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化后進生不僅要從認知方面轉化,還要從學習情意、學習態度、學習習慣等方面轉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提升后進生的數學學習效能,從心理層面、精神層面對后進生進行轉化,還要提升后進生數學學習的自我效能,改進后進生的數學學習樣態。


一、逐步脫敏,增強后進生的學習動力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很多后進生的數學學習動力不足、動能缺乏,容易出現“破罐子破摔”的情況。作為教師,我們要激發后進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調動他們數學學習的積極性,挖掘他們的數學學習潛能,增強他們的數學學習動力,讓他們逐漸喜歡上學習數學。還要積極疏導后進生數學學習心理障礙,消除后進生的心理困惑,讓后進生從自卑轉向自信、從自棄轉向自強、從依賴轉向主動、從厭煩轉向喜歡。

例如,教學《圓》《圓柱和圓錐》這兩個單元的內容時,由于學生在計算中經常出現錯誤,部分學生對此比較發憷,非常排斥這部分教學內容,從而逐漸成為后進生。那么,如何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呢?筆者在教學中采取了三個策略:一是讓學生在計算過程中保留圓周率π,這樣就消除了學生將圓周率π換成3.14的心理顧慮;二是讓學生在最后一步計算中將π換成教材中要求的3.14;三是讓學生在筆算的基礎上口算1π到9π;四是讓學生在計算過程中根據算式特點將π換成約率,或將圓周率替換成3,等等。通過這些優化舉措疏導學生的計算心理,從而使學生逐步脫敏、系統脫敏,他們畏懼、害怕計算圓周率π的心理壓力就會逐漸減輕,這也是增強后進生學習動能的重要舉措。

增強后進生的學習效能是一個漸進的、緩慢的過程,欲速則不達。作為教師,我們要緊密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當學生出現畏難情緒、厭學情緒時,要積極對學生進行疏導,有效調節學生的數學學習心理,使學生能夠理性認識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幫助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二、改善認知,增強后進生的學習能力

提升后進生的自我學習效能,是優化后進生數學認知、學習策略的一個有效途徑。數學認知策略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可以通過優化策略,增強后進生的學習能力。很多后進生的學習效能比較低,這與其沒有掌握相應的認知策略是正相關關系。如果后進生在數學教學中學會了畫圖、比較、類推等認知、思維、探究策略,他們就能有效地解決問題,學習效能也能得以增強。作為教師,我們要盡可能地激發后進生的學習興趣,夯實后進生的基礎知識,優化后進生的認知結構,完善后進生的認知體系,提升后進生的學習能力。

例如,在講授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上冊稍復雜的分數乘除法應用題這部分內容時,很多后進生常常分不清應用題到底用乘法還是用除法。究其原因,主要是這些學生沒有讀懂題意,不能將抽象的文字敘述轉化成直觀的、具體的圖形,不能進行關鍵句的轉化,等等。為此,筆者在教學中采取“題組訓練”的方式,通過“一題多變”“一題多解”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這里的“比較”有三個層面的意思:一是讓學生將“單位1”的未知量與單位“1”的已知量進行比較;二是讓學生將“量率直接對應的分數乘除法應用題與量率不直接對應的分數乘除法應用題”進行比較;三是讓學生將“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與求一個數的幾倍”進行比較。通過這三個層面的比較,學生就能熟練掌握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解題策略。在這個過程中,筆者還通過畫圖、轉化的策略,為學生滲透對應的數學思想,這樣不僅能夠提升后進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夠豐富后進生解決問題的策略,增強后進生的學習效能。

此外,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非常注重后進生數學學習能力的培養,幫助后進生克服畏難情緒,讓后進生不再自卑、自棄,使他們逐漸養成學習的好習慣,能夠主動進行數學學習。

三、注重元認知,增強后進生的學習效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提升后進生的學習效能,促進后進生的學習轉化,不僅要“授之以魚”,還要“授之以漁”。換言之,教師要引導后進生從“學會”向“會學”轉變轉。過去,很多教師對后進生的轉化往往是“西醫式”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沒有從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上轉化后進生。很多學生之所以后進,是因為他們沒能有效調節學習能力。注重元認知能力培育,就是要讓后進生對自我認知進行監控、調節等,缺乏元認知能力將導致后進生的學習效能降低。元認知又稱反省認知、監控認知、超認知等,是指人對自己的認知過程的認知。一般來說,元認知由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和元認知監控三部分組成。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后進生的元認知能力培養,還要滲透相應的數學思想,以此增強后進生的元認知感受、元認知體驗,彌補后進生的知識短板,引導后進生進行自我診斷,從而使后進生樹立正確的自我監控、調節意識。

例如,在講授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上冊《分數四則混合運算》這部分內容時,后進生對計算法則及簡便算律的理解、掌握相對于其他數學知識來說是比較容易的,但很多后進生在計算過程中還是會出現一些錯誤,且一些題目是一錯再錯。為什么呢?經過筆者的跟蹤、調查,發現這些后進生之所以計算出錯,主要是因為他們對計算過程沒有清晰的認知,不知道什么時候該用什么算律,計算時不懂得回頭看,不會反思、審視自己的計算過程。為此,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非常注重培養后進生回頭看的計算習慣,要求他們每算一步都要反思、審視上一步,并對此進行追問、考量。通過這種元認知能力培育,這些后進生在計算時不再是機械地、盲目地“拉車”,而是學會了“抬頭看路”。

此外,增強后進生的學習效能,促進后進生的轉化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教師只有將認知與元認知結合起來,才能有效提升后進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后進生認知能力的發展,使后進生對“學什么”“怎樣學”“為什么這樣學”等問題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四、磨礪意志,增強后進生的學習毅力

促進后進生的轉化,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增強他們的學習毅力。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很多后進生缺乏戰勝困難的勇氣和解決問題的決心,他們一旦遇到困難、障礙等就會打退堂鼓。為此,教師在疏導后進生心理問題的基礎上,要致力于激發、增強后進生的學習毅力?!坝讼扔摹薄靶牟∵€須心藥醫”就是這個道理。在疏導后進生心理問題的基礎上,教師還要有意識地磨礪他們的意志,鼓勵他們面對問題迎難而上,要勇于挑戰自我、戰勝自我。

著名社會學家班杜拉認為個體對效能預期越高,就越傾向做出更大努力,并指出直接的成敗經驗、替代性經驗、言語勸說和情緒的喚起這四方面的內容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影響很大。大量研究表明,如果一個人在學習中經常產生習得性無助感,他的學習效能就會大大降低;而如果一個人在學習中能夠獲得成就感,他的學習動機就會大大增強。通過磨礪學生的學習意志,就能讓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獲得一種體驗。作為教師,我們要積極培養后進生的學習能力,有針對性地為他們布置一些學習任務,讓他們“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例如,在講授蘇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多邊形的面積》這部分內容時,筆者有針對性地為后進生布置了一些任務,讓他們嘗試多邊形面積的推導、多邊形的變形、多邊形的應用,從而使其熟練掌握多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在多邊形面積的應用過程中,筆者既為后進生提供了“已知多邊形的底和高,求多邊形的面積”這類中規中矩的基礎性題目,又為后進生提供了“已知多邊形面積與多邊形的底或高,求多邊形的高或底”等變形性題目。通過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等方式,極大地夯實了后進生的基礎知識,培養了后進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后進生解決問題的信心,調動了后進生學習數學、探究數學的積極性。

總之,在轉化后進生的過程中,教師要堅持“認知”與“元認知”并舉,“認知”與“非認知”共進的方針、策略,不僅要為學生提供外在的條件、平臺,還要對學生的心理進行疏導、按摩等。作為教師,要積極轉變自己對后進生固有的偏見,在下一個路口等待后進生。相信,后進生通過自身不懈努力一定會超越自我,摘掉后進的“帽子”。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通師范第三附屬小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