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在中學語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重,深入研究文言文教學,探討文言文教學的規律和方法,提高文言文教學的質量,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課題。但是,傳統的文言文教學,讓學生不得不把文言文列為語文學習“三怕”之一,究其原因,學生在初中階段有三個不平凡的經歷:拔高式的教學,學生懵了;無積累的現實,學生愁了;殫精竭慮的備考,學生怕了。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是這樣說的“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2011版新課標變為“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仔細研讀蘇教版語文教材,其編排體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一、二學期著重培養學生一般的閱讀能力,三、四、五學期著重培養學生閱讀類文章的能力,最后一學期著重培養學生初步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三個階段,一條主線,互相銜接,逐步遞進,由簡到繁,由淺入深,符合語文學習規律。此外,語文出版社原社長王旭明曾說:“在新修訂的初中語文教材中,國學篇目所占比重約增至35%。”因此,筆者以為,文言文教學已不能抱殘守缺,因循守舊,只有深讀《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2011版),研讀編者意圖,激發學生興趣,積淀文言素養,培養審美能力,提高欣賞品位,立足學情,拾級而上,文言文教學才能走出一片廣闊明媚的天地。

一、在誦讀中親近,培養學生濃厚的興趣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只有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才能讓他們通過背誦,從語音、詞匯、句讀、語言習慣等方面逐漸感悟文言文,親近文言文,從而喜歡文言文。丁衛軍、紀連海兩位老師沙啞的喉嚨,個性化的朗誦,學生能不為之動容嗎?優秀的教師在課堂中絕不會輕視這一環節,而且會貫穿始終。一是改“釋文”為誦讀,揣摩情感。初中階段文言文選文編排原則,篇幅一般由短變長,內容淺顯易懂,且注釋豐富詳細。在日常教學時,教師應把需要理解的詞語、中考要求的考點等典型的活用詞、多義詞,常用的文言實詞、虛詞“埋伏”在誦讀中,在誦讀中反復引導、安排學生體會人物或作者的語氣腔調、情感個性,感受音容笑貌、言談舉止,把握形象特點、思想情感。例如,《鄭人買履》是最值得反思的,這則寓言學生幼兒園就聽過,人教版六年級下學期學過,蘇教版七年級上學期又要學習。仔細想想,七年級和六年級的學生認知水平差異不大,但初中教師和小學教師在教學上區別很大,尤其是經過大循環的初中語文教師,往往會讓學生談“文”色變,失去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失去七年級文言文“短”“趣”的味道。所以,教學《鄭人買履》時,不妨暫時淡化一詞多義、文言虛詞、語法結構等文言知識教學,俯下身子,依“標”教學,聚焦“趣”點,“讀”字當頭,從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入手,讀出“吾忘持度”的懊惱之情,品出回答時執迷不悟的神氣,挖掘文章對那些只信教條,不顧實際的人的諷刺意味。在誦讀教學中,只有讓學生讀出成功與喜悅,才能激發他們遍覽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唐詩、宋詞、名家美文。二是變“分析”為賞讀,提煉主旨。于漪老師曾說:“要反復誦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讀出感情,讀出氣勢,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教學中與其展現自己滔滔不絕、眉飛色舞的陶醉,不如收獲學生耳熟能詳、出口成誦的喜悅。誦讀前,教師應把對文章的思想內容、作者的情感態度等教學內容參悟設計成思考討論題,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在誦讀中咀嚼、感悟、品味,揣摩人物對話時的語氣、心理和思想,感悟人物個性化的語言、語調,把握文章主旨與作者情感。這種“任務式”有意識賞讀既能激發學生探索的激情,又有利于促進學生的誦讀,更能加深學生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如《出師表》一文,僅那對稱的句式、頓挫的音節、豐富的內容、纏綿的情感,更不用說13次提到的“帝”,7次提到的“陛下”, 字里行間作者的喜、怒、哀、樂,諸葛亮那腔感激之情,那顆赤膽忠心早已溢于“文”表。若再設計“找出文中最能體現諸葛亮歷經兩朝而忠心耿耿,對蜀漢兢兢業業而毫不懈怠的字詞句”這樣的問題,不但讓學生品味了妙筆之下的好文,而且在對作者藝術技巧的品味中思想受到熏陶,文學素養、語文水平都得到了提高。

二、在積累中豐富,提升學生文言文素養

王力先生說:“要尋找一種系統性學習方法,使古書的閱讀水平很快提高,這種鑰匙是有的,那就是掌握常用詞的常用意義。”文言文學習需要積累,沒有積累,不可能學好文言文,沒有量的積累,不可能有質的變化。那在教學中如何讓學生積跬步,集小流,聚沙成塔呢?這是需要語文教師認真思考的課題。教學時教師教給學生總結歸納一詞多義的規律,這樣才能記得牢,記得多,才能內化為學生的“文言素養”。余映潮老師教文言文,不論是哪種教學方法,都會涉及文言文中常見的實詞和虛詞。如教《狼》這一課,余老師總結了兩個“敵”,三個“止”,三個“前”,四個“后”,四個“之”,四個“以”,六個“其”的用法。同時,樹立大語文觀,學會瞻前顧后,從量的角度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用法,刪繁就簡,學會調節學生學習壓力。例如《陳涉世家》,文中需要識記的文言實詞很多,建議教師教學時對文言字詞酌情教,歸類梳理、分步識記,對于“罾”“堅”一類的活用詞語,一般識記,對于 “將”“數”一類的實詞,重點掌握,對于“或”“間”等實詞可暫時不作明確識記要求。為什么,簡而言之,“數”有兩種讀音,在名詞前讀shù,如“又數刀斃之”(《狼》),在動詞前讀shuò,如“扶蘇以數諫故”(《陳涉世家》),這就需要區別講解,所以重點識記;“間”雖已學過“暗地”“一會兒”“中間”“夾雜” 等多層意思,但會在九年級下冊《曹劌論戰》中學習“參與”這一層意思,學習《曹劌論戰》時再系統歸納、重點強調。文言實虛詞,活用多義詞需要教師帶領學生集腋成裘,積土成山,從無到有。因此,文言文教學,在確定學情,熟悉課標,體諒學生負擔的基礎上,要重視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習慣,有效提煉整合文言文知識,優化學生字詞句積累,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隨著學生的“文”“言”儲備逐年加厚,詞匯量也會逐漸增加。

三、在欣賞中領會,提高學生欣賞的能力

語文課應該學古詩文經典,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傳承下去。古詩文歷經歲月的洗禮,文人墨客咀嚼摩挲,流淌著凝練的語言、悅耳的音韻,散發著崇高的思想情感,積淀了華夏燦爛的文明。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語文教師承擔著文化傳承的重任,既要弘揚傳統文化精髓,還要教會學生用現代眼光審視、鑒賞文言文,體會其中的民族精神,所以文言文教學絕不能徘徊在支離破碎的字詞段落之間,也絕不能虛耗在吟哦諷誦之上,而應該帶領學生對這些古代詩文進行感悟、鑒賞,培養學生的淡雅、閑適的文學氣質,提高學生發現美,感悟美,創造美的能力。例如,《岳陽樓記》從課程設置來看,人教版設置在八年級下冊,蘇教版設置在九年級上冊,也就是說,教學的對象是即將結束八年級學習的學生或剛升入九年級的學生,《岳陽樓記》必將承載著這樣的使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與初步學會品鑒同步發展。從文本來看,這是一篇句式長短錯落有致,駢散結合,語言凝練,融景美、情美、音樂美、語言美、思想美為一體的千古美文,教師必須指導學生感受作者胸襟、抱負,體會作者的政治理想、偉大抱負,促使學生思考人生,借鑒歷史,弘揚傳統文化。依據新課標,《岳陽樓記》教學應把“學生獲得知識、發展能力、學會欣賞”融為一體,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給學生提供一個欣賞的空間。從練習設計的角度來看,《岳陽樓記》編排了三個課后“探究學習”,從中可以看出編者對該篇文言文所賦予的使命:探究古仁人的民本思想(練習一),體會范仲淹的偉大抱負(練習三)。其實,只要用心探究,你會發現,九年級不僅是文言文的篇幅增長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學習中真正“走近作者,走近作品塑造的人物,走進經典世界”,使之為圣哲的至理名言而深思,為良臣的苦口婆心而贊嘆。再看蘇教版九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編排體系:《曹劌論戰》《鄒忌諷齊王納諫》《出師表》等,均是人物傳記,且主題為“知人論世”,單元教學目標為“朗讀課文,分析人物形象,學習古人高超的勸說、諷刺藝術及強烈的家國情懷”,編寫意圖其一為“反復誦讀,體會詩文描繪的意境。感受人物的形象特點,學習古人高超的諷諫藝術及強烈的家國情懷”。在欣賞這些高貴的精神品質中,既啟迪學生的智慧,又可讓學生感受仁人志士身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與擔當精神,學生會自覺地發展健康的個性,潤物無聲地形成健全的人格。

漢語言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而又最富有生命力的語言,教師應當在教學中教會學生從中汲取前人創造的文化營養,不斷豐富文言文教學形式,不斷激發學生愛文言文、學文言文的興趣與方法,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積累知識,提高審美,真正掌握運用語言的能力,從而提高文言文的教學效率,促使學生領略漢語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作者單位 陜西省咸陽市旬邑縣土橋中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