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部分,更是授課的難點。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帶著前瞻性思維將讀寫結合融入日常授課中,讓學生在讀中學寫、以寫促讀,從而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快速提升。基于此,本文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的應用策略進行研究,力求構建出高效的語文閱讀教學模式,為學生的語文學習夯實基礎,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一、巧用感官刺激,強化語文能力

在互聯網時代,小學語文教學改革進入新階段,教師要秉承以人為本的理念,借助多媒體教學、生活教學和探究教學的結合,在讀中引導學生寫,在寫中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讀與寫緊密結合,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上,巧用感官刺激,使學生帶著持續的熱情參與各類閱讀活動,并萌生表達的欲望。此時,教師再借助寫作訓練讓學生將心中的想法以文字的形式展現出來,使學生有意識地將文本中的表達方式和寫作技巧應用于自己的寫作中。學生在讀中學寫,在寫作中形成自身風格,在全新的思路中獲得靈感,認識到自身寫作能力的不足,希望在更多的閱讀中滿足求知欲望,實現以寫促讀,并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例如,在學習《荷花》一課時,教師從小學生的角度考慮,不再選用開門見山的授課方式,而是從生活元素入手,讓學生回想夏季的荷塘,再思考古人最愛描寫的月色,鼓勵學生猜想“荷花在文人的筆下會是什么樣子”,使之萌生閱讀的欲望并在速讀中對文章的大致內容和結構有所掌握,從而理清文章的整體脈絡。此時,教師通過多媒體等設備播放荷花的圖文或視頻,使學生的聽、視覺感官受到不同程度的刺激,將文中的描寫與實物進行結合。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精讀過程中,尋找與荷花美相關的詞句,用橫線畫出來,簡述作者是如何描寫荷花之美的。有學生會從字詞入手,從“挨挨擠擠”“冒”“翩翩起舞”這些詞中感受到了美;有學生則從“有的……有的……”“像……”“一……就……”等句式中發現荷花的美;還有學生覺得作者的想象和寫作角度給人一種新穎之感。學生從不同角度看到荷花的美,也感受到作者用詞的巧妙之處,開始與文本形成一種共鳴,從而走入深度閱讀,感受到自然之美與文字表達間的關系,意識到寫作時修辭手法的重要性,在自己寫作時也可以加以利用,實現以讀促寫,在閱讀與寫作中產生主動性。

二、增強情感體驗,享受讀寫樂趣

小學語文教師要借助情感體驗的不斷增強,讓學生在閱讀中體味到獨有的樂趣,在寫作中表達出心中所想,從而在讀中學寫,以寫促讀。在閱讀過程中,學生會從字句逐漸走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在靈魂層面上形成共鳴,從而掌握形象的表達、情節的展現等技巧,文本中的寫作思路、遣詞造句等均能給學生帶來不同的體驗,給寫作提供新的方向。教師應有意識地帶領學生走入深度閱讀,從多角度去體味豐富的情感,感受讀與寫的雙重樂趣,為后續寫作能力的提升埋下伏筆,也是落實讀寫結合模式的關鍵所在。

例如,在教學《趙州橋》時,教師通過多媒體等設備,將歷史與地理等內容引入語文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走入當時的情景,感受到趙州橋設計的特點、古人的智慧,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首先,教師重視預習環節,讓學生在家長或字典的幫助下,完成課文的流暢閱讀。在預習中,學生開始質疑“一千四百多年有多久”“什么是世界聞名”。其次,在實際授課時,教師將歷史知識內容融入其中,展現出時間線讓學生體味時代感,在時代情景中產生對古人的敬佩之情,也理解了趙州橋的雄偉。再次,教師鼓勵學生精讀,掌握文中的寫作技巧和表達方式,在情景中感受橋梁設計的獨特之處,挖掘出“世界聞名”的原因,從而強化民族自豪感。最后,教師讓學生根據作者的描寫來繪制趙州橋,分組對畫法進行簡述,感受文中用詞的精妙之處,展現趙州橋的特點。

三、加強詞句積累,打開思維空間

大部分小學生在寫作時往往會無從下手,對寫作有不同程度的畏懼之情。教師要根據新課改提出的要求對授課模式進行優化,將讀寫科學結合起來,從而讓學生在讀中學寫,也能夠做到以寫促讀,讓學生不斷積累詞句,打開思維空間,極大程度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在實際授課時,通過雙向互動和習作等,教師看到部分學生的思路極為新穎,但寫作時卻略顯呆板,暴露出其詞句積累不足的問題,所以教師要從思維的打開入手,將語言是思維的載體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讓學生在閱讀與寫作中獲得不同的收獲,一方面可以將其視野巧妙拓展,另一方面也能讓其形成終身閱讀習慣。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對喜愛的文章片段和古詩詞進行背誦,不僅能讓學生完成優美詞句的鞏固與記憶,還能讓他們在寫作時有意識地回顧背誦內容中的修辭手法,使景物的描寫更加生動,也使情感充分抒發。積累詞句的同時,學生也積累了寫作經驗。

例如,教師可借助群文閱讀的方式,將《盤古開天地》《精衛填海》等神話故事進行對比,讓學生根據自身的理解來完成神話故事的復述,使之對表達特點充分掌握。同時,學生也會回顧《愚公移山》《嫦娥奔月》等故事,走入有趣的神話故事時空。教師可以半命題的方式,讓學生完成《我和 過一天》的習作,給學生更多自由選擇的空間,使之能夠展開想象,利用學過的寫作方式完成事件的敘述,精準地傳遞新奇的想法。除此之外,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對文章進行分享與評價,讓學生在交流中不斷碰撞思路,萌生創新意識,對習作進行修改,運用之前詞句的積累提升習作質量,實現讀與寫的有機結合。

四、設計多元訓練,落實讀寫結合

在讀與寫的有效結合中,語文教學時教師應重視學生思維的拓展,使學生能夠在寫作中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與技巧,改變以往湊字數的寫作狀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設計多樣化的讀寫訓練,讓學生在仿寫、縮寫和擴寫等不同的方式中對文本進行深度揣摩,同時也打開學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在表達時融入自身的風格與情感,感受到讀寫的樂趣,從而激發閱讀的積極性,在面對新知識時也能夠帶著熱情去探索,產生一定的自信和成就感。為此,教師在讀寫的結合中要融入生活元素,讓學生調動生活經驗完成對文本內涵的探索。

例如,在閱讀《不會叫的狗》時,教師需要通過閱讀訓練讓學生對文中蘊含的情感進行挖掘,還應在寫作訓練中要求學生能夠在想象中完成童話寫作,使學生掌握童話這一文學體裁的特點。在課外閱讀與習作中,教師可以根據文學體裁的不同讓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挖掘。首先,教師將學生分成4-6人的小組,從題目入手,鼓勵學生思考:“不會叫的狗是什么樣子的?”小學生根據自身對動物的了解和想象給出“它生病了”“它的嗓子不好”“媽媽沒有教它”等答案,課堂的氣氛瞬間活躍起來。其次,教師鼓勵學生通過速讀的方式看看“文中的狗為什么不會叫”,學生帶著熱情和好奇去閱讀,也萌生了問題:“小狗很厲害,誰的叫聲都能學會,但為什么就是不會汪汪汪地叫呢?”此時,借助分角色朗讀的方式,讓各小組扮演不同的動物,將故事還原,從而讓學生明白“恒心”與“努力”的重要性,也意識到要“學有所長”。最后,教師巧用續寫的方式讓學生根據自身的理解設想小狗的結局,同時通過分享簡述小狗結局的設計理由,使結局更加離奇和豐富,將讀寫結合有效落實。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將讀與寫巧妙結合,將閱讀、思維拓展和寫作三者深度融合,讓學生在探索語文知識的同時感受到其中的樂趣,從而使其燃起持續的熱情參與后續各階段的學習,實現讀寫能力切實有效的提升。教師應對授課方式進行優化與創新,讓讀與寫的結合更加新穎和高效。

作者單位 甘肅省蘭州市七里河區彭家坪第二小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