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思政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化學作為一門自然學科,與人類的生存、生活、發展息息相關,化學教師自然要擔起學科思政的大任,積極探索、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在堅守課堂陣地的同時,貫徹落實國家的教育教學方針,做好教書育人工作。

一、學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全日制寄宿體育運動學校,是一所以培養競技體育人才為目的的中等專業技術學校,培養的學生代表區、市、省參加各級各類體育比賽并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我們的學生多來自偏遠農村,并且其中大部分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僅僅停留在吃飽穿暖上,家長沒有時間也沒有能力關注或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家庭教育的匱乏,就給學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承擔的責任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對學生的思想尤其是意志品質進行培養,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關注學生的長遠發展等,讓他們盡早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訓練和學習雙向發展,最終成為優秀的后備體育人才。

二、在化學課堂中實施學科思政的必要性

教育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前提的,學生的發展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體育生日常以訓練為主,文化課學習為輔,僅僅靠每周的兩節思政課難以滿足教學和學習的要求,這就需要將學科思政融入到各個學科教學中來滿足學生的成長需求。教師要采用多種形式“給他們的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他們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讓他們走對路,走好路。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學科,要求學生在掌握相關知識的前提下,能夠與同學配合共同完成化學實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能感受到人與人交流、配合的重要性,在學習中體會到了合作的樂趣,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互相包容,取長補短,這就是最好的踐行思想教育的陣地,對學生的發展尤其是留守兒童的心理成長勢必產生積極的影響。

三、在化學課堂中實施學科思政的幾點探索與實踐

1.以知識為載體,對學生進行意志品質的培養

競技體育是指不斷克服自身惰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個人潛力,以攀登運動技術高峰和創造優異運動成績為主要目的的一種活動。在這一過程中,青少年運動員往往容易受到外界干擾,加之訓練中正常的挫折,會使他們產生沮喪、放棄的心理,此時就需要他們有堅強的意志品質來抵抗外界的干擾。以知識為基礎,結合運動訓練的講解內容進行疏導,就是最好的抗干擾劑。如,在講解“珍惜和保護金屬資源”一節時,在課堂總結時教師進行了如下教學活動。

師:為什么鋁比鐵活潑,但是鐵容易生銹而鋁不會呢?

生:因為鋁表面形成了一層致密的氧化膜,而鐵不會。

師:如果一旦發現鐵生銹了,怎么辦?

生:除銹,并涂油保護。

師:那么,你們在訓練和學習中有沒有想要放棄的時候?

此時,大多數學生沉默了。

師:每當你想放棄的時候,就是你心中的鐵銹開始起作用了,而鐵銹一旦形成,如果不能及時處理,就會逐漸擴大,直到完全腐蝕。如果你不想這樣,就可以像鋁一樣,自己給自己生成一層保護膜,這層保護膜會隔絕掉外界的一切干擾,始終都能讓你堅守自己的初心,堅持理想信念,最終成為自己的強者。或者你像鐵,雖然身體和思想出現了銹跡,但是在老師和教練的幫助下,及時把鐵銹打磨掉,再刷一層保護漆,那么你最終也能成為一名優秀的運動員。你的未來始終在你自己手里掌握著。

2.以化學史為載體,對學生進行意志品質的培養

近代化學的飛速發展,離不開眾多科學家的不懈努力:有第一次把化學確立為科學的英國化學家波義耳,有在科學實驗基礎上重建化學元素概念的法國化學家拉瓦錫,有致力于放射性元素研究的居里夫人,有被譽為世界制堿業權威的侯德榜……在第一堂化學課上,教師就讓學生分組查閱相關資料,了解這些先驅為化學事業所作的貢獻。他們的成功無一不建立在孜孜以求、堅持不懈的努力之上,日復一日,以科學的精神經歷質疑、驗證、失敗、再質疑、再研究直至成功的過程,中間付出的辛勞和汗水是旁人無法想象的。正因為有堅定的信念、持之以恒的毅力,能夠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常年枯燥的研究,他們才能收獲成功。作為青少年運動員,也要經過常年累月枯燥的、重復的訓練,中間可能還要忍受傷病,遭受社會上其他人對體育生“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誤解。這些科學家的經歷其實就是對他們最好的激勵。課堂上,小組成員根據自己查閱的資料,再結合自身的訓練實際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小組代表將本組的結論進行總結發言。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體會到不管從事什么樣的職業,都需要堅定的信念、勇攀運動高峰的斗志和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

3.以實驗為載體,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及合作精神

義務教育階段的化學課程是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體現其實驗性、基礎性,在教學中創設以實驗為主的科學探究活動,有助于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并逐步引導學生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探索質疑的精神。結合體校生喜動不喜靜的特點,在組織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簡單的實驗操作,讓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體驗合作、交流,在實踐中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在小組成員的配合下,結合教材知識點去解決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要堅持以實驗事實為依據,操作規范、耐心觀察、實事求是地記錄并表達實驗事實,學會描述實驗現象,從中感受探索的樂趣。在實驗教學中,教師尤其要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提前做好安排,合理搭配小組成員,冷靜面對實驗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小意外”,并引導學生分析意外產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此類現象,力爭使大多數小組實驗都能得到預期的效果,以鼓勵并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逐步建立自信。在實驗課堂上形成信任、默契,并學會相互合作,再延伸到體育訓練上,對于體育生來說更具有重要意義。

4.結合學生已有經驗,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及社會責任感

每年初冬早訓時,學生的視線總是被一片白茫茫、濕漉漉的霧氣所遮擋,不僅無法辨認前路,甚至在訓練時常常會覺得呼吸不暢。那么,這些霧氣到底是什么?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現象?結合學生的疑問,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觀看紀錄片以及當年本市空氣質量情況的統計數據得出結論:這些白霧有可能就是霧霾。那么如何防治?我們應該怎么做?學生就這兩個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最終得出結論:對于個人而言,要盡量少燃放煙花爆竹,勸告家人不要焚燒秸稈,節約用電用水……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他們學會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化學,既讓學生明白了學習化學的必要性,又培養了學生對化學知識的運用能力,還讓學生意識到環境保護刻不容緩,引導學生強化環保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達到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相結合的目的。

實踐證明,學科教育與思政教育是相輔相成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學科教育的基礎,學科教育能很好地體現思想教育的要求,能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那么,如何更好地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日常學科教學中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第一,教師反復研究教材,精讀教材,組織學習討論,找準教材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切入點,在自身理論水平提升的前提下,學會用科學的理論培養人,把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緊密聯系起來,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第二,言傳不如身教。身為教師,要以德立身,端正自己的作風,成為學生的榜樣,傳遞給學生正能量,讓他們端正做人,認真做事。第三,根據所帶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不但將思想品德教育有意識地融入課堂教學,還應該帶入到生活、訓練的方方面面,減少說教,用實際的例子鼓勵學生,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還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成才觀,培養堅定的信念、敢于質疑的勇氣以及堅韌不拔的毅力,為培養高水平的競技運動員打下堅實的基礎。相信通過廣大教師的共同努力和探索,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所授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就能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

作者單位 陜西省漢中體育運動學校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