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中明確提出“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提升學校課后服務水平,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等一系列減輕學生負擔的舉措與要求,旨在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促使學校教育必須緊跟時代要求,科學構建符合國家政策要求、符合學校實際的教育教學管理評價體系。


一、變“側重知識”為“促進發展”的評價目標改革

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影響,學校無論是對教師還是學生的考核評價重點均是分數,教師從思想與行動上都是以考高分為目標,輕視了對學生綜合素養及可持續性發展的培養提升。學生注重對學科知識的接受與學習,大量的時間用在了記憶、背誦、刷題上,家長將大量的精力與財力都投資在了孩子補課與提高成績方面,而在綜合素質、探索精神、創造能力、動手實踐等方面重視度不夠。在“雙減”政策要求之下,學校應以促進學生多元發展為評價目標,以學生的品德發展、學業發展、身心發展、審美素養、勞動與社會實踐等五個方面為重點內容進行評價,旨在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培養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新時代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變“單一評價”為“多元評價”的評價方式改革

“雙減”政策之前 ,評價方式主要以結果性評價與書面評價的方式進行,使教師、家長、學生均以成績為重心。長此以往,學生參與活動的頻率與積極性都有所下降,參加勞動實踐與公益活動的時間都被學習擠占,綜合能力得不到有效培養與提升。“雙減”政策之下,根據國家育人目標,我們的評價方式要從原來的重結果轉變為結果與過程相結合。首先,書面的結果性測試,以試題的形式對國家課程內容進行考核,重在對學科核心素養與基礎知識的考核。其次,過程性評價,包括學生的思想表現、上課聽講情況、作業完成情況、書寫水平、課外閱讀的量與質、體育鍛煉達標情況、參與實踐活動的數量與效果等,由班主任與帶課教師根據學科特點與實際情況進行等級評價,并將體育評價結果作為評選學校優秀學生的硬性指標。如體育評價結果未達到良好等級,將取消優秀學生評選資格。同樣,學校對教師的考核改變以往“一考定質量”的結果性評價,增加對教師課堂教學設計能力、課堂教學組織能力、作業設計能力、學生當堂學習與課后鞏固的有效銜接等方面的考核。這樣多維度、多視角的評價方式,才能真正促使教師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注重對學生的綜合能力的培養,才能使學生全方位發展,真正實現“減負增效”。

三、變“常規測評”為“綜合評價” 的評價內容改革

“雙減”之前常規測評95%的內容是國家課程,考核內容注重對知識與方法的考核,而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考核比重很小,特色課程與興趣特長的考核基本未涉及。基于此,應調整國家課程與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考核比例,增加特色課程與興趣特長的考核內容。在期末考核時國家課程比重按70%比例以書面考核形式進行,同時增加拓展類內容的考核。如語文學科增加了對學生書寫、朗讀、閱讀、綜合實踐等內容的考核;數學學科增加了對計算速度、學具使用、數學文化等內容的考核;英語學科增加了英語口語、英語聽力、英語書寫、英語文化等內容的考核,真正將學科核心素養落到實處。同時,提高對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及特色課程的考核比重,通過闖關活動、主題匯報、作品展示、文化論壇、實踐操作等多種學生活動方式進行,考核比例占到30%,真正將對學生的“綜合評價”落地生根。

四、變“一方評價”為“多方評價”的評價主體改革

長期以來,評價主體主要是教師,教師在學生評價過程中起著“絕對權威”的作用,存在評價主體單一化的問題。可是當評價內容發生變革之后,評價主體拓展到學生、家長等,才能更好地對學生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如對于學生的動手實踐作業,學生從動手能力、作業完成時長、作業效果等方面通過面對面語言評價或者等級評價的形式進行互評,家長對孩子制作過程的主動性、創造性、獨立性方面進行評價。最終,形成學生自評、互評以及教師、家長的多方綜合評價,從不同角度體現學生的學習情況。

“雙減”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多方施力、多元施策,深化完善評價制度的改革,才能真正讓“雙減”工作落地生根,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

作者單位 陜西省延安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