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閱讀教學的建議: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還要加強對課外閱讀的指導,營造人人愛讀書的良好氛圍。因此教師不僅要重視名著閱讀,而且要研究閱讀方法,讓學生愿意讀,樂于讀。從思考名著對提升自我價值的角度推進閱讀,能夠讓學生在自己與經典作品之間建立聯系,一邊是自己的實際生活,一邊是飽含智慧的經典名著,且讀且思,能夠讓閱讀變得有趣味,有意義,從而推進深度閱讀。


深度閱讀區別于淺閱讀,它是在不斷理解作品意思基礎之上的思考和感悟。日本作家齋藤孝在《深度閱讀》中指出:“既然選擇了讀書,那就應該將收獲的知識廣泛地活用于自己的人生,即你應該掌握以輸出為目的的讀書。”比如,在讀名著的時候,我們在了解故事情節大意之后,可以從作品對自我價值的角度更深一層思考,研究作品時代背景、人物形象與人物關系、書中智慧與啟發、藝術構思與語言特色,再結合自己的生活、需求等挖掘作品,深化對作品內容的理解,同時也將信息變成自己的知識,加強知識的運用能力。下面我以初中語文教材推薦的名著為例,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從經典名著對自我價值的角度,談談自己推進深度閱讀的淺見。

一、理清關系,提取價值,學會與人相處

師徒關系:在閱讀古典名著《西游記》時,我與學生嘗試從師徒關系的角度來探究。唐僧是孫悟空的救命恩人,孫悟空是唐僧的大徒弟兼大保鏢,取到真經后,唐僧升職為“旃檀功德佛”,孫悟空成“斗戰勝佛”。師徒二人合作的結果為雙贏!結合具體的情節看師徒二人的相處,學生特別關注孫悟空的語言與行為。他們發現唐僧不僅常常嘮叨,而且有時候不分青紅皂白,冤枉孫悟空,孫悟空的做法又是怎樣的呢?當師父冤枉了他,他依然深明大義,“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句烙著中華民族尊師重道的傳統美德,深深植根于孫悟空的內心。他不僅對唐僧如此,對菩提祖師也是如此。他對師父心存敬畏,一言一行,感人肺腑。

我們引導學生聯想自己。其實,大部分人的一生都會進入到兩個角色中,師父與徒弟,在我們年幼上學時代,在我們長大成人剛剛走入工作崗位時,我們都是徒弟身份,而當我們經過時間的磨礪,漸漸變得成熟時,也許就會變成師父的身份,師徒關系是我們成長中重要的一組關系。它不同于父母與子女的親情關系,不同于一般的朋友關系,這種關系如果處理得當,也許會是既有親情般的溫暖,又有朋友般的真誠,可能會得到一種最好的結果,那就是彼此成就!

同學關系:師徒四人團隊,可謂“君子和而不同”,縱使有很多矛盾、磕絆,但是彼此包容,為了共同的目標而奮斗著。這就像我們的同學之間,彼此家境、性格等都不相同,但只要互相理解、幫助,就可以達成共同的目標。

家庭關系:在閱讀《傅雷家書》時,我們倡導親子共讀,從別人的書信中看親子關系、父母與子女的相處之道。《傅雷家書》中所體現出的親子關系是平等和睦、互相關愛的。反觀我們的家庭關系,父母與子女分別從自身的角度思考,學習書中親人間相處的智慧,調節現實中的親子矛盾。人是社會性的,不管在什么時代,什么環境中,我們都要學習與人相處之道。

二、尋找共性,提取價值,勇于戰勝磨難

磨難是常態。苦難總是不期而至,縱觀這些名著,有一個共同點——每本書里都充滿了磨難。唐僧師徒西行路上,遇見無數妖魔鬼怪;《紅星照耀中國》里的共產黨員,遭遇太多的磨難;傅雷在成長的過程中,即使有優良的家教,依然有各種困難;尼摩船長的經歷更是坎坷。可見,磨難是我們成長中必然要經歷的。面對困境,是人生的常態。在困難來臨時,我們要以良好的心態接受它,這樣才可以有效應對。

磨難可以被戰勝。人的力量就是在與磨難的斗爭中彰顯出來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保爾,在與磨難的斗爭中把自己煉成了鋼鐵戰士;《名人傳》中的三位傳主,一生都在奮力戰勝挫折,音樂家貝多芬,即使雙耳失聰也堅持創作,托爾斯泰晚年也堅持思考、創作、行動,米開朗琪羅不論遇到什么艱難,都堅守自己的藝術領域。《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海倫·凱勒身殘志堅,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最終取得了巨大成功。《簡·愛》中的女主角,雖然家境不幸,卻自尊自強自愛。這些不同時代,不同國別,不同事業的人,用他們的實際行動告訴我們,困難是可以戰勝的,在生活與學習中我們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如數學難題、英語單詞、物理實驗、家庭中的不幸、天災人禍等,學習他們戰勝困難的勇氣,運用自己的智慧,問題總會有解決的辦法。

三、總結經驗,提取價值,獲得成功的秘訣

美國莫提默·艾德勒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把閱讀分為四個層次,主題閱讀是最高層次,我們在閱讀名著時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提煉一個主題,然后結合一本或多本書來總結經驗。這種閱讀方式積極主動,使讀者成為主人公,作品為我所用。比如,我們確定“成功”為主題,因為成功是我們追求的結果,學生都渴求成功,從他們最需要的角度來探究,能把被動閱讀轉化為主動閱讀,名著里的故事給我們生動形象地講述了成功的秘訣,學生可以在自己感興趣的主題統領下積極探索,尊重個體獨特的閱讀感受、體驗和理解。“成功法寶”是學生在閱讀中提煉的一個主題,通過分析文本,自己總結。

人生的成功首先需要確定正確的理想。《紅星照耀中國》中共產黨的成功,關鍵因素就是首先確立了崇高的人生理想。“周恩來是一個大官僚家庭的兒子,祖父曾任清朝大官,父親是個杰出的教書先生”,他以中國崛起為自己的人生理想, 無私地忠于黨和人民, 并勇敢地付諸行動。與此相反的是蔣介石,他的失敗與他自私的人生理想密不可分,在外敵入侵,國家危急存亡之際,他還圍剿中國共產黨,打殺自己的國民,堅持不符合歷史潮流的、錯誤的人生理想,結果必然是失敗的。

人生的成功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唐僧師徒西天取經行走十幾載,路途中有過各種坎坷、曲折,最終的成功離不開堅持;法布爾足足花了三十年時間寫成的科普著作,對每一個昆蟲的觀察細致入微,正是持之以恒的觀察,才贏得了成功;保爾·柯察金不論遭遇什么困難,始終堅守信念,不懈奮斗;傅聰自己主動選擇學習鋼琴,且始終堅持,才有斐然成就。

看書中人物的成功因素,思考自己的成功之路,樹立正確的、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人生理想,再腳踏實地去努力,就會一點一點接近成功。

四、反思批判,提取價值,擁有獨特理解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閱讀《駱駝祥子》、分析祥子的悲劇時,學生的答案各有側重。有的學生對比當下,把同樣一個人物放在不同時代,命運也許就大不相同,從這個角度研究,得出社會悲劇的結論;有的學生把祥子與他自己同時代的人物進行比較,發現與祥子同處一個階層的人,思想認識是有差異的,祥子的悲劇,主要是性格悲劇;有的學生把祥子的悲劇之因歸結為虎妞,虎妞設計與祥子結婚,但是他們之間并沒有真正的愛情,祥子討厭虎妞,虎妞好吃懶做,不能理解祥子,他們沒有共同語言,他們的結合加速了祥子的悲劇。

在閱讀《水滸傳》時,有些女學生提出書中有些內容不妥當,比如殺人害人的情節,場面太恐怖,可是作者卻用贊揚的筆法來敘述描寫,這種寫法在今天我們不應該提倡,文學作品要減少這種暴力血腥的場面描寫。也有學生認為雖然水滸的整體主題為忠義,歌頌梁山英雄好漢忠義報國,除暴安良,行俠仗義,但是他們用陰謀騙盧俊義上梁山,則不能說是講義氣。

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對文本有一定的邏輯分析,得出了自己獨特的看法,并且他們能夠深入思考,是值得鼓勵的。也許隨著閱歷的增加,他們會推翻自己之前的看法,這種帶著思考來閱讀的過程比得出的結論還重要。

總之,推進經典名著深度閱讀的方法還有很多種,以上是我引導學生從經典名著對自我價值的角度思考,深化閱讀的一種方式,把學生實際生活與名著內容結合起來,甚至融為一體,讓經典閱讀活起來,學生可以從經典作品中發現自己生活的影子,認真思考,提取對自我有用的價值,從中吸取精神的養料,指導自己的生活,使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落到實處。

作者單位 陜西省銅川市第一中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