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雙減”政策出臺,指向的不僅僅是“減負”,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減輕家長經濟負擔,更重要的是指向“育人”,育符合國家意志、民族復興、綜合國力提升的有用之人。“雙減”政策的落實,是一項長期的、具體的、改革性的系統工程。本期我們邀請基礎教育工作者,就如何正確理解“雙減”政策的內涵和要求,如何在教育科研、教學評價、課堂教學改革、作業設計等方面進行創新和變革交流和分享經驗。

——欄目主持人 孫郡霞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簡稱“雙減”),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雙減”政策的落實,是一項長期的、具體的、改革性的系統工程,它指向的不僅僅是“減負”,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減輕家長經濟負擔,更重要的是指向“育人”,育符合國家意志、民族復興、綜合國力提升的有用之人。這個落實陣地在社會,更在學校。作為基礎教育的學校管理者,在落實“雙減”工作中,也有一些思考與做法,與大家商榷。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學校內要減什么?保什么?加什么?

只有知道方向,才能開辟朝著方向奔跑的路徑。“雙減”,在學校內部,減什么?眾所周知,減的是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何為過重?即超過學生心理與生理承受能力之外的任務,便為過重的任務。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經過多位專家的論證,國家出臺了符合學情與年齡特點的作業管理辦法與作息時間要求,并且明確規定了學生在校測試次數與測試要求,這些政策文件的出臺是科學的,是適合學生健康成長的。遠遠超過寫作業時間的學習任務,便是過重的課業負擔。

是否一刀切地將作業控制在規定時間內,就是減輕了學生課業負擔呢?個人認為,教育是因材施教的,學生在完成同樣的作業時,所用的時間是完全不一樣的。如果單純地為控制時間而布置作業,那就遠離了寫作業的初衷。教師給學生布置作業的本質是什么?是鞏固所學知識,是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并能夠學以致用。如果所布置的作業達不到應有的目的,多也罷,少也罷,都是無用的。所以,布置的作業要因人而異,實施分類布置。一般教師布置作業,基本都是面對普遍學情確保大多數學生能夠在規定時間內保質保量完成。但是,學生個體因思維、習慣、對事物的認知程度的不同而出現不能完成或超速完成作業的情況。此時,就需要教師設計不同類型的作業,供學生選擇。對于書寫速度慢的學生,如果是學有困難的,布置少寫的基礎性內容;如果是思維敏捷的,布置少寫但是提高思維能力的作業。對于書寫速度快的學生,如果是學有困難的,多布置鞏固性的基礎性作業;如果是學有余力的,多布置擴展延伸性的提高性作業。無論布置哪一類別的作業,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保證知識的學會、弄懂、貫通。

這就是在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同時,我們要保證作業的質量,保證學習的質量,保證教學乃至教育的質量。

在大家都動作劃一地扭轉超時超重課業負擔,積極探索在規定時間內如何布置作業的時候,“減負提效”隨著教學實踐應運而生。這是在國家政策、學校高壓態勢下控制住了作業布置時與量的同時,給教師群體提出的又一重大課題,“減負不減質”“減負增效”“減負保質”,無論哪一種說法,都是圍繞“保教學質量”這一中心提出來的,這才是減負過程中最需要關注和解決的問題。

如何突破“減負增效”這一重大課題?在“雙減”政策落實執行以來,出現最多的觀念,是“變”。改變教學方式,把課堂還給孩子;改變教師角色,讓學生自主探索;改變課堂的講堂形式,變成學生的學堂;改變講課方式,變成點撥引導……諸如此類的觀點多不勝舉。其實,自2001年試行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頒布以來,所有用心教書、潛心育人的教師已初步將講堂變成了學堂,將教師課堂角色變成了學生的合作者、引導者,將教學方式變成了引導式、探究式、合作式,將學習方式變為思維提高、動手實踐等形式。2011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正式頒布之后,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觀點、行為更是變化巨大。時至今日,二十年的實踐,講堂變學堂,探究式、合作式學習方式早已根植每一位教師的心田。個人認為,面對新的教育形式與教育改革,我們探究的“減負增效”的核心應該在“加”字上下功夫。

這個“加”,從學校管理層面看,要在師生評價標準上加入“減負”的評價考核內容。從制度約束上,要增加與“減負”有關的規章制度;從課程設計上,要增加提高綜合素質的體育、藝術、勞動教育等課程內容;從評價細則上,要增加作業布置、綜合學科的評價比重,切實將綜合能力的提升落到實處;從績效考核上,“減負”的行為與“增效”的效果要相得益彰,增加兩個方面的績效考查內容。從教師層面看,要在教科研活動中加重保質增效的研討內容。要將課堂完成的核心學習任務加入教研活動中,讓每一位教師教有目標、查有方向;要將保質有效的作業設計內容加入教研活動中,讓學生每一天的作業寫得有實效,做得有質量;要將學段任務與階段任務加入到教研活動中,讓每一堂課都成為學生能力訓練的練兵場,成為學業知識積累的主陣地;要將“減負增效”這一重大課題加入到教師的課題研究中,用嚴謹務實的精神研究出科學有效的課堂教學、課后鞏固的方法。從課時比例方面看,要加大綜合學科的課時比例,加大體育運動的深度與廣度,增加勞動教育的課時與勞動教育的內容,將藝術、運動、科技、勞動融入學校教育,嚴格執行學科類課時比例,不加大,不加重,使更多的時間服務于綜合學科教學。從學生層面看,增加學生戶外活動的內容,多組織學生參與實踐類活動,提升學生在書寫、閱讀、計算、記憶等方面的速度,從而解決低效學習、低效練習的問題。

“雙減”減的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簡言之,“雙減”就是校內校外為學生同步減負。只有杜絕校外超標準超前授課行為,學生在校學習時間、學習內容、學習知識的范圍與深淺度才會達到統一與均衡,才不會讓家長出現“不患補課,而患別人補課”的思想焦慮。學生的學習、生活、成長才能夠回歸校園,回歸正常的教育軌道,實現全面發展。

其次,減與加的關鍵核心點在哪里?

對學生而言,減輕了課業負擔,豐富了學習內容,學習是輕松而愉悅的;對教師來講,“雙減”之后,教育教學質量保障的壓力,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壓力,教育理念、教育行為轉變的壓力,課后延時服務的壓力等接踵而來,這些因素將會直接影響教師身心健康。那么,如何對待與處理“學生減”與“教師加”之間的關系,是緩解教師壓力、落實雙減任務的重要保障。

減輕學生校內課業負擔,核心在作業質量與作業時間。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高質量地完成學習任務,核心是教師教育教學的綜合能力。提高教師綜合教育能力,就要做好“四個加強”。

加強學生習慣養成。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只有學習者樂于學習,善于學習,勤于學習,教學行為才能事半功倍。加強學生習慣養成教育,是“減負增效”的首要工作。只要學生課堂上認真聽講,才能實現“向課堂要質量”的目的;只有學生認真完成作業內容,才能達到知識鞏固的目的;只有學生養成自律生活、自覺學習、自發閱讀或動手實踐的習慣,才能實現終身學習的目的。這些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教師在每一節課、每一天進行持續的教育與訓練,需要教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間斷地提醒與要求。

加強教材解讀。教師要吃透教材、明確教材必須要求學生學會的知識與了解的知識分別是什么,才能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集中時間重點攻克學習重點和難點,使學生及時掌握課堂所學知識,做到“課課清”,確保作業鞏固時的應知應會,使作業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

加強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只有提高課堂教學藝術,才能讓學生樂于聽講。提高課堂教學能力,關鍵在課堂教學理念提升與策略應用。減少課堂上的廢話,指導學生用簡單精確的方法進行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加深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讓課堂充滿生命綻放的聲音,才是學生樂于參與且質量提高的課堂。

加強課后作業設計。“熟能生巧”這個詞道出了重復訓練的效果。以往的重復訓練能夠保證優等生刷題考試時對答案信手拈來,學困生雖不知其意,但因為見得多了,也能寫對答案。目前,作業書寫時間有了硬規定,要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書寫作業的目的,作業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作為教師,就要在深入解讀教材、深入了解學情、深入搜集大量資料的基礎上,精心設計,優化組合,分層次、分對象地設計個性化、彈性化作業,科學地分層次地布置作業,讓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是意猶未盡與心滿意足的狀態,為下一次完成作業留有足夠的吸引力與興趣。

學生課業負擔的“減”與教師業務能力的“加”是相輔相成、互相作用的。只有教師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能夠與時俱進,才能在行動上落實課內增效、作業減負的目的;只有教師吃透了教材、把握了重點,才能在課堂教學中胸有丘壑,實現課堂增效、作業減負的目的;只有運用科學的教學策略,多學習,多實踐,才能提高課堂教學能力,完成課堂增效、課業減負的目的。只有將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學習習慣真正培養起來,才能達到學生主動學習的課業減負目的。

“雙減”政策要真正落實,學校教育必須得到家長的認可。所以,“減”的同時,要關注“加”的力度與范圍,關注教師教育教學綜合能力的提高,實現減負的同時,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才能真正讓“雙減”落地生根。

作者單位 陜西省延安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