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信息技術已廣泛應用到社會各個領域,進入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很多人已經感受到了信息技術帶來的便利。隨著國家對信息化投入的不斷加大,互聯(lián)網+教育、智慧校園、教育大數(shù)據(jù)等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顯。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先進的教學手段進入到了課堂,被廣大教師所接受,尤其對語文教學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在《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實施推進下,各學科教師非常關注信息化條件下資源應用的必要性。那么,如何進行教育技術與語文課程的優(yōu)化整合呢?如何實現(xiàn)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創(chuàng)新與改革呢?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呢?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否將信息技術與語文進行有效整合,能否巧妙運用信息技術向學生展示形象而豐富的多媒體材料,關乎著語文課堂教學目的的實現(xiàn)。所以,教師要抓住學生認知特點,有效分析,精心設計,才能凸顯信息技術應有的學科整合性和有效性,才能獲得滿意的教學效果。下面,筆者就語文教學中信息技術應用的整合性和有效性談一談自己的一些感受。

一、遵循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性原則

1.必須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

教育學與心理學研究表明,教師在傳授新知識的過程中如果能應用信息技術手段呈現(xiàn)新知識,如圖像、音頻、視頻等,可使學生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激發(fā)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增強他們理解、掌握新知識的程度。學生對生動具體、直觀形象的視頻,以及節(jié)奏感強的音樂特別感興趣,且容易接受。因此,教師應選擇一些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材料,通過交互式電子白板將所講內容呈現(xiàn)給學生,這樣就能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2.正確處理語文與信息技術的關系

信息技術應用是教師在現(xiàn)代教育理論的指導下運用現(xiàn)代教學媒體,有效實施教學的過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以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為主線,正確處理信息技術應用和語文教學之間的關系,做到兩者的有效整合。即,信息技術應用不僅要恰如其分,還要能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語文的主體性和信息技術的輔助性,因為信息技術的應用是為語文教學服務的。此外,教師還要通過多媒體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且將教學的最終目標落實到對學生語言文字能力的訓練上來。語文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最終目標是: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優(yōu)良的信息素養(yǎng),掌握有效的學習策略,逐漸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

3.科學設計每節(jié)課的教學媒體

語文課程應根植于現(xiàn)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拓寬語文的應用領域,注重跨學科教學和現(xiàn)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及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與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xiàn)代社會所要求的語文實踐能力。因此,教師要全面了解語文課程標準,在熟練掌握信息技術手段的同時,還要吃透教材,積極優(yōu)化自己的教學設計方案。備課時,教師既要系統(tǒng)考慮教學任務、三維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媒體、教學策略等因素,又要從多媒體的呈現(xiàn)方式、使用效果等方面進行分析。

二、發(fā)揮信息技術功能

1.有效應用信息技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教學情境,還可以把一些新鮮的東西引入課堂,以此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教師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境,最優(yōu)化地再現(xiàn)了生活場景,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濃厚興趣,調動了學生思考的積極性,使學生養(yǎng)成了良好的學習能力。他們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敢于同教師溝通、交流,樂于發(fā)表獨特的見解,從而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學生通過電子白板、平板電腦看到了很多之前沒有見過的景象,聽到了很多新聞,學生的視野開闊了,見識增長了,學習越來越輕松了。例如,講授《桂林山水》一課,教師導入新課時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些桂林山水的圖片,讓學生說一說圖片中的風景美不美?美在什么地方?有哪些特點?想去看一看嗎?這樣就能調動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在講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就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猶如在桂林山水之間游玩一樣。在分析課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再現(xiàn)桂林山水的景象,并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這樣既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能鞏固學生在本節(jié)課中學習的重點知識。實踐證明,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后,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了,理解能力增強了,想象能力提升了,他們對桂林山水的不同景象、不同情況了解得更加深入了。

2.有效應用信息技術,改變學生學習方式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極大地促進了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營造了新的教學氛圍,促進了學生善思善學的積極性,優(yōu)化了師生之間的雙邊關系。在新的教學環(huán)境下,學生真正參與到了教學活動中,他們學習的熱情、潛能、活動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一些平時成績平平甚至較差的學生也表現(xiàn)出了強烈的參與熱情,已由“要我學”變?yōu)椤拔乙獙W”。課堂上,學生的學習興趣非常濃厚,上課時注意力非常集中。他們更加樂于參與教學活動,能應用課堂所學知識靈活地解決生活中出現(xiàn)的問題,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掌握更加全面了。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極大地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養(yǎng)成了愛學、樂學的良好習慣,充分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他們學習熱情高漲,動手能力、合作意識顯著增強,學習潛能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使得語文課堂“活”了起來,“動”了起來。

3.有效應用信息技術,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效應用信息技術時應以新課標和小學生心理特征變化為指導,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為目標,積極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具體而言,教師要通過形象、逼真的課件、多媒體資源為學生創(chuàng)設豐富多變的教學情境,將學生引入精心設計的教學情境中,以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能力,使他們能夠主動地參與到探究新知的活動中去,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樣學生在快樂、民主、平等的學習氣氛中,求知欲就能得到增強,他們發(fā)現(xiàn)新識、探索新識的能力也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例如,在《赤壁之戰(zhàn)》教學中,教師可以應用電子白板向學生展示《赤壁之戰(zhàn)》的精彩視頻,讓學生結合視頻中的作戰(zhàn)線路圖、人物形象的介紹分析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這樣一來,學生在故事情節(jié)再現(xiàn)的基礎上進行分析,他們的發(fā)散思維和推理能力就能得到極大的提升,語言能力也能得到很大的鍛煉。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借助一些多媒體資源為學生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對學生今后的學習有著很大的幫助。

總之,教師將信息技術應用到學科教學中是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突破口,極大地改變了教學模式,提高了教師開展教育科研的能力。同時,也喚醒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創(chuàng)造潛能。因此,只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準確把握時機,有效運用信息技術,語文教學一定會碩果累累,教學質量也一定會蒸蒸日上。

作者單位 陜西省興平市西城街道辦事處藥市小學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