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課是不可缺少的教育資源之一,其具有的短小、凝練以及碎片化等典型特征,更利于快速讀取、建立高效的學習,由此還催生了微課導學的教學模式。這是以微課作為學習載體,使學生可以實現個性化、自主式學習的過程,將其移植于翻轉課堂,具體表現在:以課前完成有效先學,借助課中展開合作交流,利用課后深度拓展等構成部分。但是對于小學低段學生而言,其認知水平以及思維能力相對較低,所以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做到“化整為零”,這樣才能使微課導學與具體的教學環節之間建立深度融合,使其能夠實現聚焦注意、激活興趣的目標,助力學生的探究式學習。


一、借助微課導入,喚醒已有經驗

良好的開端是保障成功的關鍵前提,因此好的課堂導入不僅可以實現聚焦學生注意的目的,還能夠使其在課堂一開始就激活學習興趣,能夠為接下來的新課學習開好頭。在低段數學教學實踐中,當學生面對直觀生動的學習素材時,常常會產生濃厚的興趣,也更利于激活其參與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其可以順暢地自主調取已經掌握的經驗以及知識儲備。

例如,在“認識元、角、分”一課的教學時,新課的初始環節可以借助微課,首先向學生呈現幾種貨幣,立刻就能吸引學生的好奇。其次呈現的是超市購物的場景,將鏡頭聚焦商品的價格標簽,然后轉換到收銀臺結算。僅僅一分鐘的時間,借助微課的方式,不僅為學生呈現了多國貨幣,打開了認知視野,也能夠使學生了解到人民幣是我們國家獨有的名片,喚醒了學生的生活認知。此時,我們可以設計提問:“你了解人民幣的哪些方面?”學生紛紛暢所欲言,有學生提出:“每年壓歲錢收到的人民幣都是100元的。”“在我的儲蓄罐里有很多1元、5角和1角的硬幣”“我昨天使用10元買了5個小練習本”“在人民幣的表面有毛主席的頭像”等。根據學生的回答,我們可以發現他們極其活躍的思維,究其原因,這些就是微課視頻所帶來的多感官沖擊,它使學生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快速且高效的融入學習狀態。很顯然,微課導學的方式完成了知識的補充,也喚醒了學生的已有經驗,更有效地激活了學生的多個感官,使其可以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

傳統的教學模式相對單一,容易引發學生的認知厭倦,同時課堂時間有限,但對于學優生來說,掌握知識的速度較快,一旦輕松的掌握知識之后就會出現神游等現象,就會浪費課堂時間;而對于學困生來說,由于理解難度較高,難以緊隨教師的進度,這必然是一段極其漫長的學習時間。在微課中,不管是視頻還是所呈現的其他輔助資源,都會嚴格管控時長,這一點與心理學中的認知規律相符,也能夠與學生的學習特點相吻合。所以,我們可以在課堂中引入微課,這樣學生的注意力、持久力都能夠被牢牢控制,極大地提高了學習興趣,也因此帶動了學習效能的提升。

二、借助微課展示,豐富學習體驗

不管是實物、還是投影,在引導學生進行對比觀察過程中,其所呈現的往往是靜止不動的素材,很難使學生獲取豐富的感官體驗,而且還可能會影響后續思考。如何才能使學生展開細致且深入的觀察思考呢?微課就是這樣一種利器,可以化靜為動,可以改變多元化的拍攝手法,多角度地呈現客觀的認知對象,這樣學生所建立的感官認知必然是全方位的、多層次的,我們可以借助微課對視頻資源的有機整合,更全面、更細致地剖析學習素材,這樣學生所獲取的觀察體驗才能更加深刻。

以“角的分類”一課為例,其中涵蓋了各種角的認知,涉及多個知識點,因此我們可以將其設計成為一節微課,涵蓋各類角,切入點越細,越利于展開高效的自主學習。又如,在六年級總復習的過程中,很多學生在回顧之前的學習時,知識點已經模糊,基本概念把握不清,此時我們將類似的內容歸于一類。以“三角形”為例,在其中涵蓋定義、三邊關系以及驗證定理等。只有建立明確的微課主題,學生在選擇時才能更具針對性;在復習時,才更具實效性。

三、借助微課互動,引導個性學習

微課資源可以進行以下分類:其一,錄制型微課,就是利用攝像機等設備,對教與學過程進行拍攝,以此建立真實的教學情境。其二,錄屏型微課,需要輔助相應的軟件工具,設計PPT,錄制教師講解的音頻。其三,為軟件合成式微課,需要借助圖像、視頻等制作軟件,將動畫、圖文等進行合成,以此輸出視頻,這樣就能夠在真實的課堂與PPT建立深度融合。對于相同的知識點,我們可以借助網絡學習平臺,將其制作成為不同類型的微課資源,學生可以根據偏好以及接受方式自主選擇,這樣的學習更具有個性化特點。

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既可以錄制微課,完整地呈現師生的互動過程,使觀看視頻的學生可以感同身受,能夠體會數學思維的發生發展過程,也能夠清晰把握課程知識;我們也可以制作成錄屏型微課,只關注知識點講解,突出重點內容,明晰教學主線,這樣可以規避其他信息對教學過程的干擾。

對于學生而言,個體的差異也引發了學習的差異以及對知識掌握的差異,教師需要充分尊重這種差異,還要突破傳統的教學格局引入微課,完成對教學重點和難點的高效處理。分別立足于知識結構、呈現方式以及掌握程度等不同的維度展開剖析,這樣向學生呈現的便是具有梯度的學習方式。這種形式下,所設計的微課具有眾多優勢,不僅可以實現知識點的填充,也有助于調整現有的知識結構,還具有極強的生成性以及動態性,學生自主可以完成整理。不管是微設計還是微課件,我們都可以對其進行修改、擴充,也可以結合教情、學情以及資源環境的改變,而不斷豐富、不斷充實,以實現動態更新。酌情修改的方式,可節約微課制作時間,也能夠充分滿足不同層次的個性化學習需求。以“平面圖形總復習”為例,我們可以開發以“基本圖形面積的復習”為主題的微課,然后結合學生的復習情況進行調整修改,再次推出“組合圖形面積復習”,這樣就能夠與之前的知識點建立連接,實現對微課內容的進一步擴充,學生也可以根據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自主選擇、自主復習,既實現了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也能夠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復習需求。

四、借助微課拓展,滲透數學文化

在數學課堂中還有必要滲透數學文化,這樣的數學學習才具備深度,才能夠使學生通過數學知識的歷史發展脈絡,感悟其中的知識思想和方法。數學文化蘊含豐富,但是僅以靜態的圖文,并不能充分展現其獨有的內涵魅力。在微課中,我們可以承載更多元、更豐富的文化素材,這樣學生只需要短時間的觀看,就可以感知上千年的歷史跨越,既能夠擁有身臨其境之感,還能夠體會知識的發展變遷,收獲更為豐富的學習體驗。

例如,當學生初步“認識元、角、分”之后,我們可以設計提問:“大家知道古人是否用錢呢?如果有,應該是怎樣的?”看到學生充滿期盼和渴望的目光,我們以此引入微課視頻“中國貨幣的歷史變遷”,展現錢幣的發展過程,從最初的貝幣發展到刀幣、銀錠、銅錢,再到新中國成立之后所頒發的各套人民幣,現如今已經發展成為數字化。在短短一分鐘的時間內,學生不僅對貨幣的發展歷史建立了全面了解,而且還能夠開拓視野、增長知識。同時在學生間還引發了各種質疑:“哪里可以看到古代的錢幣?如何判斷古代貨幣的大小?外國古代的錢幣又是怎樣的?在用數字化錢幣之后,是不是真的看不到錢了?”這些問題的出現將本課的學習成功地延伸至課外,也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借助微課,既能夠豐富學生的認知,也能夠為其開拓更為廣闊的學習路徑,這樣的數學學習必然具有深度和廣度。

微課視頻所占據的存儲空間較小,易于實現在線傳播,或者也可以在各種社交軟件以及教育平臺中隨時觀看,同步反饋問題,這樣在學習的過程中便不會存在時間和空間的管束。如果在課堂中遇到疑難點,學生也可以結合自身的需求,在課下完成反復觀看,既是對課堂內容的再現,也能夠完成答疑解惑,真正落實了學生的主人翁地位。

總之,在引入微課之后,雖然能夠對課堂教學形成一些輔助,但是也需要面對一些問題,當學生使用平板、電腦等各種智能化學習設備時,同時還有可能出現各種誘惑,出現各種不受管控的現象,如瀏覽各種網頁甚至玩游戲,非但沒有達到輔助學習的效果,反而影響了學習,這些都是需要教師充分考量的問題。所以在設計微課時,我們不僅要展現多媒體的優勢,強化其吸引力,還要利用多元化的評價手段尋求家長的積極配合,這樣才能落實監督工作,才能夠使微課真正服務于數學效能的提升。

作者單位 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文萃小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