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語言學習,培養英語文化意識
作者:秦呈瑩
發布時間:2022-03-31 16:10:4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英語不僅是一門語言學科,更是一門文化學科,培養學生的英語文化意識在英語教學中是至關重要的。將語言學習與文化意識培養相融合,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英語文化意識,促進學生英語綜合素養的提高。
一、行之有道,探析英語文化意識培養的原則
1.實用性,考慮交際實際
英語是一種交流工具,因此把握英語的文化性進行教學,首先要考慮英語的實用性原則,讓學生將英語運用到實際的交際情境中,讓學生懂得英語在人際交流中的實踐價值,從而在交際中體會英語文化。
如,在“This is me”這一課中,學生要學習與自我介紹相關的英語知識,教師就可以依據英語學習的實用性,針對學生在實際交際中可能會使用的內容進行重點教學。在這一課內容中,運用于交往實踐的主要包括禮貌性問好及問答姓名,教師要針對這一內容進行重點教學。“英語語言文化與我們的漢語文化存在一定差別。一般,在打招呼時,我們會說早上好、晚上好等,英語雖然也表達同樣的意思,但在語序構成上與我們漢語不相同,英語中表達早上好要說good morning,表示希望對方有一個好的早晨。大家知道表示晚上好、下午好應當如何說嗎?”學生此時就會開始思考應當如何將其運用于口語交際中,最終思考出了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等。通過這樣的過程,學生就掌握了在實際交際中應當如何向對方問好。
把握實用性原則,可以有效提升教學對學生人際交流能力提升的促進作用,讓學生在實際的交往實踐中運用英語,培養自身英語口語表達能力,體會英語的實踐價值,培養自身的英語文化意識。
2.適度性,契合認知能力
培養學生的英語文化意識,還要遵守適度性原則。英語文化是一個以英語為根基的龐大文化體系,教師不可能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為學生面面俱到的講解,因此教師應當把握適度性原則,挑選其中適合學生認知能力和知識水平的內容進行教學。
如,在“Let's play sports”這一課中,學生要學習與運動相關的英語知識,其中專業體育英語詞匯就不符合學生當前階段的認知能力,因此教師應當重點對生活性內容進行講述,契合學生的認知。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述課本中Li Hua的運動故事:“課本中的主角李華是一個專業足球運動員,我們都知道足球是以俱樂部方式進行比賽的,俱樂部這一詞匯是我們學過的club。‘Li Hua is a new member of Huanghe Football Club’,說明他是黃河足球俱樂部的一名成員。”針對專業運動員的能力,教師可以用運動員強壯和技術好來進行概括,以便學生理解“He looks very strong and plays football very well”。這樣學生不僅能夠了解與足球運動員相關的體育知識,還可以掌握如何用英語進行運動能力的描述。
把握適度性原則是當前教學實踐的重要指導原則之一。教師在踐行這一原則時首先要充分考查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知識水平,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增減相應內容,實現學生英語文化意識的有效培養。
二、立足語篇,探析英語文化意識培養的策略
1.由點到面,挖掘人文內涵
培養學生英語文化意識的教學,就是要由點到面地為學生講解課本內容,挖掘某一知識點背后的人文內涵,讓學生通過對人文內涵的理解逐漸形成英語文化意識。由點到面中的點即要求教師找到合理的切入點進行適時拓展,為學生接受英語文化熏陶提供資源。
如,在“Welcome to Sunshine Town!”這一課中,學生要學習與介紹自己家鄉相關的內容,教師此時就可以讓學生由點到面地展開學習,實現人文內涵的挖掘。教師首先帶領學生學習課本中最后一篇短文,讓學生了解作者的家鄉是什么樣的。“文段中作者這樣描繪自己的家鄉,‘It’s on a farm and there are many flowers and trees around my house’。這表明作者的家鄉是一個農場,有很多花和樹環繞在房子周圍,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這樣的畫面。作者的家鄉在農場附近,因此自然環境非常好,我們的家鄉有什么特點呢?哪位同學可以說一下?”有學生立即站起來回答教師的問題:“My hometown is...”教師借機挖掘家鄉的人文內涵:“我們的家鄉或許不像作者的家鄉那樣鳥語花香,但是那是我們從小生長的地方,對我們來說值得銘記。”通過這樣的教學過程,讓學生理解這一節課的人文內涵。
通過這樣由點到面的人文內涵挖掘,教師可以在整篇文本中找到合適的切入點為學生進行文化滲透,從而提升學生的接受能力。在這一視角的驅動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會相應提高。
2.合理整合,引導深度學習
進行英語文化意識的培養,還要求教師在進行語篇教學時合理整合相關聯的英語內容,讓學生通過對整合后內容的學習實現學習深度和廣度的提高,拓展自己的思維。
如,在“Abilities”這一課中,學生要學習到“What a brave young man”,此時教師就可以對其中隱含的英語文化知識進行整合,讓學生進行深度學習。教師首先為學生講解:“當表示某人處于某種狀態時,英語語言文化的習慣往往使用系動詞來表示,最常見的形式就是文中的‘Li Tao was at home’,這一句話所表達的不是李濤是某物,而是李濤處于某種狀態,盡管看起來was翻譯為是,但我們在進行翻譯的時候就直接省去,表述為李濤在家就可以,大家來嘗試一下這種表達方式。例如,表示我在家應該怎么說?”學生此時就會開始思考,結合剛剛教師講解的內容,將我在家表述為“I am at home”。這樣就對這一句式實現了深度整合學習。教師繼續提示學生語篇中的語句:“文中有這樣一句話‘There was heavy smoke’,形容煙霧濃用的是什么詞匯?”學生此時就會產生疑惑,heavy應當表示的是重、沉,為什么用heavy smoke來表示濃煙。教師解釋道:“heavy一詞不僅僅表示物理上重的意思,在進行氣體的描述時,它也可以表示濃、厚。例如,霧霾很嚴重也是用heavy fog來表示。”通過這樣的講解,學生就對heavy一詞的意義進行了深度整合。
通過合理整合語篇內容,讓學生針對某一英語文化知識點進行充分了解和思考,從而使學生在深度思考中進行英語文化的體味與感受,促進了學生對英語知識的深度學習,培養了學生的英語文化意識。
三、 延伸課外,探析英語文化意識培養的創新策略
1.借助信息技術,課外視聽
培養學生的英語文化意識,不僅要在課堂教學中采取相應策略,更要延伸至課外。首先可以借助信息技術豐富學生的課外英語文化學習內容,讓學生通過視聽方式感受英語文化,深入英語情境中進行深刻感受和體會。
如,在“Fashion”這一課中,學生要學習形容人時尚穿搭的英語知識,此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在課外觀看經典電影The Devil Wears Prada,讓學生了解時尚雜志的工作。這部影片講述了一位初涉社會的職場女性得到了著名時尚雜志RUNWAY的助理工作。女主角一開始工作時感到十分委屈,因為自己的努力并沒有得到前輩的肯定。經過一位老前輩的指點,她在穿搭方面重新改造自己,工作越來越順利。這部電影與本節課內容相關,而且可以讓學生對國外服裝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打開了學生的文化視野。學生在聆聽英語原聲和模仿的過程中,實現了對英語語言的學習。
通過借助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為學生打開了解英語文化的窗口,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英語文化意識。
2.組織實踐活動,課外表演
要想在課外培養學生的英語文化意識,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課外學習英語趣味內容,進行英語表演,通過錄制視頻的方式進行實踐成果的提交和展示,促進學生英語實踐活動的高效開展。
如,在“Let’s celebrate”這一課中,學生要學習慶祝節日相關的英語知識,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進行課外實踐活動,針對某一節日進行課外實踐,例如圣誕節,用視頻的方式記錄圣誕節自己進行了哪些活動,接著用英語以旁白的形式在視頻中介紹各項活動,并扮演圣誕老人進行英語歌曲演唱。在課堂上,教師選取幾位學生的視頻進行展示播放,并讓學生上臺進行舞臺劇表演。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學生能夠潛移默化地受到英語文化的感染,實現文化意識的培養。
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課外實踐活動,將學生的知識學習和社會實踐結合在了一起,讓學生積累了經驗和感受,實現了英語學習積極性和有效性的提高。
通過以上融合語言學習的策略,可以有效促進學生英語文化意識的培養。期待更多教師針對這一領域展開更深層次的研究,探索出更加有效可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英語文化意識。
作者單位 蘇州工業園區東延路實驗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