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很多法律知識和內容對于只有單調的“兩點一線”生活的初中生來說很陌生,也很難理解。只有將課堂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緊緊聯系在一起,把國家、社會的熱點問題融入課堂教學中,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本文通過三個方面論述了緊跟時代發展腳步進行教學的必要性,道德與法治教師要結合時政和社會熱點進行教學,使學生了解國家政策,使學生能和時代緊密相連,使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問題解決能力有提高,并使學生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學習興趣提升。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許多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嘗試新穎的、真正能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方法,進一步提高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的興趣。同時,教師將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處處與道德與法治緊密聯系。所以,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案例,鼓勵學生關注時代熱點問題、相互討論、認真分析。教師就是通過這些實際生活現象以及社會熱點問題,讓學生理解、分析和解決問題,讓學生產生切身感受,自然地融入到課堂教學過程中,進一步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本文結合筆者多年來的實際教學經驗,總結了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做法,以供廣大道德與法治教師參考。

一、要和時政熱點聯系起來

教師要時刻關注時政熱點,了解當今世界的風云變幻情況,注意更新教學案例,讓學生時時刻刻都能感受到時代的變化軌跡,課堂的魅力也就能很好地體現出來了。像“早間新聞”“新聞聯播”“今日說法”“焦點訪談”“新聞1+1”等,都是獲取新聞熱點的途徑。另外,還可以通過新聞網站、報紙等獲取新聞熱點。同時,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將一些時政熱點進行視頻截取,并結合教學內容適時地插入到教學過程中,使道德與法治課堂永遠緊跟時代發展的腳步。這樣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也會興趣更濃,學習效果會更好。當然,教師也可以讓學生結合課本內容自己搜集新聞,關注時政熱點。教師還可以在午飯時間打開教室里的多媒體讓學生觀看新聞,了解時事。這樣不但提高了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還鍛煉了學生準確篩選信息、深入思考問題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也使學生養成勤于動腦思考的習慣。例如,在學習《感受生命的意義》這節內容時,有些教師就把新型冠狀肺炎疫情到來時廣大醫護工作人員奔赴武漢支援的情景用多媒體進行了播放,并聲情并茂地進行介紹:“那時候,中央一聲令下,八十四歲高齡的鐘南山院士振臂出征。他曾經在抗擊非典的時候就不辭勞苦為國家和人民立下了汗馬功勞。這一次,他又在危急時刻接受命令,沖到了武漢疫情的最前線。七十三歲的李蘭娟院士,明明知道疫情非常嚴重,但是仍然義無反顧地奔赴武漢,并且鏗鏘有力地說:‘我要和武漢的醫護人員在一起奮斗,直到疫情消失!’還有坐在輪椅上的八十六歲高齡的老教授董宗祈,只一上午就看了四十多個病人。那些醫護工作者,他們放棄了春節與家人的團聚,奔赴最危險的前線。他們穿著防護服,不敢喝水吃飯,一穿上就是二十四小時,往下脫的時候汗水都濕透了衣衫,有時甚至都很難脫下來。就這樣,他們都不喊一聲苦。其中,有二十九名醫護人員被傳染并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對他們來說,生命的意義是什么?”看著激動人心的畫面,聽著教師情真意切的解說,很多學生聲淚俱下。他們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樣的生命才更有價值,也明白了我們每一個人應該擔負怎樣的社會責任。

二、要和社會關注的問題緊密相聯

要真正讓學生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感興趣,還必須將教學內容與人們普遍關注的社會問題建立聯系。只有把這些社會熱點問題納入到課堂教學中,學生才能積極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和觀點。這樣,有了學生的積極參與,課堂氣氛才更加活躍。學生通過思考、辯論得出來的觀點才更有說服力,記憶效果才會更好。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走進法治天地》這節課的內容時,教師首先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了一則新聞:2018年3月12日中午時分,吉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內科重癥監護室的護士郭琳下了夜班之后,想買點水果回家,就準備走路到長春市寬城區水果批發市場。途中,她發現有人趴在一輛車旁邊的水泥地面上,手放在口袋里,嘴里還流著血,身體不住地抽搐著,面呈紫色。雖然周圍有很多人,但沒有人敢動。她趕忙跑過去把那人的身體翻過來。原來是一名五十多歲的男性,流出的鮮血是被地上的石頭磕出來的。根據自己平常的救護經驗,郭琳知道這是一名突發心臟病的患者。她先摸了摸他的頸動脈,又摸了摸橈動脈,發現患者根本沒有反應。于是,她迅速地給患者做心肺復蘇。一開始是單腿跪著,后來是雙膝跪地。終于,經過一系列緊急搶救之后,患者有了意識并且心跳也恢復了正常。旁邊的好心人早就給120急救中心打了電話,并一起把患者抬上救護車。當有人問郭琳:“你要是沒有把病人救活,他的家屬賴上你怎么辦?”郭琳笑了笑:“再遇到這種情況我還是會救的!”這種事情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經常發生。前些日子,有位老人在路上摔倒了,有兩個學生把他扶起來。但這位老人卻說是這兩個孩子把他給撞倒的。如果你遇到了這種情況,會怎么辦呢?學生對這個問題非常感興趣,也有很多話要說。有的學生說:“沒有法律規定我們碰到老人摔倒了必須要扶起來。為了防止被賴上、訛錢,我建議不扶?!庇械膶W生說:“尊敬老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畢竟這樣賴人的老人是少數,我的想法是扶起來,如果摔厲害了,馬上報警。只不過在扶起來之前,為了防止不必要的麻煩,可以喊人一起扶,或者用手機錄下視頻后再做。”還有的學生說:“我國的法律法規應該進一步健全,給這些做好事的人一定的法律保障,而且要給這些做好事的人以獎勵,同時給那些不心存感激卻訛詐的人以嚴懲。”通過這些經常在身邊發生也是社會上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的引入,學生不但能對一些問題深入思考,想了解問題的解決辦法,還會對課堂教學內容更加感興趣。

三、要和國家的法律法規緊密聯系在一起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有其自身的特點,如果過分地注重理論而不結合實際案例,就會讓學生興味索然,課堂氣氛也會死氣沉沉,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時時刻刻關注國際國內新聞以及國家的有關政策和法律法規,真正把學生關心的或者和國家、人民利益有關的內容融入到課堂教學過程中。因為關系到切身利益,所以學生討論起來也會更加認真。經過對案例的分析,學生很容易地解決了問題,也加深了對課本內容的理解,分析問題和尋找對策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了極大提高。例如,在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一觀點時,有學生提出疑問:“一些黨政干部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為自己的親戚、朋友大搞特權關系。對于這個問題,你怎么看?”?有的學生說:“好不容易當上了國家干部,不謀取點好處誰干?”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學生都質問他:“當國家干部就是為自己和親屬走關系,謀好處的嗎?”還有的學生說:“要是這樣的話,那還有我們老百姓的活路嗎?”?最后,學生經過討論后明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國家干部是為人民服務的,不是搞特權謀好處的,如果違反法律,也必將會得到法律的嚴懲。于是,教師在總結的時候講了一個故事:“以前,有一個非常出名的醫生。有一次,國王請這位醫生給他看病,并且說:‘給我看病,你一定要認真、仔細,不能像給普通人看病那樣馬馬虎虎。’這位醫生非常平靜地說:‘在我的眼里,找我看病的都是國王?!瘡倪@個故事就可以看出,任何時候人都是平等的,尤其是在醫生和病人之間。如果一名醫生壞了良心,道德敗壞,那帶來的后果是不可想象的,這樣的人也必將受到法律的懲罰?!?/p>

總之,提高學生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學習興趣,需要教師不斷探索,認真實踐總結經驗。只有讓學生真正感興趣了,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效率才會有更大的提高。

作者單位 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歷山中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