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進行學習,并具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是學生核心素養的具體體現。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已成為教師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激發興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特點,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方法與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只要有了興趣,學生就會滿懷熱情、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通過教師的引領和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我們才能高質量、高效率地完成教學任務,學生才能在教學中有所收獲。

例如,筆者講授《西游記》一課時,采用精讀與跳讀的方式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前,筆者讓學生自由組合演出陣容,自己制作道具及排練,并準備在課堂上進行表演。擅長繪畫及美術設計的學生在黑板上畫山水畫,并以“《西游記》伴我成長”做背景,烘托氣氛。課堂上,學生從小處著眼,以大家熟知的《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為例進行情節、人物分析,在《敢問路在何方》的序曲中走上講臺進行課本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表演。演出結束后,學生就自己對角色的理解進行了交流,同學之間互相評價,他們對哪些應該精讀,哪些應該跳讀有了更加準確的把握,他們在教師的引領下高質量、高效率地完成了學習目標。在這種教學氛圍下,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了起來,他們之間的交流合作更加和諧了,他們的團隊意識增強了,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二、重視培養探究精神,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采用恰當、有趣、新穎的教學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使學生愛上語文,樂學語文。這樣的語文課才是一堂成功的語文課。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筆者非常重視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記得講授《魚我所欲也》一文時,有學生提出“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在那個年代,難以得到的食材有很多,為什么要寫熊掌呢?有沒有文獻記載,戰國時期,熊掌作為一種食材,好吃嗎?熊掌還有沒有別的象征意義?筆者與學生一起查閱資料、共同探究,學生的學習興趣非常濃厚。經過查找資料,我們發現熊掌不但很難煮熟,且味道又腥又騷,還得花費很大的功夫去做。就算做好了,味道也沒有燉肘子好吃,且一般人家根本做不了。后人覺得熊掌比魚好吃,可能是一個誤解。因為在孟子之前的歷史記載中,熊掌根本不是普通人吃的東西,且根本沒人說過它好吃。《左傳》中記載了一個吃熊掌的故事:楚成王,熊氏,名惲,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其在位期間布德施惠,大力開拓疆域。公元前626年,太子商臣(楚穆王)率領宮中警衛軍包圍楚成王,并且逼楚成王自殺。楚成王請求吃了熊掌以后再死,企圖拖延時間,等待外援,但商臣不答應。10月18日,楚成王上吊自殺。商臣即位,是為楚穆王。楚成王是打敗齊國的一代霸主,他根本不是一個臨死前還嘴饞的人,且楚國國王的姓氏是熊,老國王臨死前說要吃熊掌,很可能是想借著熊掌敲打和勸誡兒子:你這么做,對得起祖宗和國家嗎?

所以,我們就真正理解了在戰國時期吃熊掌根本不是一個跟吃豬牛羊肉或魚肉并列的食物選擇,而是一種有象征意義的精神活動。在魚和熊掌之間選,不是對兩種美味的選擇,孟子所說的是物質欲望和精神追求的選擇,在物欲和精神之間,選擇精神,在生命和正義之間,選擇正義,這就是孟子。學生經過自主探究,有了很大收獲,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了,自主學習目的也達到了,可謂一舉多得。

學生富有探究精神,自主學習的動機就越強,他們就能夠將課內知識拓展到課外去,就能夠廣泛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學生探究精神的培養,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三、開發各類課程資源,拓寬學生的自主學習渠道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當今社會,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一直備受關注。教師將電影、電視、網絡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應用于語文教學中,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以及學生各方面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要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開發各類課程資源,搜集整理相關資料。還要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突出教學重點,并積極引導學生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進行自主學習,讓學生從中增長知識,開闊視野。

例如,在講授七年級語文下冊《綜合性學習:天下國家》一課時,筆者充分發揮網絡資源的整合作用,結合當前疫情形勢,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要教學環節為:課前讓學生搜集資料,課上在《我和我的祖國》的旋律中出示學生收集的全國抗疫圖片,創設教學情境,導入本課內容;向學生介紹英雄故事,并引導學生學習英雄精神;讓學生在欣賞《你的樣子》中感悟并創作贊美英雄的詩歌;結合疫情期間國內、國際不和諧的聲音,讓學生查閱相關資料,明辨是非。由于課堂時間非常有限,學生分享的時間肯定是不夠用的。所以,筆者鼓勵學生在班級群通過視頻、語音、手抄報等形式講述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感人故事。通過一系列活動,學生在分享交流的過程中學會了感恩,他們明白了“世上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是有人在替我們負重前行罷了”。這些活動課極大地培養了學生的家國情懷,學生從中感受到了中國精神,他們的思辨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及寫作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四、利用微課,讓學生感受到自主探究的魅力

近年來,隨著多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微課作為線上教育的一種形式發展非常迅速。微課短小、精悍,人們可以充分利用各種零散、碎片化的時間進行學習。微課是傳統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補充形式,其彌補了傳統教學方式的很多不足。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時間,選擇不同的學習內容,微課不僅能夠強化、鞏固學生所學知識,還能夠幫助學生查漏補缺。

例如,在講授《夢回繁華》一課時,課后閱讀提示學生《清明上河圖》中有很多問題值得探究,學生可以利用課外時間閱讀《解讀〈清明上河圖〉》《謎一樣的〈清明上河圖〉》等,進一步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課外閱讀探究在教學中是一個難點,很多情況下,教師和學生并沒有將其落到實處。因此,筆者與學生一起查找資料,制作了八分鐘微課《〈夢回繁華〉——探究〈清明上河圖〉之“清明”》。本節微課從探究《清明上河圖》之“清明”的含義這個小的角度入手,拋磚引玉。主要通過以下三個方面:1.以上海世博會電子動態版 《清明上河圖》導入,簡要介紹了它的歷史地位。2.以《清明上河圖》局部圖為例,讓學生賞析圖中春天的景物特征、秋天的生活環境特色,并探究關于“清明”的三種不同說法:清明盛世、清明節、清明坊。3.本課的這幅圖中包含了春天、秋天的季節特點和生活圖景,張擇端畫這幅畫時有可能是把每個季節的獨特風景都放了進去。無論“清明”是何內涵,都不會影響《清明上河圖》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它浩瀚、嚴謹的構圖,惟妙惟肖地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都城東京(又稱汴京,今河南開封)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北宋時期都城東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其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此外,《清明上河圖》還有許多值得探究之處。有人把這幅名畫比作書畫界的《紅樓夢》,令人回味無窮。我們也從這幅畫作中體會到了細節的感染力。幾分鐘的微課深受學生的喜愛,學生在課堂上看得入了迷,有效激發了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極大地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使學生深刻地體會到了自主探究的魅力。

當今社會,自主學習是伴隨學生成長的重要、持久的學習形態。學生只有具備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才能有效地管理自己的生活和學習,明確自己人生發展的方向,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從而實現自我價值,成就美好人生。

作者單位 西安市第七十一中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