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前所未有的精準直指作業及校外培訓,打出了一組治理重拳,引發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其中關于作業的治理問題,不僅僅是對作業時間與數量的規定,更深遠的意義是對學生健康及長遠發展的重視及落實,關系著學校功能的回歸與升華,更關系著基礎教育高質量辦學的積極成效。作為教育微觀治理層面的學校,西安高新一小東校區自2018年本著輕負高質的教學主張,開始了作業體系化探索,向高質量辦學邁進。


一、作業問題備受關注

作業設計是學校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是教師完成教學目標及學生學習知識、鍛煉能力的重要途徑,但作業現狀不容樂觀。各學校普遍存在重知識輕能力、重考試輕實踐、重成績輕素養等現象。這樣的作業占用了學生大量的課余時間,消耗了學生的精力和體力,抑制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制約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同時,隨著智能手機的廣泛應用,手機作業也成為很多學生的作業負擔。教師從布置作業—督促作業—檢查作業—反饋作業的整個過程都特別依賴手機;學生幾乎每天晚上都需要通過手機了解作業內容,然后按各學科要求上傳作業;家長需隨時了解班級QQ群里的新動態,生怕因錯過某條信息而影響孩子作業的完成,其負擔不言而喻。

二、作業體系化構建破解作業難題

(一)管理體系化

《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體現著黨中央、國務院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戰略高度,是保公平、保可持續性、促進“幸福中國”建設必不可少的重大任務。這就要求學校從政治高度充分認識和堅決落實“雙減”工作。為此,西安高新一小東校區專門構建了“137”作業管理體系。

“1”,即一項制度保障。學校成立由校長擔任組長的作業領導小組,負責頂層設計、方案制定、引領教研及日常監管,確保教學輕負高質。

“3”,即三個一。“一本”靜心撰寫的結構化教案、“一個”共研共享的周教學資料包、三周“一次”的主題大教研。其中結構化教案由課前主題表達、核心問題引導、讀思議寫結合、篇本融通拓展及當堂成效檢測五部分構成。這樣的結構化教案,將學生的學放在首位,課堂不是為教而設,而是為學而設;這樣的教案改進,使教學方式得以優化,課堂改革向更深層次滲透,倡導以生為本,保證學生當堂學習、交流、練習、鞏固的時間,做到了應教盡教,強化了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提升了課堂教學質量。周教學資料包是在集體教研基礎上研討出課時分級作業、每日家庭作業以及周校本研修內容,并將以上內容打包上傳至年級工作群,供全組教師隨時使用,實現了智慧共享、經驗共享,使所有班級教學保底不封頂,確保了輕負高質、共同提質。主題大教研以教學問題為導向,鼓勵全體教師做問題的解決者,通過案例分析、課例評析等手段提升教師思考力、探究力、學習力,打造高質量師資隊伍。

“7”,即七項作業監管措施,分為領導包組進群知情、作業普查與抽查、問卷調查、學生訪談、家長回訪、整理反饋以及節假日作業審批。七項作業監管措施有力地控制了學生的作業數量,減輕了學生及家長的負擔,受到上級部門及家長的一致好評。

(二)內容體系化

1.日作業結構化

學校將每天的家庭作業進行結構化劃分,包括 “雙輸”作業及自主作業。“雙輸”指輸入與輸出,輸入型作業主要以傾聽與閱讀為主,輸出型作業主要體現習得轉化,鞏固拓展、提前預習、讀寫結合、背誦演講等都在其列。按照國家相關規定,一二年級不布置手寫作業,主要以傾聽、閱讀、背講為主。三至五年級按照國家相關規定增加了一定量的手寫內容,在實現習得轉化的同時,幫助學生逐漸提升時間管理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自主作業則通過“自主五類”將學生引向自我觀照、自我完善的成長之路。“自主五類”主要包括勞動服務類、才藝培養類、體能訓練類、手工制作類以及查漏補缺類。

2.周作業整理化

整理,是一種能力。房子亂了,需要整理;思緒亂了,也需要整理。教學路上,我們一直忙著趕路,不經意間卻忽視了趕路的不僅僅是我們,還有學生。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但更多時候大家把這個擔子交給了教師,交給了補習班,交給了家長,就是沒交給學生。其實,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那么,如何通過作業布置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呢?我們的做法是“周作業整理化”,讓學生利用周末對當周所學內容進行整理,這是對科學學習方法的具體應用,也是學生走向自主學習的必由之路。對此,學校首先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教學觀、教師觀及學生觀,深刻領會習得的重要性,克服教學中習以為常的越俎代庖,重視授之以漁的方法研討與實施落實。其次組織教師進行校本“整理課”教學研討,開闊教師的教學思路,創新授課形式。最后號召各班搭建展示交流平臺,組織學生間展示交流個人的整理化作業及方法,幫助學生取長補短。

3.小長假主題化

每一個小長假的到來,都伴隨著快樂與輕松,當然這是在作業少的前提下。那么,如何實現“快樂小長假”的美好愿望呢?學校通過學科融合的“小長假主題化”作業來實現。每個小長假來臨前,學校都會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水平組織教師提前研究小長假學科融合性實踐作業,形成六個年級六個階梯。小長假作業圍繞同一主題進行,各年級間互有銜接與升級。此外,學校將小長假作業進行了年段固化,讓學生隨著年段的升級完成相應的小長假主題作業,在能力培養上實現階梯性的提升。

以端午節為例,學生都會進行主題式學習探究,一年級學生通過“小耳朵”和“小眼睛”了解端午節的由來,且能在家庭成員面前自信講述;二年級學生嘗試買粽子,將做預算、列表格、數據對比、口味盤點等學科知識同實踐體驗相結合,有趣又有用;三年級學生將端午習俗、自家端午節的過法等制作成繪本,用美術語言再現端午傳統;四年級學生學習做香包,從香料選擇、香包寓意到動手制作、贈送親友,文化傳承盡在其中;五年級學生用中英文演出屈原戲劇,學生自編自演,多角度提升能力;六年級學生用書法、微視頻介紹等方式走進《楚辭》,感受這部偉大作品的無窮魅力。小長假主題化作業通過學科融合,形成了主題明確、逐級銜接、全校一體的作業形式,學生通過開放的、自主的實踐作業于不覺間增長了知識,開闊了眼界,鍛煉了能力,提升了素養。

4.寒暑假項目化

“你好,寒假”和“你好,暑假”項目化作業是學校寒暑假作業的最大亮點和傳統,已持續多年,并且深入人心。在每個寒暑假前,各班都會組織學生進行“你好假期”項目化作業的推薦及討論交流活動。通過交流,學生逐漸形成項目內容后分頭組建項目研究小組,填寫《“你好,假期”項目化作業意向表》,表中包括項目名稱、小組成員、人員分工、項目實施、預期項目成果及成果展示方式。開學后,學校會組織全校性的展示交流活動。寒暑假項目化作業激勵學生充分利用假期時間,投身校外的廣闊天地,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的決策力、執行力、合作力及學習力均得到了很好的培養和鍛煉。

(三)課內外體系化

1.課時“小導航”

學校根據每課的教學內容及目標組織教師通過集體教研,科學合理地設計了需要學生當堂完成的練習內容,我們將其命名為課時“小導航”。課時“小導航”重在一課一練,隨堂完成,其根據課時難度不同,又分為第一課時“基礎導航”和第二課時的“拓展導航”,且每課時的練習均附有“導航糾錯”。課時“小導航”鼓勵教師原創,以教師的精講善問為學生的隨堂練習贏得時間,幫助教師及時發現并解決教學問題,向課堂40分鐘要質量,提升教學實效。

2.家校合作

“雙減”政策下,家庭教育少了校外培訓機構的“加持”,家庭教育開始回歸于家長,遺憾的是不少年輕父母缺乏正確的教育觀念,缺少相應的家庭教育知識和心理準備,對家校共育有很大的困惑。學校通過包組領導進班級群,對家長進行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導,通過“小太陽”活動跟進和溫暖特殊學生,實現因材施教;通過電話訪談,校領導能夠直接聽取家長對作業布置、教學質量等反饋,及時調整和完善。此外,學校倡議每個家庭都要建立“家庭小書櫥”、開展“游戲十分鐘”、張貼《自主作業評價表》,積極為學生營造書香氛圍,激勵學生走向自主。

西安高新一小東校區的作業體系化探索之路,在遵照國家相關規定的前提下,減負不減質,以激發學生作業興趣,煥發作業活力為出發點,加強學生核心素養,著眼學生未來發展,突出學校辦學特色,努力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作者單位 西安高新一小東校區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