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跨越時空的體驗
作者:張希輝
發布時間:2022-05-13 15:54:1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歷史教學一直比較難,因為跨越了時間和空間,所以我們稱歷史學習是一種跨越時空的體驗。鑒于此,歷史學習的正確打開方式便是“體驗”。為了讓學生在跨越時空的過程中收獲知識,初中歷史教師需要更加認真地研究教學策略,借助“體驗”完成歷史教學目標。
一、在體驗中對話交流
如果沒有讓學生與過去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建立對話,他們在課堂上收獲的就是冰冷的歷史知識。在歷史課堂上,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收獲歷史知識,還要讓他們在身心和情感方面有所發展。
一般來說,為了營造更加真實的體驗環境,歷史教師會采用情景創設法,讓學生沉浸到具體的歷史情景中,身臨其境地和書中的歷史人物展開對話、交流。例如,人教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下冊《三大改造》這一節課中三大改造是改造了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學生要綜合性地分析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并且對三大改造的變化做出對比和總結。為了讓學生對當時的三大改造有深刻“體驗”,教師采用情景代入法展開了本節課教學。在學習農業改造時,教師說:“同學們,現在讓我們一起回到三大改造時期。你是河北省遵化市西留村的鄉民,貧苦出身,家境貧寒,解放前靠給地主家做長工來維持生計。現在,新中國誕生了,你已經翻身解放了,十分開心。1950年,國家又頒發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你終于可以擁有自己的土地了。面對夢寐以求得到的土地,你覺得自己在生產上會發生一些什么變化呢?”通過這段話,引發學生思考并進入情景中。教師繼續說道:“你現在干勁非常足,不僅自己親自上陣,還帶領家里的男女老少一起從早到晚、勤勤懇懇,一刻都不敢放松。到了秋天,收獲非常豐富,可以解決家里的溫飽問題。然而,天有不測風云,第二年當地就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旱災,種下去的莊稼全部都要枯死了,你心如刀絞,但是卻無能為力。你現在又應該怎么辦呢?1953年,中共中央決定對農村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先后發布了《關于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和《關于發展農業合作社的決議》。中共中央號召你們參加農業合作社,你要不要參加呢?你也沒有其他的辦法了。所以你加入了農村生產合作社,然后大干了一場。為了保住自己的莊稼,你還參與了本縣水庫的修建。在大家的努力之下,水庫修建成功,你們再也不用擔心洪澇或者是干旱災害了。你的合作社還用上了拖拉機、聯合收割機,使莊稼的收成提高了好幾倍。所以,在你看來,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合適的嗎?為什么要進行改造呢?你覺得改造的方式是什么?你發現對農業生產社會主義改造的實質發生變化了嗎?”教師通過一個具體的小故事,讓學生成為了那個時代的人,真正地了解了當時三大改造的影響力。教師還不斷地提出問題,誘導學生一步步順著這個時間線前進,對話交流非常成功。
二、在體驗中發展認知
在歷史學習中,學生要學會運用相關歷史資料,對歷史事件進行解釋和剖析,得出相關結論,從而發展自己的認知。史料記載能夠更加真實地還原當時的歷史背景,學生通過解讀史料對于歷史的感悟和認知會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在課堂上,歷史教師應當把事先整理和歸納好的歷史文獻展示給學生,通過問題引導學生理解、剖析。比如,人教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下冊《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這一課總共有三個學習目標:第一,掌握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以及萬隆會議的基本事實。第二,理解求同存異的方針。第三,對比新中國和舊中國兩種截然不同的外交政策,理解弱國無外交的道理。對于第一個學習目標,初中歷史教師可以引用毛澤東開國大典上的宣言史料,讓學生讀完后嘗試談一談對和平外交政策中“獨立自主”的理解。教師還可以展示新中國成立之后有關我國國際形勢的歷史材料,讓學生分析當時中國面臨的嚴峻形勢。緊接著,讓學生分析當時中國領導人的做法,真正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對于第二個學習目標,教師展示了周恩來總理在亞非會議上的講話史料,請學生回答自己對周恩來講話中的“同”和“異”的認識,正確理解“求同存異”的方針。“求同存異”方針確實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與亞非國家的團結合作,中國與更多的亞非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對于第三個學習目標,教師讓學生分析新中國在政治和外交上的重大改變。比如,在政治上,我們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真正獨立;在外交上,我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這些都體現了新中國的重大轉變。教師給的歷史材料應當盡可能豐富和多元,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部分學生在表達中可能會遇到一些問題,出現短暫的交流空白,教師要有耐心。
三、在體驗中培養思辨
在跨越時空的歷史學習體驗中,學生的史學觀念會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對于生活的意義和價值會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而這一切都來源于歷史課堂上的思辨活動。
在提出問題之前,教師需要把握一個原則,提出的問題要具有辯證性。學生在課堂上思辨不是為了分出一個輸贏,而是通過不同維度的思考,對歷史形成更加正確、全面、深入的理解。一般來說,在這個環節,歷史教師會發現很多學生的個性化表達。只要符合我們的歷史觀點和歷史觀念就都是正確的,教師要及時給學生一定的肯定。例如,人教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下冊《海峽兩岸的交往》這一節課,海峽兩岸在政治會談、經濟合作、文化交流上,都有一些比較密切的交往,實現了相互促進和互利互補。在這節課教學中,教師提出了兩個思辨問題:第一個思辨問題是:“黨和國家對臺政策的改變說明了什么?”針對這個問題,不同學生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一方面,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是和平和發展。那么和平、統一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另一方面,由于兩岸同胞血濃于水的血肉親情,求和平,求發展,求安定,希望改善發展兩岸關系已成為主流。第三方面,中國共產黨始終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中國共產黨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二個思辨問題是:“同學們認為當前實現祖國統一的有利因素有哪些?我們能夠為實現祖國早日統一做些什么?”教師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言之有理即可。“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祖國繁榮富強,屹立于世界強國之林。”“‘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我們應當始終貫徹。”“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交往日益密切,統一是所有中華兒女的心愿。”“我們要努力學習,把祖國變得更加繁榮強盛”……歷史學科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學科思維是辯證性思維。學生要辯證性地看待歷史事件和歷史問題。教師在課堂上要給學生預留足夠的思考時間,同時也要給學生預留足夠的辨析空間。
四、在體驗中完善評析
我們總能從歷史事件中吸取一些教訓,或者傳承一些經驗。教師在歷史課堂中可以加入評析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點評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比如,人教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下冊《艱辛探索與建設成就》這一課,在發展中我們不僅有一些顯著的建設成就,也有一些探索中的失誤,這就可以成為學生評析的對象。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探索“大躍進”的失誤,工業上全民大煉鋼鐵,農業上虛報產量,甚至當時竟然出現了“一個蘿卜千斤重,兩頭毛驢拉不動”等的言論,以此為切入點進行探索,最終得出結論:大躍進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
我國也取得了顯著的建設成就,如武漢鋼鐵基地、包頭鋼鐵基地的建設,電子、原子能新興工業發展起來,鐵路交通建設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績。學生可以評析這些成就。如果不想讓這個活動開展得特別生硬,教師還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讓學生扮演某一個人物,表達自己的觀點,達到評析的目的。當時的模范人物有鐵人王進喜、黨的好干部焦裕祿、解放軍戰士雷鋒等。扮演王進喜的學生說:“我是鐵人王進喜,我覺得我們要不怕困難,艱苦創業。”扮演焦裕祿的學生說:“我們要熱愛人民,鞠躬盡瘁。”扮演雷鋒的學生說:“我們要助人為樂,愛國愛民。”扮演鄧稼先的學生說:“我們要不斷探索,穩步前行。”等等。這些歷史人物熱愛祖國、艱苦創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當代中學生需要繼承發揚這些精神。
總而言之,教師要采取多種教學措施,為學生體驗學習歷史知識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這也是新課改的基本精神體現。
作者單位 江蘇省無錫市東北塘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