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課后服務工作開展以來,陜西各地各校普遍開展了課后服務,基本實現“5+2”的全覆蓋,有效解決家長下午放學后接孩子的難題。但是作為育人的重要載體——課程,怎么更有質量,結構怎么更加合理,課時怎么更加優化等,使之成為彰顯學校辦學特色、落實全面育人、贏得家長認可的“壓艙石”,還需要下足功夫。此外,能否高質量完成作業是家長關注的核心內容,而學生存在差異性,如何因材施教,也是課后服務要攻克的課題。


日暮時分,悠悠古渡之畔,湯湯渭水之南,一座美麗的學校靜靜坐落其中,典雅的國學館里書聲瑯瑯,綠茵操場上武術表演行云流水,音樂教室絲竹琴音不絕于耳……此時正是咸陽市秦都英才學校的課后服務時間。

作為2021年陜西省課后服務工作現場會的觀摩學校之一,英才學校在“雙減”政策出臺以來,繼續優化服務內容,升級服務質量,課后服務參與人數節節攀升,達3362人,占學校學生總人數的96%。同時在優美的自然環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的雙重滋養下,學校植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土壤,以課后服務為載體,將傳承和理解融入新時代教育實踐活動,不斷深耕細作、開拓創新。

什么是傳承和理解?校長馮小驥這樣解釋:傳承就是“往深挖”;理解就是“向外看”。學校要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價值內核,讓學生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將傳統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基礎課業輔導認真扎實完成的基礎上,學校廣泛借助地域優勢、文化優勢,深耕傳統文化類內容,成立了武術、剪紙、圍棋、詩詞、茶藝、古箏、古琴、國畫、國風漫畫、古典舞、布藝等社團。

學校邀請“紅拳”非遺傳承人申桂永指導學生練習紅拳,學生興趣高漲,每周一次的社團活動有100多名學生參加,分兩個班授課。由于參與人數多,學生興趣濃,五六年級更是把武術作為陽光體育的特色項目。每到課后服務時間,操場上身著紅衣的少年身姿矯健,目光如炬,一招一式盡顯武術魅力!2021年6月,英才學校更是被評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紅拳傳承基地”。

美術類社團則以“秦風漢韻”為主題,運用秦漢文化的多重元素,根據學生不同學段,找尋契合點展開教學。一年級開展“畫出來的漢字”,讓學生展開想象,用繪畫的形式把秦篆畫出來,以畫繪字,以形會意,讓古文字在學生的繪畫中生動起來。二年級則引導學生借助中國畫的呈現材質(圓鏡心)、中國畫的構圖方式完成創作“十四運”吉祥物。三年級通過引導學生了解秦腔文化,學習秦腔臉譜的樣式,運用繪畫的方法表現秦腔臉譜的構圖、線條特征、色彩特點。四年級則以秦地民俗文化為切入點,以剪紙等多元化的素材為表現內容,引導學生完成傳統紋樣的剪紙和繪畫。

“變變變看看看,急如風快如電……”鏗鏘有力的音樂從英才小劇場傳出,原來是英才學校周煜荃同學正在表演川劇變臉,轉瞬之間,他的臉上就閃現過四五張油墨重彩的面孔。經了解,這是一次緣起于六年級語文《京劇趣談》單元的實踐活動。課內學習完課文后,老師順勢利用課后服務時間指導學生從課內閱讀走向課外實踐,從京劇擴展到秦腔、川劇等地方戲,學生熱情高漲地開始了傳統戲曲的學唱學演。尤其是像周煜荃這樣有戲曲功底的同學大展身手,在小劇場進行地方戲展演,小小的人兒,身著戲服,唱念做打,有模有樣,獲得觀眾一片喝彩。

2021年10月,英才學校和陜西中醫藥大學人文管理學院合作舉行“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的活動,為“雙減”賦能,為課后服務添彩。依托整合中醫藥文化資源,積極開展中醫藥文化教育,制訂了深入的合作計劃:計劃利用學校樓頂種植園開辟中草藥種植區;開展中醫藥文化科普活動及中醫藥體驗活動,如參觀藥史館,實地體驗中草藥的歷史與炮制;由中醫藥大學協助學校構建體驗式中小學中醫藥文化課程體系。受疫情影響,實地交流的活動雖然暫停,但疫情防控期間學校邀請中醫藥大學專家為學生開展線上中醫藥常識講座,講解中醫藥知識,講授日常養生小技巧,尤其是疫情防控期間要“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也就是要作息規律,合理飲食,勤鍛煉,這樣才能提高免疫力,避免病邪侵體。

該校各科教師也將教材內容與中醫藥文化相關聯。綜合學科教師帶領學生在學習中草藥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開展“中草藥,新制造”的實踐活動,50名學生利用一下午時間便將丁香、薄荷、薰衣草、七里香、艾葉、菖蒲等中草藥制作成6支護手霜、16塊手工香皂和18個香囊。美術教師則以“本草綱目”為主題設計中草藥實踐活動,學生在對藥材類植物的外形進行寫生、臨摹以及涂色的基礎上,搜集資料,仿照古代醫書的樣式完成畫冊制作,七八年級共完成畫冊300份,設計精美典雅,繪畫惟妙惟肖。

作者單位:陜西省咸陽市秦都區英才學校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