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語言藝術的應用
作者:尹晶娣
發布時間:2022-03-31 16:18:1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語言藝術,是指教師以新穎的教學觀念和豐盈的教學智慧來對語言進行藝術加工的過程,目的在于增強語言的感染力,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語言藝術的影響,感知藝術,審美語言,體驗魅力,陶冶情操,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語言風格以及對語言靈活運用的能力。從核心素養的視域出發,小學語文教師提高課堂教學語言的藝術性,對于小學生語言素養的培育有重要作用,推動著語文課堂藝術氛圍的營造,也關系著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形成。
一、與趣相融,豐富個性語言環境
就以往的教學經驗來看,學生對語文活動的主觀意愿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整體開展。尤其是在“趣味”思維的推動下,學生往往能夠以較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投身于閱讀、品味和探究活動中。在素質教育的要求下,小學語文教師應當重視教學過程對學生好奇心的激發和興趣的調動,針對小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設計生動、趣味的個性化元素,充盈課堂語言應用環境,并巧妙運用與之相匹配的語言藝術來激發學生的創造靈感,讓語文課堂與“趣”相融。
例如,《牛郎織女》這個極富感染力的民間故事,無論是色彩濃郁的故事情節和純樸自然的民間風格,還是奇妙美好的神話色彩和積極陽光的故事主題,都讓學生對故事中的美好場景感到無限好奇和向往。因此,教師可以利用牛郎星和織女星的圖片來導入課題,運用啟迪性的趣味語言來激發學生的興趣。隨后,教師可以播放牛郎織女故事的動畫視頻,并運用鼓勵性的語言來引導學生大膽分享自己對故事的了解,如故事的背景、民間故事的特點或自己對牛郎織女美好未來的想象等,這些都能成為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情感動力。在這個過程中,有的學生或許會遇到忘詞或卡殼的情況,教師應當及時鼓勵和加以點撥,幫助他們提高自信,讓他們更愿意分享自己的見解。此外,教師還可以設計課本劇的課堂實踐活動,讓學生還原牛郎織女相會的場景,脫離文字的束縛,以生動的演繹呈現故事內容,讓語言成為趣味元素的重要載體。
讓趣味成為課堂情感的活力源泉,無疑是符合小學生心理需求,順應素質教育“寓教于樂”理念落實的重要手段。當語言藝術能夠助推趣味因子融入課堂活動時,學生往往能夠與“趣”親密接觸,并在教師有意識的語言啟迪下,展開想象的翅膀,融入到課堂教學之中。
二、啟迪智慧,激活潛在思維活力
啟迪學生的智慧,激活學生潛在的思維活力,是助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模式有效落實的必要舉措。在開展課堂教學時,教師不妨根據學生對文本內容的認知水平,利用點撥性設問來啟發學生思考,讓語言藝術成為設問的“點睛之筆”,增強設問的層次感和啟發性,使學生在教師有意識的點撥下,層層遞進地挖掘和探求文章的內涵,感悟情感的魅力,收獲更為深刻的閱讀體驗。
例如,《桂花雨》這篇充滿童年回憶的文章以清新的語言和純樸的情感,向學生展現作者童年在家鄉搖桂花的場景。當學生能夠跟隨作者的腳步,以童年的視角去品析其中的純真童趣,必然能夠更為深刻地品悟到那份“搖花樂”。因此,教師可以構建閱讀情境,引領學生回歸作者的童年時光,讓學生將情感和目光凝聚在搖桂花這一場景中,并運用語言藝術巧妙點撥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思考文中母親所說“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中所蘊含的深厚感情。譬如,教師可以這樣設問:“同學們,人們常常會把情感寄托在事物上,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寓情于物,你們知道‘我’為什么喜歡桂花嗎?大膽想象一下‘我們滿頭滿身都是桂花’的場景,再思考為什么它是‘好香的雨’。”在層層遞進的引導和啟發中,學生能夠緊隨線索,揣摩作者在搖花樂中蘊藏的對家鄉的懷念和童年生活的留戀,從而領悟到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中的作用,收獲更多獨特的閱讀體驗。
運用語言藝術來啟迪學生智慧,是推動學生去發現和探索的高效閱讀形式。當學生能夠將活躍的閱讀思維流轉于字里行間并感悟詞句場景所蘊含的獨特韻味時,他們往往能更為深刻地領悟到那豐富真摯的情感,從而提升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感悟。教師需要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為他們綜合能力的發展創造更多機會。
三、藝術評價,增強學生探究自信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語言藝術不僅體現在教師講課的藝術上,還體現在教學評價的藝術上。對于小學生而言,贊美的語言往往能夠給予他們極大的精神安慰和心理滿足,他們接收到的不僅是教師語言上的肯定,更是教師傳遞的關愛和認可。小學語文教師應當避免運用口語化的質疑性語言來評判學生的學習成果,而應當依據語言藝術性的要求,多給予學生語言上的贊美和精神上的肯定,激活學生對語文活動的探究興趣,促使他們更為自信地展現個性。
例如,在《圓明園的毀滅》中,學生通過教師創設的閱讀情境,經歷了圓明園輝煌的過去和慘痛的毀滅,也在教師有意識地設問點撥之下,理解了作者匠心獨運的構思,激發了熱愛祖國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此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閱讀感悟,運用語言藝術來開展評價。當學生激情澎湃地講述自己對曾經美好的圓明園的向往時,教師的評價可以適當跟進點撥,如“你的飽滿熱情讓我們也感受到了那份向往!你能詳細地跟我們說說,你喜歡圓明園的什么嗎”,以此來啟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回顧和思考。有的學生在表達自己對圓明園毀滅的遺憾時,偶爾出現緊張卡殼的情況。這時候,教師的評價應當以鼓勵性語言為主,要巧妙地介入學生的話題,如“從你的描述中,我們仿佛又看到了昔日圓明園的毀滅經過,你能為我們講述更多的細節嗎?”這有助于及時緩解學生的緊張情緒,讓學生得以調整心態,逐步完成語言建構。這不僅能夠維護學生的自尊心,還能夠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藝術性的評價語言往往蘊含著獨特的情感魅力,給予學生的不只是語言上的肯定,更多的是精神的力量,這些情感元素也在無形中推動著學生勇于思考、勇于創新、積極探究、自信創造,進而促進學生在語文探究學習中實現素養的全面提升。在日常教學時,小學語文教師應當靈活運用藝術性的評價語言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可以更為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去。
四、規范用語,培養良好語言習慣
從本質上看,語文是一門教學生如何運用語言的學科,學生在學習語文中每時每刻都能接觸到標準的語言文字。在課堂教學開展過程中,作為學生學習榜樣的教師直接影響著學生語言學習的意識與習慣。那么,小學語文教師在運用課堂語言藝術時,應當時時刻刻注意自身語言表達的規范性,盡可能地在日常的一言一行中運用好標準的普通話來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以此來逐步培養學生的良好語言習慣。
例如,在進行識字教學時,教師需要著重注意字詞的發音指導,避免受到當地方言的影響而出現發音不準確的現象。同時,教師還需要結合語言藝術的要求,盡量把日常用語和教學規范用語區分開來,在保證語言運用規范和準確的同時,盡可能避免出現各類語氣詞,如“哦”“嗯”“啊”等,以身作則地為學生營造出良好語言環境。如,《鄧小平爺爺植樹》這篇課文主要描寫的是鄧小平爺爺植樹時認真的態度,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植樹的意義,形成保護環境的意識。那么,當教師在對本課內容進行講解時,應當減少累贅的語言,運用簡潔明了、規范準確的話語,引導學生快速理解文本內容,領悟文本蘊含的情感。而《姓氏歌》這篇課文主要是引導學生認識姓氏漢字。當教師在引導學生朗讀課文時,應當做好領讀工作,重點強調其中的后鼻音、前鼻音等,幫助學生克服學習普通話的難關,既讓他們規范用語,又提高識字效果。如,許多學生在讀“鄭”這個姓氏時,常常不能準確讀出后鼻音。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反復進行練習,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重點指導。久而久之,學生就可以在日常學習過程中改變用語不規范的毛病,也能形成良好的語言表達習慣。
總之,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小學語文課堂中的語言藝術關系著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也對學生語文素養的長遠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從構建富有情趣、活力的語言環境中入手,善用靈活的語言藝術來調動學生的探究興趣,以導向性的語言指導學生自主探究,巧妙運用評價藝術為語文課堂教學領航。
作者單位 江蘇省揚州市維揚實驗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