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陽市堅持把中小學課后服務工作作為解決家長“急難愁盼”問題的民生工程,作為落實“雙減”工作要求的重要途徑和抓手,精心謀劃,規范管理,多元供給,用心服務,積極推進課后服務高質量發展。全市中小學課后服務實施以來,有效解決了家長接送難、托管難、輔導難的問題,群眾有了獲得感,學生有了幸福感。目前,全市實現了課后服務城鄉學校全覆蓋,覆蓋率100%;有需求學生全覆蓋,參與學生399248人,占學生總數的96.31%。2021年以來,經驗做法先后被中省媒體宣傳報道。河南省焦作市等省內外地市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先后組隊前來咸陽參觀學習。

統籌規劃,健全運行機制。咸陽市教育局聯合發改、財政、人社等部門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做好中小學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和《咸陽市中小學課后服務費管理使用辦法(暫行)》,對課后服務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各市(區、縣)分層次召開家長、學校、教師座談會,掌握需求,遵循“家長自愿申請、班級審核、學校統一實施、縣市區教育局審批”的規范化流程,市、縣、校上下聯動,構建全市課后服務工作的長效機制。

規范管理,保障服務質量。全市中小學課后服務全面實施“一校一案”,實行“5+2”模式。對課后服務而言,管理上的細節尤為重要。各市(區、縣)教育行政部門把課后服務工作納入中小學校考評體系,嚴格落實“三嚴禁”(嚴禁以課后服務名義亂收費、嚴禁以任何方式強制或變相強制學生參加、嚴禁將課后服務變相為集體教學或集體補課)要求,對課后服務時長、人數、校園安全、學生和家長滿意度進行綜合評估,不斷提升學生和家長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創新模式,供給多元套餐。根據城鄉差別、學段差異、個體不同,針對偏于智、疏于德、弱于體、少于美、缺于勞等短板,創新服務內容和方式,設置了“答疑解惑”“素質拓展”“張揚個性”“閱讀鑄魂”“強身健體”五大模塊,提供學生自主選擇的課后服務“套餐”。各市(區、縣)、學校在做好五大模塊規定動作的同時,巧妙加入自選動作。秦都區探索構建的“一個中心、兩個覆蓋、三個面向、四個提升、五個多元”的“12345”課后服務模式,渭城區構建的“三個支撐、四化服務、三大保障” 的“343”課后服務體系,成為咸陽市中小學課后服務的有益探索和成功案例。

傳承非遺,弘揚傳統文化。全市各中小學校充分利用課后服務時間,聘請非遺傳承人、行業協會專業人員,廣泛開展非遺進校園。秦都區天王學校的太極拳、英才學校的紅拳,渭城區道北小學的剪紙,三原縣柏社小學的秦腔等深受學生喜愛,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為非遺文化的傳承儲備了后續人才保障。

精準施策,聚焦貼心服務。各學校積極結合“關愛留守兒童,爭做代理媽媽”活動,通過課后服務平臺,充分發揮心理咨詢室、“親情聊天室”和“留守兒童之家”的作用,全方位開展幫扶。特別對脫貧家庭學生、殘疾學生、孤兒和低保戶家庭學生等四類學生,全部免收課后服務費,既減輕家庭經濟負擔,又促進學生健康成長,讓課后服務充滿溫度。

協作聯動,凝聚共育合力。中小學課后服務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方參與同向發力,全市中小學校以在職教師為主體,以家長義工為輔助,以校外專業人員為補充,充實了課后服務力量。特別是家長義工積極參與安全維護、興趣輔導、技能訓練等服務,有效促進了家校共育。

作者:陜西省咸陽市教育局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