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青年”與“延河少年”聚焦六中全會 共建思政課堂
作者:吳 杰 雷潤黨
發布時間:2022-03-25 12:58:2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聯學專題交流和“延河講師團”共建基地揭牌儀式,既是新時期深化高等教育和中學教育交流的生動實踐,也是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的有益探索,更是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的創新舉措。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召開后不久,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以下簡稱“人大”)與第一所中學——延安中學,以線上方式舉辦聯學專題活動,“人大青年”與“延河少年”共同學習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人大前身是1937年成立的陜北公學,1950年以華北大學為基礎合并組建的中國人民大學,成為新中國創辦的第一所新型正規大學。延安中學創建于1938年8月,具有光榮的歷史和優良的革命傳統。兩所學校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共同的成長經歷,從創辦之日起就被打上了紅色印記,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懷,沐浴黨的陽光成長,傳承延安精神,為中國革命和建設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
兩所學校優秀師生代表在交流分享中表示,“人大青年”與“延河少年”在聯學中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長本領,立志與時代同行同向,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力軍。
人大第22屆研究生支教團團長楊明聰曾與22位志愿者前往西部較落后的地區——蘭坪縣支教,帶著“讓青春之花綻放在黨和人民需要的地方”的囑托,做“國民表率”扎根西部,以“社會棟梁”之心奉獻青春。在扎根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使命中,他們親歷了“怒江缺條件但不缺精神”一躍千年的重大歷史實踐,見證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歷史飛躍。在那里,他們激勵了易地搬遷在扶貧社區的留守兒童的“大學夢”,也啟迪了怒江特殊教育學校孩子的“冰雪夢”,也受到了堅守教育崗位20余年的老黨員的鼓舞,為蘭坪舊貌換新顏的滄桑巨變震撼。“我們雖是支教老師,但更是中國鄉村振興這堂大課上的學生。堅定理想信念、體悟制度優勢、見證脫貧奮斗、激昂青春夢想,學習全會精神、躬身扶貧一線,我們有決心、有毅力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楊明聰說。
延安中學學生張力文從小就被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頑強拼搏、不怕犧牲、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熏染。“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西考察時指出: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傳承延安精神,賡續紅色血脈,爭做時代新人,我們使命在肩,義不容辭。”張力文說,他們在學校的指導下學習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深刻感受到黨的百年歷史是一部不懈奮斗史、思想探索史、自身建設史,更懂得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更能感受到偉大建黨精神和延安精神的磅礴偉力。延安中學開展一天一次的“延安精神主題教育特色班會課”、一周一次的延安精神講習社活動、一月一次的“延安精神主題教育活動”及常態化校史教育……理想信念的種子在學校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延安精神成為師生學習生活的主旋律,紅色基因成為師生共同的生命底色,張力文和她的同學們真正感受到了“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的責任和擔當,真正產生了“弘揚延安精神,成為時代新人”的自覺和自信。
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馬慎蕭老師從7個數字入手,即“一個重要歷史決議”“兩個確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三次理論飛躍”“四個歷史時期和偉大成就”“五大歷史意義”“十條寶貴經驗”“二十大繼往開來踏上新的趕考路”,闡釋了十九屆六中全會的精神。她結合自己研究生所學專業,分析了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引下中國經濟的美好前景,并表示將不負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努力成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讓青春在為祖國、為民族、為人民、為人類的不懈奮斗中綻放絢麗之花。
延安中學教師、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全國勞動模范藺治萍老師結合39年的從教經歷,暢談學習體會。她認為,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決議》,是對中國共產黨一百年來“優異答卷”的高度總結,每一個戰斗過、奮斗過、奉獻過的中國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歷史價值。一步步走來,她從學生口中的“小藺”“藺姐”變成了學生親愛的“藺媽”,但初心使命卻越發清晰、明亮。她做的工作,只是無數人民教師和共產黨員每天都在做的工作,只是百年輝煌黨史中不起眼的一朵小浪花,但這一朵朵小浪花最終將鑄就波瀾壯闊的大江大河,把偉大堅強的中華民族推向更加輝煌的彼岸。她將從黨的百年奮斗歷史中汲取前進的力量,銘記教書育人的初心使命,堅持立德樹人,堅守三尺講臺,甘當人梯,甘當鋪路石,為黨和國家培養更多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人大黨委常委、副校長朱信凱和人大黨史黨建研究院執行院長楊鳳城在聯學專題上作主題報告。作為一名“三農”領域研究者,朱信凱回顧了百年來黨在“三農”領域的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從黨的百年農政史的角度來看清楚過去中國為什么能夠成功、弄明白未來中國怎樣才能繼續成功。勉勵生逢盛世的大學生、中學生肩負起重任。楊鳳城圍繞“中國共產黨是什么,要干什么”這個根本問題,梳理了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公報中的關鍵觀點、全新提法、重要論斷,幫助大家全面理解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的核心要義,體會黨的百年奮斗的勝利榮光,激勵青少年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綻放出青春光彩。
聯學得到了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和延安市相關領導的指導和支持。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常務副書記鄭吉春認為,要從三個方面學習好、宣傳好、貫徹好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和全會精神。兩校更要先學一步、學深一步,用全會精神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引導廣大青少年從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中汲取信仰力量、傳承紅色基因、砥礪強國擔當。特別要突出政治站位,上好“大思政課”;要增強歷史自覺,熔鑄“紅色基因”;要注重育人實效,凝聚“強國一代”。延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張建波表示,未來15年是黨和國家重要戰略機遇期,希望人大、延安中學不忘教育初心,持續深化改革,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國家培養輸送更多的棟梁之材;希望各位老師做政治過硬的信仰之師,做知識淵博的學問之師,做師德高尚的品行之師;希望各位同學志存高遠、腳踏實地,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黨和國家事業之中,播下奮斗的種子,追隨夢想的腳步,書寫奮進的人生,綻放時代的光輝。
人大黨委副書記鄭水泉、延安中學副校長郭博共同為“延河講師團共建基地”揭牌。“延河講師團”于2021年7月成立,是人大黨委領導、團委指導的學生理論宣講組織,招募全校各學院各專業的理論宣傳志愿者300余人,宣傳已覆蓋師生近百萬人次。講師團赴北京各區縣、山東菏澤市、福建福州市、廣西梧州市、江西南昌市、內蒙古興安盟等地的數十所中小學開展宣講活動,用廣大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方式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大中小一體化改革與創新。
聚焦六中全會,共建思政課堂。延安市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延安中學校長王文濤總結說,聯學專題交流和“延河講師團”共建基地揭牌儀式,既是新時期深化高等教育和中學教育交流的生動實踐,也是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的有益探索,更是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的創新舉措。延安中學會以此次活動為契機,以基地建設為重點,譜寫“新時代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銜接貫通”的新篇章,充分利用中國人民大學的課程資源、專家團隊,積極推動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將基地建設成為弘揚延安精神、賡續紅色血脈的精神陣地和生動課堂,激勵青少年堅定理想信念、傳承紅色基因、做紅色江山的接班人。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張東剛總結說,學習六中全會精神的過程,是一次生動又深刻的馬克思主義教育。要感悟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真理性:中國共產黨從石庫門走向天安門、從興業路走向復興路的百年征程充分表明,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要感悟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性和實踐性:深入思考一百年來馬克思主義是如何被中國人民選擇和接受的,是如何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是如何深刻改變中國和世界的。要感悟馬克思主義的開放性和時代性:特別要結合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深刻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什么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為什么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為什么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宣傳六中全會精神的過程,是一堂有理又有力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講好中國共產黨是什么、要干什么這個根本問題,是一堂最高標準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在宣傳全會精神的過程中講清楚過去我們為什么能夠成功,講明白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特別要結合《決議》以“十個堅持”凝練概括的黨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真正把道理講透徹,把真理的味道講出來,把時代的自信講出來,使思政教學更有溫度、思想引領更有力度、立德樹人更有效度。貫徹六中全會精神的過程,關鍵是為走好新時代的趕考之路凝聚強大行動力量。廣大青少年要在新的趕考路上不斷增強志氣、骨氣、底氣,在前所未有接近實現民族偉大復興、前所未有接近世界舞臺中央的歷史時刻,把“天下事”和“少年心”結合起來,把“大時代”和“大格局”結合起來,把“真本領”和“好身體”結合起來,努力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