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學生的生活范圍不斷在擴大,學生具有一定的道德是非判斷能力。4月25日,我執教了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五課第一課時《公共生活需要秩序》,本節課旨在培養學生道德情感、引導學生遵守公共秩序。現對本節課做以總結和反思。

本節課立足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以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的秩序的觀念。導入我呈現了經典的“秩序小實驗”,這個小實驗來自于課本中的活動園,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有序的意義和價值。這個實驗背后,實際上是一個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所做的“瓶口逃生”游戲。在課堂中,我邀請一組同學做秩序小實驗,孩子們花了25秒才將我個小球從瓶口無規則取出。于是,我便啟發孩子們再想想辦法,最終,聰明的孩子們充分發揮了團隊精神,用4秒時間迅速、有規則地取出小球。這個實驗使孩子們將課內知識(實驗)聯結到了課外知識(公共生活)。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實驗,用自己的智力思考實驗,用自己的方法思考實驗,深化了學生的道德認知。

本節課堅持教師價值引導和學生主體建構相統一,建立校內與校外相結合的育人機制。對于學生而言,規則意識的養成要靠教育。在這里并不是說把規則強加給他們,而是要激起學生內心主動遵守規則的意愿。針對以上理念,在教學環節中,我設計了讓孩子們演一演公共生活中的不文明現象,以此實現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相結合。整節課孩子們成為了課堂中的小精靈。

第一組節目扮演的場景是:一名男子在火車上大聲接打電話,因手機無信號,聲音越來越大,導致周圍人無法忍受。第二組節目扮演的場景是:一顆千年古樹遭受游客簽名、亂涂亂畫,更有一些游客亂拍照、扒樹皮等現象。

演員們入情入境的表演,讓我不得不佩服。有句話說:自然即最好。孩子們是生活的觀察者,留心者。孩子們今天所扮演的內容定是觀察生活、模仿周邊人而表演出來的。在此基礎上我順勢邀請其他學生對演員們進行勸說。最后,以本次活動為契機,我對全體學生進行了道德思想的深化與教育。相信在表演與教育的基礎上,孩子們定會對公共生活需要秩序印象深刻,道德理論知識以后也能夠順暢地行走于生活中。真理的強大可以引導學生,情感可以激發學生,文化更可以熏陶學生。

義務教育道法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版)課程理念提到:遵循育人和學生成長規律,強調課程一體化設計。有聲語言是一種勸說形式。在公共生活中,還有很多勸說是無聲語言。在講課之前,我給孩子們布置了收集公共標志的作業。在課堂上,我看到孩子們帶來了自己的作品。孩子們是課堂的主人,課堂是孩子們的。講臺中央,他們聲情并茂地介紹了自己準備的作品。有禁止抽煙、請勿大聲喧嘩、安全通道等多種標志。一個孩子介紹一種標志,全班五十四人,這種螺旋上升的呈現方式,發揮了道德與法治在落實立德樹人中的重要性。而一些公共標志對于成人的我來說,可能也是一個空白區。所以,講完公共標志這一板塊時,我由衷的感謝孩子們。是他們彌補了我公共標志的知識盲區。與其說這節課是我執教的,不如說是孩子們給了我底氣,讓學生、我、課堂發生了有效的聯結性。

執教完成后,教研校長對我的課程提出了指導性建議。她指出:課堂評價語言要具有豐富性,要兼顧學生學習態度、參與學習活動的程度。在課堂中,需要建構學生?課堂?教師三位一體的聯結式教學體系,只有這樣,才能夠增強學生的道德素養,發揮道德與法治課程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的重要作用。

責任編輯:劉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