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黨中央著眼保障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積極回應社會關切與期盼,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小切口”推動大改革,全力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雙減”背景下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必須強化“四個統籌”,夯實“四個基礎”。

一、統籌好黨的建設與辦學方向,夯實構建高質量教育治理體系的政治基礎。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加快推進構建高質量教育治理體系,首要標準、根本保證在于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要在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過程中,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制度體系優勢,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加強教育系統各級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力,加強學校意識形態陣地建設,強化“黨建帶團建、隊建”,全面提高黨對教育工作把方向、管大局、做決策、保落實的能力,確保教育治理始終沿著正確方向推進。要加強和改進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推進全員全過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改革,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大中小幼一體化德育體系,夯實教育治理體系的思想基礎。要挖掘紅色資源,用好紅色教材,持續推動領導干部、教學名師和社會各界知名人士組建“宣講團”到學校開展校園巡講,上思政課或作形勢政策報告,誦讀紅色家書、講述英烈故事,把教育系統打造成最講黨性、最講政治、最講忠誠的領域,確保學校始終成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堅強陣地。

二、統籌好學生減負與管理提質,夯實構建高質量教育治理體系的機制基礎。減輕學生過重學業負擔要深入研究“減什么”,多樣化探索“如何減”。減輕學生學業負擔關鍵是要寫好“控量”“提質”“監管”3篇文章:一是加強統籌協調抓“控量”。減輕學生學業負擔的首要任務是徹底扭轉學校作業數量過多、機械重復的問題。教育部門要督促指導各校制訂完善作業管理辦法,嚴格實行作業研討設計、統籌監管和班級公示制度。學校備課組每周集體設計作業,提出分層、彈性和個性化作業計劃,學校備課組組長把關上報;教導處提前審核,統籌協調年級學科組作業,有效控制作業量和時長,形成最終的作業安排。二是優化作業設計抓“提質”。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并不代表沒有作業。著力提高作業質量,增強作業的有效性是減輕學生學業負擔的治本之策。要指導中小學聚焦素養,優化作業設計、布置、批改、分析反饋、輔導等教與學的閉環管理機制,將作業設計與實施納入校本研修重要內容。在作業布置上,精準針對不同學生,精心設計分層作業。通過作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提高思維品質。三是注重成效落實抓“監管”。教育部門要將作業管理落實情況納入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指標體系,建立“監測—評估—反饋—干預—保障”閉環體系,常態化地監測中小學生作業管理情況,邀請家長無記名填寫調查問卷,定期公布監測報告,以全面翔實的數據信息,跟蹤指導學校不斷優化作業管理措施。

三、統籌好校內固本與校外聯動,夯實構建高質量教育治理體系的社會基礎。實施“雙減”政策,既要做好學生過重的作業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減法”,又要做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個性發展的“加法”。一是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首先,堅持向課堂“搶”效率,守好第一課堂教學陣地。對過去傳統的、不適應的課堂物態形式和教學形態進行變革,以國家課程標準為核心、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積極開展啟發式、互動式、探究式課堂教學,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提問、自主探究,實現課堂教學從知識傳授走向能力為本、從課本學習走向素養進階、從標準答案走向解決方案。同時強教必先強師,要以高尚師德鑄造隊伍建設、以教育科研引領隊伍建設、以歷練師能促進隊伍建設、以人文關懷穩定隊伍建設,用“優秀的教師”培養“更優秀的學生”。其次,堅持向校園“爭”時間,抓好第二課堂素養提升。要突出能力養成,開展涵蓋學業答疑解惑、學科素質拓展、閱讀啟智潤心、體育強身健體、個性特長培養等內容的課后服務課程,推進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課后服務全覆蓋。要強化師資保障,可采用專業老師、兼職老師、志愿者、家長助教等方式充實課后服務的師資力量。要制訂完善的課后服務經費保障辦法,加強對參與課后服務的教師和人員的激勵。教育主管部門要嚴格實行課后服務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過程跟蹤管理,及時跟進考核評價。同時,可定期邀請家長進校園,與學生共同參與和體驗學校課后服務,征求意見建議,不斷提升課后服務水平。最后,堅持向校外“拓”空間,發揮好第三課堂育人功能。要突出人格塑造,提升品格修養,充分挖掘本地校外教育服務設施資源的重要育人作用,通過青少年活動中心、校外實踐基地等校外場所服務渠道,放大校外主陣地多樣化、現代化、科技化的功能作用,引導學生帶著第一課堂的間接經驗和抽象知識在生產勞動中再現與遷移、實踐與應用、歷練與成長。二是發揮校外培訓機構的有益補充作用。要堅持系統治理,建立多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充分發揮教育行政部門牽頭統籌的作用,構建起多部門協同、全方位聯動的培訓市場網格化監管體系。要聚焦“違法違規舉辦校外培訓機構、中小學校及在職教師組織或者參與培訓行為、校外培訓機構超前超綱培訓、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等四個方面,拉網排查、掛單督戰,查處違法違規反面典型,推行培訓信息強制公開及定期更新制度,輔之以必要的黑白名單管理,讓資質齊全、行為規范、信譽度高、無違法違規記錄的校外培訓機構發揮校外教育應有的補充作用。三是構建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格局。辦好教育事業,家庭、學校、社會缺一不可。學校要建立家庭教育領導和協調機制,規范設立家長學校,健全日常運行機制,配備家庭教育指導專(兼)職隊伍,加強專業知識培訓。要制訂有針對性的家校聯動教育方案,通過家長課程、父母大講堂等方式,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指導,引導家長掌握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理性規劃孩子的未來發展方向。定期召開以規范辦學行為、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育質量為主題的家長會,全面加強家校溝通,加大政策宣傳和輿論引導,讓家長了解孩子的身心成長規律,理性確定孩子成長目標,增進家長對“減負”工作的理解和支持,防止家長“增負”。

四、統籌好質量評價與考試改革,夯實構建高質量教育治理體系的內涵基礎。評價是教育發展的“牛鼻子”與“指揮棒”,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么樣的辦學導向。只有全面打破學校教育“唯分是從”“以分取人”和“分分計較”的困局,避免短視化、應試化的教育,才能將屬于家庭、社會、同伴乃至閑暇的時間還給學生,確保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針對當前義務教育階段考試次數過多、考試形式單一、考試質量不高和“唯分數”傾向等問題,要加強頂層推動,改革黨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評價,既評估最終結果,也考核努力程度及進步發展;改革學校評價,堅持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根本標準,推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改革教師評價,堅持把師德師風作為第一標準,突出教育教學實績,推進踐行教書育人使命;改革學生評價,堅決改變用分數給學生貼標簽的做法,創新德智體美勞過程性評價辦法,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考試成績實行等級制,降低學生的考試壓力。要從一次性考試模式調整到以考生成績加綜合素質為主的模式,注重學生過程性成長進步,通過“考改”,帶動“教改”和“學改”,構建更加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個性發展的教育治理體系。

作者單位:陜西省咸陽市旬邑縣教育局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