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環境·基于生活·生成課程
——“基于漢中地域特色和歷史文化背景的園本游戲化課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作者:溫 霞
發布時間:2022-05-11 10:18:1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堅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珍視幼兒游戲活動的獨特價值,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尊重個體差異,鼓勵支持幼兒通過親近自然、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等方式學習探索,促進幼兒快樂健康成長。”這一要求是對幼兒園課程建設的重要指引:幼兒園課程必須是過程性和生活化的。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園嘗試建設“基于漢中地域特色和歷史文化背景下的園本游戲化課程體系”,旨在以孩子最熟悉、距離最近的“家園”為背景,以本土資源為載體,積極探索以文化環境為滋養、以主題活動為依托的“生活活動+生成探究+整合拓展”的“主題+”課程模式,確立了“走進生活、探索體驗、發現創造”的總體課程目標,以多元的、適宜的、生活的、個性的活動方式,促進幼兒快樂健康全面發展。
一、以“家園”為背景,打造“活教育”課程環境
首先,我們把漢中獨具魅力的地域資源和厚重的“兩漢三國”文化作為園本課程建設的大環境,讓隨處可見、隨手可拿的“貼身”資源發揮巨大的教育功效。其次,我們依托山水漢中地域特點,在園內仿照漢江濕地公園生態美景,打造了千余平方米的自然、生態、親水式“四寶生態園”,把幼兒帶入“最漢中”的自然懷抱。在這里,幼兒春天賞花、夏天戲水、秋天拾落葉、冬天堆雪人,在大自然的懷抱里探索無窮的奧秘。同時,我們在充分征集并尊重幼兒意見的基礎上將自然環境與游戲設施有機融合,精心打造了叢林探險、大型樹屋、綠植迷宮、土坡山洞等大型組合玩具10余項,為幼兒提供了親近自然、釋放本真的野趣游戲世界。和幼兒一起設計的園所吉祥物“市幼四寶”——金絲猴真真、朱鹮美美、熊貓漢漢、羚牛中中,成為幼兒最貼心的小伙伴。以“烙印、傳承、聯想”為設計思路,以“家園”文化為統領,將漢中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地域特色、歷史文化經過師幼一起“再創造”后,以童真童趣的方式融入到公共區域教育環境和班級課程環境之中,潛移默化地喚起了幼兒觸摸漢中歷史、感受漢中文化的欲望。全新打造的漢中“非遺”創客坊、特色木工坊,讓幼兒親身感受華夏文明的智慧與精妙;科學發現室內“暢游漢中”智能自行車、模擬高鐵,讓幼兒足不出戶游漢中。環境于無聲中帶給幼兒心靈的滋養與“家園”文化的熏陶。
二、以“生活”為基石,構建“主題+”課程模式
1.構建與五大領域相互融合的綜合性主題教育活動
三月,大七班的“小小油菜花節”拉開了帷幕,幼兒創編謎語、故事、宣傳用語,繪制宣傳海報,設計布置油菜花節大舞臺,探索油菜籽榨油,制做油酥餅,競選油菜花節小導游,甚至以小小“志愿者”的身份參加漢中油菜花節開幕式進行實踐研學。四月,大四班由教師手中的一杯香茶引發從“小茶吧”到“銀行街”主題活動,以紙幣為媒介,以幼兒已有的經驗為基礎,將各區域內部要素有機聯系起來,實現區區聯動,通過掙錢、存錢、取錢、消費將各區角相互關聯形成一個完整小社會。從“小茶吧”到“銀行街”,幼兒在游戲過程中深刻感受到中國的茶藝、茶禮、茶文化,社會交往與合作能力得到發展,規則意識和自律性得到提升;在“買賣”交易過程中,加深了對“加”“減”實際意義的理解,體會到了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運算能力也得到發展;在游戲情境中,發展了良好的傾聽習慣和語言表達能力,并通過管理自己的存款、整理游戲活動的材料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
2.從主題游戲活動走向深度學習
在探究式主題活動實踐中,教師要以兒童視角關注其感興趣的話題,在和幼兒的共同討論中生發主題活動內容,結合傳統文化滲透、班品區域體驗、健康體育游戲、科學發現探究、地域文化實踐、主題探索研學,將多領域的經驗有機融合,充分提供和支持幼兒觀察、探索、體驗、創造、拓展及自主學習的條件,實現幼兒深度學習。大一班的《貓餐廳的蛻變之旅》以幼兒感興趣的“貓咖”話題為出發點,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師幼共同創設貓餐廳區域游戲,幼兒在游戲中針對菜單、交易、衛生、宣傳等諸多問題展開討論,尋找解決辦法,最終通過繪制菜單、拓印錢幣、設計付款碼、建立衛生檢查制度、制作宣傳海報、創新營銷手段等方式解決了問題,將游戲活動推向高潮。中四班的《小小生日會》以“思好快過生日了”為話題展開討論,發起了為思好過生日的主題活動。從征求大家意見的調查表開始,經過生日會流程設計、生日心愿表達、親自布置會場以及活動的正式舉行,幼兒親身經歷了自己的愿望得以實現的整個過程,也讓他們體驗到了自信、幸福與快樂。小二班的《遇見小蝸牛》以幼兒在園發現的小蝸牛為話題,開始了關于蝸牛的系列探究之旅。幼兒從觀察蝸牛、尋找蝸牛、飼養蝸牛逐步與蝸牛建立更深的聯系,深入探究蝸牛的生活習性,接著又引發了有趣的蝸牛線、會移動的房子、體驗小蝸牛等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活動內容,充分調動了幼兒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主動性。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通過找尋話題、商議討論、關聯學習、知識遷移、活學活用,完成了深度學習,促進了自身主動意識、批判思維以及高階思維的發展。
3.強化主題活動背景下的社會體驗,努力實現課程與生活緊密結合,拓展經驗廣度與思維寬度
我們倡導學游相結合的研學活動,各班積極利用親子研學活動,走進社會,走入生活,開闊幼兒眼界,為幼兒提供關注、探索、了解、豐富社會經驗的渠道,豐富幼兒的學習途徑,滿足幼兒直接感知、親身體驗的學習需求。師幼一起設計的“諸葛古鎮憶三國” “與南鄭竹編非遺對話”“尋訪洋縣造紙坊”“探秘中醫養生館”“早春觀花采茶”等主題實踐研學活動,使幼兒在親身體驗漢中地域文化獨特魅力的同時,發展了計劃、協商、探究、合作等學習能力與品質。為了讓幼兒對“草船借箭”“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這些三國故事有更深刻具體的理解,大五班的教師和家長帶著幼兒來到了諸葛古鎮、褒斜棧道,實現了真實場景、生動故事的再現。幼兒被三國人物的智慧深深吸引,為后期開展主題活動“走進三國”奠定了很好的基礎。中四班的幼兒走進洋縣蔡倫紙文化博物館,參觀造紙工具,了解造紙原材料,親身體驗挑選材料、浸泡材料、用石磨壓碎材料、抄紙、晾曬等造紙步驟,感受我國古代偉大發明的神奇魅力,記住了蔡倫是漢中最偉大的發明家,更體會到了紙張來之不易,我們應該好好珍惜。
4.讓課程中的主題內容滲透到幼兒一日生活的各環節,使學習無處不在
各班教師根據本班幼兒發展水平以及幼兒對本土文化的興趣等,開發、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班品課程,如“漢中拓印——石門十三品”“神奇的紙寶——蔡倫造紙”“茶香中國——漢中仙毫”“養生中醫館——漢中百草”等“一班一品”課程。早晨入園后,中一班“漢中美食”的小食客們會為親自栽種的黃豆苗澆水養護;午餐前,大三班“養生中醫館”里幼兒會輕聲吟誦《養生保健歌》;戶外游戲時,大五班“漢調桄桄”的小演員們會來一段“戲劇身段操”;離園時,中五班“漢服國風”的成員會對教師行漢禮道別。像這樣的“班品”特色課程已悄然融入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
5.開展多樣化的主題游戲活動,讓游戲豐富課程內容、呈現課程結果、提高幼兒能力
首先,讓幼兒做活動的主人,一直以來我們堅持各類大型活動的形式與內容由幼兒做主。從“市幼四寶”的形象設計與命名,到各具特色的班級主題活動,到園內大型活動,通過活動前的師幼共同策劃、制訂方案、材料準備、環境打造,活動中規則的制訂,活動后的總結與反思,發展了幼兒計劃、安排、交流、總結與創造的能力,使幼兒學會了分享、協商、謙讓、合作,從而讓幼兒真正在游戲中體驗成長、在實踐中發展能力,并形成積極主動、樂觀開朗、大膽表現的品質。其次,讓幼兒做學習的主人。我們堅持從幼兒的興趣點出發,站在幼兒的視角生發主題活動形成項目化學習,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到探索解決問題,均由幼兒主導,實現深度思考,促進思維高階發展,幫助幼兒形成敢于探究、勇于實踐、認真思考、努力解決問題的良好學習品質。
“基于漢中地域特色和歷史文化背景下的園本游戲化課程體系”,以幼兒興趣為出發點,整合本地幼兒所熟知的、可看見、可觸摸、可走進、可感受的地域文化資源,有效促進了幼兒語言表達、社會交往、科學探究、藝術表現、思維拓展等能力的發展,加深了幼兒對于家鄉漢中的了解,建立起了幼兒強烈的自信心與歸屬感,同時把責任與使命的種子悄然根植在幼兒心田。
作者單位 陜西省漢中市幼兒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