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學物理課程思政建設的幾點思考
作者:梁昌慧 郭昌勇 宋 凡 劉鄂秦
發布時間:2022-04-01 15:22:4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本文系咸陽師范學院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資助項目(編號:20180722001)、咸陽師范學院金課建設項目(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的研究成果。
“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落實到中學物理課程教育教學中,深入開展中學物理課程思政建設路徑方法和實現途徑的研究,積極推進中學物理課程思政建設,是當前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課題,也是實現中學物理課程教育目標的一大難題。本文在準確把握新時代新要求的基礎上,從宏觀思路上談談對有效開展中學物理課程思政的幾點思考,對具體教學實施不作詳細解析。
一、堅持一個根本——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習近平總書記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提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的重要論斷,作出了“加快教育現代化”的戰略部署,強調新時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必須堅持“四個服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也從本質上講清楚了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的內涵和要求。貫穿于其中的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學校教育必須按照學懂弄通做實的總要求,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引導廣大師生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這是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本質特征決定的,也是我們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厚植于中國社會土壤,用中國智慧、中國辦法解決中國教育問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出發點、立足點。
包括物理學科在內的中學各學科必須牢牢堅守這個原則、立場和正確的政治方向,把有效開展物理課程思政列為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目標,以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為關鍵,按照“三全”育人要求,強化基礎、突出重點、建立規范、落實責任,一體化構建內容完善、標準健全、運行科學、保障有力、成效顯著的學科育人工作質量體系和育人工作新格局,切實提高課程思政的親和力和針對性,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為陜西落實“五新”戰略、實現“追趕超越”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二、夯實兩個基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加強中小學物理課程思政建設、實現學科育人功能,必須牢牢抓住教師隊伍建設這個牛鼻子,出實招、鼓實勁、求實效,夯實兩個基礎。
首先,必須夯實物理教師“德”這個基礎。立德是中學物理教師素質的靈魂,事關傳道授業解惑的價值方向和人才培養成效。打鐵還須自身硬,繡花要得手綿巧。教人者,必先教自己;育人者,必先自育。廣大物理教師必須把立德樹人作為自己的根本任務和歷史使命,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牢固樹立正確的事業觀,把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作為自己的職業追求,以做一名新時代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的最基本要求和樹立正確教育觀為基本遵循。
其次,必須夯實教師的專業素養基礎。物理作為中學的主要學科之一,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把物理科學知識傳授與價值培養緊密結合起來,夯實專業素養基礎,這是中學物理課程思政培育教師能力素養的基礎之基礎。其基本含義有三個方面:一是中學物理教師必須具備與新時代要求相適應的教育理念、專業知識、教學能力;二是必須具備良好的哲學修養、人文素養和開展思政教育的方法、手段等;三是鍛造提升中學物理教師發現、挖掘物理課程思政元素的能力和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方法、手段等素養。要發揮物理學科作為專業課程育人的主體作用,梳理該課程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挖掘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課堂教學環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
當前,廣大中學教師,特別是物理學科教師“立德”的最有力的實踐,就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從創新教師管理制度、健全加強師德建設長效機制、深化學校教師管理制度改革等方面出臺相關配套文件和措施,做好頂層設計,確保中央決策部署落地落實。結合陜西實際,必須抓好四件事:一是結合實際制訂中學物理課程課堂教學標準,把課程思政列為重要條件之一,并繼續堅持和完善三級領導聽課制度;二是持續深化“大練兵”創優行動,將中學物理納入學科思政大練兵,堅持問題導向,推動課程改革創新,建設校級、市級示范課堂和省級精品課堂。有條件的學校還要培育建設物理學科名師工作室,最大限度發揮典型帶動功能;三是結合中學物理學科中物理實驗實踐的特點,進一步建立完善物理學科開展思政教育的實踐教學機制,建好用好學科思政實踐教學基地,深入推進實踐教學改革,落實實踐教學標準,適度提高實踐教學比重,推動物理科學知識教育教學、學科思政實踐教育教學與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志愿服務活動相結合,最大限度發揮學科育人的綜合效力;四是有組織地開展中學物理學科教師學科思政培訓。要把中學物理學科教師思政能力、素養培訓納入整個教師培訓計劃之中,在教師工作規劃中有“位子”,在統籌整個教育教學工作中有“盤子”,在開展教師能力培訓提升中有“路子”,在投入保障中有“票子”,打好組合拳,建立科學的學科思政教師選拔、考核、培訓機制,提高中學物理教師隊伍的整體戰斗力。
提升教育質量、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在教師,中學物理教學的關鍵是在發揮教師主導作用上下功夫,這是由中學課堂教學的基本原則所決定的。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甚至要有一潭水。因此,中學物理教師必須努力提高自己的課程思政意識,在夯實兩個基礎上下功夫,把自己打造成又紅又專的“四有”好老師。
三、做好三個挖掘——明確新時代中學物理學科的思政元素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青少年正處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人生“拔節孕穗期”,加強正確的教育引導至關重要。做好中學物理的學科思政建設,就必須從更深層次、更寬維度上充分挖掘中小學物理學科的思政元素,處理好自然科學知識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為廣大學生健康成長打好基礎、提供保障。
首先,要深入挖掘物理課程的哲學元素。哲學是關于自然科學的概括和總結。錢學森說過:“物理的研究與發展是一切自然學科的基礎。”中學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一部物理學的發展史,實際上就是物理學科的探索史,既包括宇觀世界、宏觀世界、微觀世界的結構和規律,又反映著科學家們的科學方法、態度和精神。蘊含在物理學科知識、實驗活動中的哲學基礎和辯證法,閃爍著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真理光芒,也是其辯證邏輯思維過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論的具體體現。從遵循物理科學發展的角度出發,挖掘物理科學所蘊含的哲學元素和科學精神,對于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創造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引導學生緊盯當前國家戰略需求,自覺獻身新時代中國偉大的科學事業的發展無疑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
其次,要充分挖掘中學物理課程所蘊含的紅色基因。一部物理科學的發展史,實際上是一代又一代物理學家的艱難探索、創新、犧牲和奉獻史。基于此,我們必須充分挖掘回顧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創辦教育、推動物理科學發展、培養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亟需的物理專業人才的發展史,尋找蘊含其中的紅色基因,結合陜西地域特色,加強延安精神、西遷精神主題教育,讓紅色基因浸潤到師生的靈魂深處。要大力挖掘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我國在科技發展,特別是物理基礎研究和應用方面取得的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要教育引導廣大青少年以“三錢”、黃旭華、鄧稼先等偉大物理學家獻身國家和民族進步、科學事業發展的先進事跡為激勵,建功新時代、奮進新征程。
再次,要深入挖掘中國科技發展史。這其中必須挖掘兩個層面:一是五千年中華文明的科技發展史,在回顧中華民族對人類科技進步的巨大貢獻中,增強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二是在痛切回顧近代以來中國科技發展落后、國家遭受列強入侵的屈辱史中,樹立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在講好中國物理故事中,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激發學生奮力追趕超越的意識。
教育的本質是有目的地培養人的活動。推進中學物理學科課程思政建設,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時,還必須遵循“培養人的活動”的原則、規律和要求,高度重視線上線下平臺建設,改革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加強教材建設,推進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成果轉化應用。
作者單位 咸陽師范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