上自己的創意,例如把寫生的場景放入喜歡的游戲場景中,或者在寫生的對象上添加他們認為很厲害的功能,在展示作品的時候會非常興奮地一一介紹。而這時其他學生也會得到靈感,在自己的畫面上進行想象添加,最后呈現出來的作品風格各異、精彩紛呈。這一過程不僅提高了他們的感受能力、造型能力、創造能力,也鍛煉了耐心和毅力,培養了做事踏實認真、仔細分析的能力,并為以后畫畫積累了創作素材。
三、觀色悟道,大膽表現
相較于造型,兒童更偏愛色彩,這種對色彩的喜愛反映了兒童的天性。在我的教學經驗中,我發現低年級兒童更偏愛強烈、夸張、奪目的色彩,往往在一幅畫里不能辨別細致色彩之間的差別與色調,拿到什么顏色就用什么顏色,他們無拘無束地自由涂抹、展現眼中的世界。在這種情況下,我引導他們去觀察更為真實的世界,而不是僅靠直覺作畫。例如,蘇少版一年級上冊第一課《走進大自然》是小學生的第一堂美術課,我讓學生自己說一說在上學的路上看到了哪些顏色。接著,我展示真正的天空、森林、校園的圖片,引導學生細致觀察。學生驚訝地發現原來色彩有很多層次,感受到了其中變化無窮的魅力,在繪畫的時候也學會了有意識地選擇相互鄰近的色彩,使畫面更加和諧。
高年級學生經過幾年的學習已經有了對色彩的判斷和選擇,學會了如何組織色彩關系,但是對于色調依然不能運用自如,而且用色有僵化之嫌。我發現女孩的色彩敏感度比男孩強一些,她們會表現得更細膩更干凈,但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在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種固有色的概念,比如樹葉一定是用綠色來畫,樹干一定是用褐色來畫,太陽一定是用紅色來畫。作為美術教師一定要帶領學生觀察真實生活中色彩的變化。例如,為了表現真實的樹,我帶領學生實地觀察樹干上部與下部的色彩變化,樹葉在光線下的不同顏色,并在觀察基礎上鼓勵學生創造性地表現色彩,回歸童心,畫出自己真正感受到的色彩,大膽用色。
四、觀想提煉,歸納總結
觀察能力是指通過仔細觀察后理解事物形體、色彩、結構、質量等外部特征的能力。當面對大量的信息時,如何去選擇重要的物象特征進行表達,這就需要學生在沒有下筆畫畫之前具有一定的觀想能力、提煉能力,也就是思維能力。所以說,觀察力是人類思維能力的門戶。例如,我在五年級的《畫臉》一課教學中,選擇了富有陜西地域特色的馬勺臉譜,讓學生感悟中國民間傳統文化的魅力,并讓學生嘗試設計馬勺臉譜。五年級學生對于美術造型元素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作為身處江南的孩子對于陜西的民間藝術還是很陌生的。我引導學生了解陜西馬勺臉譜的起源與發展,欣賞并理解馬勺臉譜的美術元素與藝術內涵。課堂上,我給學生準備了很多任務單。例如,在馬勺臉譜上你能找到哪些色彩?主色及輔助色分別是什么?在馬勺臉譜上你找到了哪些圖案?你能猜到它的寓意嗎?這些圖案的分布有什么特點?學生根據我的任務單仔細觀察、思考、提煉,最后總結出馬勺臉譜上的色彩主要為紅、黃、藍、綠、白、黑等,圖案則是吉祥寓意物品的概括對稱、簡化變形。通過觀想提煉,學生歸納總結出了設計創作的方法,個個下筆如有神,作品非常精彩。
正確的觀察是準確表現的前提。羅丹說過:“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仔細觀察是繪畫過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能讓學生搜集素材、擴大視野、豐富想象力,接觸事物的原本真實特征,能培養他們眼、腦、手的運用能力。教師應把握引導學生觀察的方法,讓觀察習慣融入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在學會觀察的基礎上不斷激發創意思維,讓學習每時每刻真正發生。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荊川小學(市教科院附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