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說解讀的方法探究
作者:張海珍
發布時間:2022-03-31 16:16:4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高考考綱中對文學類文本閱讀要求是“閱讀和鑒賞中外文學作品,了解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手法”。閱讀鑒賞文學作品,應注重價值判斷和審美體驗,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內涵,分析藝術表現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蘊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綜合 C
(1)分析作品結構,概括作品主題。
(2)分析作品的體裁特征和表現手法。
3.鑒賞評價 D
(1)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
(2)鑒賞作品的文學形象,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
(3)評價作品表現出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
4.探究 F
(1)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掘作品的意蘊、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討作者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
(3)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
要想達到高考閱讀的要求,讀懂文本是第一步。但由于學生的思維和情感所限,連文本都讀不懂,就更談不上答對題目了。怎樣解讀小說呢?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方法。
一、抓住題目,思考切入
題目相當于是文眼,它會體現文章的對象、道具、主旨、線索等關鍵內容。小說標題可以起到的作用有:交代文章寫作對象(人或物)、點明文章中心思想、交代文章寫作情感、設置懸念、吸引讀者閱讀興趣作為文章的線索。它也會成為我們解讀文本最重要的一把鑰匙。如《一只思想深邃的鳥》這篇文章,如果你從題目入手,會不由自主地思索:首先,這只鳥是不是一只思想深邃的鳥?其次,為什么“我”會認為它是一只思想深邃的鳥?最后,“我”為什么會變成另一只思想深邃的鳥?如果有了這樣的三個問題作為切入點,那么解讀這篇文章就會輕松很多。我們不難發現,一切從自我主觀意識出發的認識都會限制我們的思想,影響我們對事物的客觀判斷,導致我們在自己思想的禁錮當中,失去對外部世界的正確領悟能力,這是小說真正的思想意義所在。
類似的,還有鐵凝的小說《孕婦和牛》。當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思考這樣幾個問題:為什么她不把這個小說題目直接寫成《女人和牛》?孕婦有著“女人”這個詞所沒有的什么特點?牛又有著其他動物所沒有的什么特點?如果能從這些角度去進行解讀,那么小說構思的根基就找到了。孕婦身上的那種孕育生命的幸福感,對生命的責任感,對未來新生命發自本能的愛,這些都是用“女人”這個詞語所無法涵蓋的。而牛就更加具備了其他動物所沒有的勤勞、寬厚、溫柔、有靈性、是人類勞作的伙伴等這樣的一個主體意義。這會成為我們解讀這部小說的一個重要切入點,我們也就不難明白,鐵凝為什么會以孕婦和一個不會說話,但是能夠跟這個孕婦進行情感交流的牛來構成整部小說的最重要內容。曹文軒說:“‘未經凝視的世界是毫無意義的。’這個世界只屬于那些細心的人。”文學是作者在表現自己所凝視過的世界,而我們就是要找到作者凝視世界的那個原因,那個過程以及那個結果。從這一點來說,題目必然會成為我們找到作者凝視世界的那個窗口。
二、抓住“五點”,解讀小說
不同文體具有不同的特點,我們所要解讀的角度也是不一樣的。我們從題目入手,帶著自己的思考,對文體進行閱讀之后,我們需要思考的是這個文體它所獨有的一些特點。作為文學作品的小說,它更多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活動的具體環境來表現社會生活。所以,我們完全可以指導學生抓住它的人物、情節、環境、主旨、寫法這五點來進行細致解讀。
1.讀情節
閱讀小說最直接的就是要讀故事情節,這是小說閱讀的不二法門,也是小說閱讀的一個最重要基點。抓住故事情節,就是要把握小說所敘述故事從發生、發展到結局的完整過程,即小說情節的基本結構——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有時候前面還有序幕,后面還有尾聲。這是我們閱讀小說最重要的,也是一般讀者最喜歡的地方。我們之所以被小說吸引,其實往往就是被它緊張的情節、尖銳的矛盾沖突以及跌宕起伏的整個情節所吸引。劃分情節也是我們理清小說的層次,了解小說的人物,明確小說主題的前提。
情節如何劃分呢?一般情況下,可以從這幾個角度來劃分情節:第一,時間的推移。第二,空間的轉換。第三,其他新人物的介入。第四,主人公情感性格的起伏變化。第五,矛盾沖突的發展階段。這些其實是作者在構思情節的時候所思考的,那也應該成為我們解讀情節時的重要抓手。我們經常可以按不止一個來進行情節劃分。比如:《孕婦和牛》就是既按時間的推移,也按主人公情感性格的起伏變化,可以把情節劃分為四個階段。
2.讀人物
小說的核心點就是人物,人物是小說的靈魂所在,也是最寄托著作者的思想、情感、主旨的關鍵所在。小說的情節就是為了表現人物性格的多樣性、全面性和性格不同的發展階段來構思的。所以,當我們把情節已經理清楚之后,我們不難發現:生活是無休無止的長河,而小說的情節只是截取了這個長河當中很小的一個片段。那么情節會在什么時候戛然而止,一定是在人物性格已經完全生成,充分展現的時候戛然而止,這只是因為情節已經完成了它對于塑造人物的重任。
所以在解讀人物時,我們不能只把人物的外貌、語言、表情、動作、心理各種各樣的細節全部顧及到,我們應該看的是人物在情節發展的不同階段,他的表現、他的性格生成過程,以及所呈現的結果。這樣,我們才能夠體悟作者塑造這些人物的意圖所在。不去按照情節的發展階段去梳理人物性格,真正地讀懂人物,就只能是“一葉障目,不見森林”或者“只抓芝麻,漏了西瓜”。所以“聽其言,觀其行,外貌心理和表情,人物關系要理清,尚需體察作者情”,應該成為我們解讀人物時時刻牢記的方法。
比如,老舍的小說《有聲電影》中,二姐確實是小說的主要人物,就是在她請看電影,去看電影,看電影時,看電影后的情節構成當中展現出她的性格的。她豁達大方,打牌贏錢后積極請客,熱情待人,樂于指揮,善于應酬;但她“不知為知之”公共場所大聲吵嚷,囿于輩份過度謙讓,忙亂無序,致使大家幾乎都沒有看到有聲電影,也沒有明白什么是有聲電影,這正顯示了她的封閉與無知。
3.讀環境
小說中的環境有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之分。社會環境,你需要看人物所處的時間、地點、人物之間的關系、大時代當中的風情等。而自然環境則包括了小說中所寫的山水樹木、日月風光等這些自然的綜合體。人物是不能夠離開他所處的環境,就像魚兒不能離開水。所以我們要想更深入地了解人物,就必須深入地解讀環境,解讀環境對人物的性格、人物命運的左右力量。具體來說,環境往往會產生以下作用:
(1)交代事情發生的地點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實性。
(2)渲染氣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3)決定人物命運及其性格。
(4)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5)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質。
(6)推動情節的發展,為下文做鋪墊。
(7)深化作品主題。
(8)象征暗示。
比如,《塾師老汪》中雖然有一點自然環境的描寫,但更多描繪的是由村民銀瓶、老李、老宋、徒兒等這些人所構成的一個社會環境。這些社會環境更好地體現了老汪內心的那種孤獨感,那種渴望生命的認同,渴望靈魂的交流卻又無法在喧囂的人群當中找到心靈的落腳點的那種無力無助的感覺。我們讀懂了這個社會環境,也就更多地理解了巴爾扎克所說的“在各種孤獨中間,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獨”。長篇小說《一句頂一萬句》當中,那種人生的空茫感、孤獨感,也就因此能得以呈現。
4.讀主旨
當我們已經把小說的情節、人物、環境全部梳理清楚之后,小說的主旨其實已經呼之欲出了。我們甚至在梳理的過程中,就已經可以感悟到作者內心當中尋找歡樂,體味痛苦,批判蒼涼,接受無奈的深重情感。
比如,《一只思想深邃的鳥》,我們明白了文中的“我”把一只明明是拉稀將死的鳥,當作一只思想深邃的鳥買回家的原因之后,我們也就理解了情節的最后為什么讓“我”也變成了一只思想深邃的鳥。不難想到,小說的主旨:人們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并以為這就是至高無上的對的,所有的其他人關于對這個事物的其他想法除了和我一樣的都是錯的,并且我會因為別人的想法差而嘲笑他們,但其實大家的想法都是自以為是的主觀禁錮,這就是作者想說明的吧!
5.讀寫法
小說的寫法包括了敘述的順序、敘述的人稱、描寫的手法、表現的手法、情節的方式、語言的藝術等多種寫法。它是小說寫作的基石,但卻是我們解讀小說的,最后也是最難的一步。我們必須要體味,這被作者凝視過的小說世界的構建密碼,比如,為什么作者選取的是這樣的順序,而不是那樣的順序?是這樣的情節藝術,而不是那樣的情節藝術?等等。單從小說語言藝術來說,它可以是口語的,或者是書面語的;是幽默的,或者是略帶哀傷的;是諷刺的,或者是客觀平實的……而小說呈現的語言風格,為什么在能有多種選擇的情況下,仍然選擇了這一種,而不是其他,這就是我們要深入探究的。如果能思考作者這樣寫的匠心所在,我們也就真正地達到了從更高的水準去鑒賞小說,去領悟作者創作的深意。
比如,還是《有聲電影》這部小說,它采用了喜劇的手法去寫世態人情和日常生活,生動形象地刻畫了二姐和一幫女眷及孩子鬧鬧哄哄,看有聲電影的前因后果及詳細過程。幽默風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顯示了老舍先生高超的寫作藝術,如果我們注意到他所選用的排比夸張,反語雙關等修辭手法,我們也就更加明白了老舍對于逐漸遠逝的老北京人和老北京生活的深切眷戀,我們也就明白了京味小說的真諦。
總之,把握了小說解讀的這些方法,就有可能更順利、更深入地明白小說所寫的內容,提高閱讀小說的能力,進而為正確地解答高考小說閱讀題提供幫助。
作者單位 陜西省咸陽市實驗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