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的職能及實施方法
作者:高萬成
發布時間:2022-05-13 15:23:3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美育又稱審美教育、美感教育,培養和提高人對自然美、社會美以及藝術美鑒別、欣賞和創造的能力,陶冶人的情懆,提高人的生活趣味,使人在思想感情上全面健康地成長。美育的基本職能是通過審美實踐實現的,培養和提高人對美的感受力、鑒賞力和創造力。人的審美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經過后天的培養和社會化的訓練獲得的。比如,一個在原始部落生活的土著人和一個在現代社會生活的當代人對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的感受是有很大的差異的,故而欣賞音樂要有“音樂的耳朵”,欣賞造型藝術要有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欣賞小說要有借助語言藝術進行藝術現象描述的能力。正如馬克思所說:“如果你想得到藝術的享受,那你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
美育的首要職能就是要引導人在審美實踐中培養和提高對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興趣和愛好,培養和提高對美的事物的感受力。例如,通過美術教育,可以訓練人的視覺感官和美術技能技巧,使人更好地欣賞美術作品;通過音樂教育,可以訓練音樂的耳朵,從而使人更深刻地領會它的內容。同時,對自然美、社會美的理解也有賴于在美的實踐中培養和提高。例如,通過參加改造自然的社會活動,領略名山大川的奇異風光,能使人深刻感受生活美、自然美的喜悅。唯有能夠感受美,才談得上鑒賞美和創造美。對于一個民族和國家來說,廣大國民審美感受能力的高低,無疑是衡量其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尺之一。
審美教育的第二個職能就是要培養人具有鑒賞美與丑的能力,使人能正確地理解和判斷事物的美和丑,并且不斷提升鑒賞美的水平。對于事物美丑的鑒賞力,是在后天的實踐中逐步培養和發展起來的,它顯示著一個人的鑒賞水平和修養。而且受到時代的影響,社會審美意識有明顯的歷史繼承性,有時可能會落后于時代發展的腳步。因此,在新時代、新環境里,舊的審美意識往往仍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影響著人的鑒賞力和審美趣味。如不用正確的美育理念予以教育和糾正,難免會產生許多美丑顛倒、以丑為美的現象,如全盤復古和崇洋媚外、追求奇巧和故作姿態的稚拙都是不健康的審美理念。只有通過正確的美育理念的確立和實踐,才能使人樹立起健康的審美情趣、審美標準,提升審美能力。
美育的第三個職能是培養人按照美的規律創造美的能力。人認識世界是為了改造世界,同樣的,人感受和鑒賞美是為了創造美。通過審美實踐、審美教育所培養的創造美的能力,既包括對藝術美的創造能力,也包括對現實美的創造能力。通過美育而獲得必要的審美修養和藝術技巧的訓練,是進行藝術創作的首要前提。同時,美育對提高人的創造現實美的能力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從原始社會最簡陋的勞動工具到今天的高、精、尖現代化設備,從原始人的山洞、茅屋到今天現代化的宏偉建筑,人類創造性的勞動成果毫無例外地包含著美的因素,而且時時刻刻對人進行著形象的審美教育。
要把美育的理論變為實踐,從而取得應有的效果,必須通過一定的途徑,采取一定的方法。進行美育不是某一個部門的專職,而是一項整個社會參與的系統工程。在近代,王國維、蔡元培、魯迅等人提倡美育,主張用美育來啟發民眾,改革世道人心,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見解,但當時黑暗的舊中國既沒有實施美育的物質基礎,又缺少必要的政治保障,所以這些提倡美育的理想并不能付諸實踐。只有到了今天,才有實施和實現美育的基礎和保障。實施美育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通過家庭教育實施美育
我國自古重視家庭教育。著名的《顏氏家訓》就提出了“胎教”的主張,認為從女子懷孕后就要有良好的環境和教養,這是對未出世的孩子最早的身心啟迪和培養。孩子出生后,就要有意識地進行美育,這種教育主張有其合理之處。家庭作為社會的細胞,是人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場所。家庭的格調、氣氛,總是影響著每個家庭成員的情緒、思想、性格,家庭成員共同的生活習慣、愛好,還能使青少年的心理傾向趨于定型化。特別是長輩的行為常在不知不覺中成了晚輩的言行表率。這種潛移默化的力量是巨大的。所以,家庭是進行美育的一個重要場所。家庭壞境的清潔、美化,生活秩序有條不紊,家庭成員間相互關心、尊老愛幼、和睦相處、團結向上的良好氣氛,會使人養成高尚的審美情趣和氣質,并對丑惡的事物有較強的免疫力。相反,有些家庭不注重家庭美育,勾心斗角、爾虞我詐,在陳設上闊綽虛榮、雜亂無章,都影響著青少年的美育和身心成長。
二、通過學校實施美育
學校毫無疑問是實施美育的重要場所。在學校美育中,音樂、美術、體育、語言等科目對美育有不可代替的促進作用。例如,歷史課介紹民族文化的悠久歷史、英雄人物的光榮事跡以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地理課介紹祖國大好河山以喚起學生對祖國和大自然的熱愛,這些都是美育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另外,自然科學的各門課程也與美育密切相關。掌握科學知識的目的就是為了認識世界、改造世界,也是為了創造美。自然科學本身具備對稱、均衡、秩序、多樣統一的形式美的特點。所以,從根本上講,熱愛科學、豐富科學知識與追求美、提高審美修養是一致的。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便十分重視美育,把“禮、樂”這些內容排在“六藝”之首。他還重視詩和音樂的教育與陶冶性情的作用,并以美的標準去評判客觀事物。他不愧為樸素的美育思想最早的實踐者。音樂課程教學中,要充分挖掘音樂形象的抽象性和直觀性,來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增強美育效果。音樂不像造型藝術那樣直接作用于人的視覺感官,它是無形的、抽象的,但是它用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去塑造形象。音樂形象是在聲音的運動中形成的,是活躍的、發展的、流動的形象,因而對這種形象理解的可塑性極強。盡管音樂不能像繪畫、雕塑那樣直接再現現實中的情景,但它借聲音的高低、長短、強弱以及節奏、速度、力度,通過旋律來勾畫形象,表達美的思想情感。如用音樂來描繪清晨百鳥啁啾、薄暮鳥雀歸巢、高山流水、深澗野渡等。特別是在音樂教師指導下欣賞音樂史上一些著名的作品,如《命運交響曲》《田園交響曲》《十面埋伏》《百鳥朝鳳》等,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美學修養,更能在潛移默化中達到美育的效果。
三、通過社會實施美育
社會實踐活動造就了人的審美能力。正如馬克思所說:“只是由于屬人的本質的客觀性地展開的豐富性,主體的、屬人的感性的豐富性,即感受音樂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簡而言之,那些能感受人的快樂和確證自己是屬人的本質力量的感覺,才或者發展起來,或者產生出來。”在生活實踐中產生了美的藝術,藝術和美的事物一旦形成,又影響和培養人的審美能力。一個人一生更為廣泛、更為普遍接觸的是社會生活,因而社會美育對一個人的審美意識的作用是巨大的。整個外界事物,包括對大自然的美的領略,到影(劇)院、展覽館、博物館、名勝古跡等處去欣賞觀摩都屬于社會美育的范圍。參加美術展覽、聽音樂會、參加英模事跡報告會、閱讀文藝書刊、觀看戲劇表演和體育比賽等,都是人樂于進行的美育實踐。此外,還有社會環境綠化布置、市容面貌和市政建筑風格,也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的審美意識。社會無時無刻不在對人進著審美教育。因此,樹立高尚的審美理想,自覺地利用各種社會資源、社會活動和社會生活環境,有目的地進行審美教育,就能極大地開拓美育活動的天地。除了用自然美陶冶性情、用社會美進行教育外,用藝術美感染教化人的作用也是很大的,這也是社會美育的一個內容。通過藝術美來啟迪、感召人追求美的理想,寓教于樂,是別的美育形式所難以達到的。如同時兼備視覺和聽覺感受的戲劇、電影以及電視藝術,綜合文學、表演、音樂、舞蹈、繪畫、建筑等多種藝術,并以此作為傳達某種審美意識的方式和構成藝術形象的手段。它不僅以直觀的形式影響觀眾的情緒、情感,還使觀眾置身于耳聞目睹的情境之中,以不可辯駁的邏輯力量吸引觀眾,引導觀眾對是非、美丑做出理性的判斷,并去分析、思考以及追求真、善、美。
總之,人類的所有實踐活動,歸根到底都是為了真、善、美的統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人民美育水平的高低,也是這個民族和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培養和造就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美育起著極為重要的特殊作用。
作者單位 甘肅省武威第十九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