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觀念決定教育的高度
作者:王彬武
發布時間:2022-03-25 12:59:5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學習是教育的關鍵問題,對待學習的觀念在不同社會、不同階層、不同文化中存在很大差異。智能時代,人們對學習的關注前所未有,有關學習的理論、方法、工具、觀點層出不窮。學習的觀念具有時代性和社會性,如何理解學習的目的,如何看待學習的意義,會決定教育的高度。
人為什么要學習
學習和教育是同一項社會活動的兩個面,教育的目的是讓個體按照社會期待成長,而學習又是每一個個體按照自我發展的可能獲取知識、能力和價值觀的改變。一個是外在目標,有工具性取向;一個是內在目標,更偏向于價值性取向。學校和家庭都需要追問一下學習問題的本質是什么。
學習行為的發生需要從人類演化的歷史和個體成長兩個角度去認識。
人類演化的角度。今天人類認識世界的方式是由人類社會成千上萬年以來發展出的文化決定的。而人類最初理解自身與世界的能力,是在與惡劣的生存環境的抗爭中獲得的。從采集狩獵走向定居的生活方式是人類進化的結果,在這一過程中,人類對待其他動物的態度發生改變,人與動物從伙伴關系變成主宰者,人站在了自然的對立面,人類對自身的優越感有了全新的感受,開始馴養動物,種植作物,產生共同生活意識和共享精神,學習成為人類認識自我和認識世界的需要,而這一需要深深嵌入在人類發展演化的基因之中。最早的主動學習者應該是那些從事巫術或原始宗教的人,他們自視通曉超越日常經驗的道理,地位優越,這些人最終脫離生產勞動專門從事“知識”的生產和傳播。從與動物“分道揚鑣”,到通曉一項技能或道理,人因為對世界的好奇獲得身份的特殊,這也是學習的心理定向。
土耳其恰塔霍裕克遺址距今9000多年,考古發現在沒有定居的時代,人類就有共同文化的需要。
個體成長的角度。學習是兒童獲得一種能力后內心滿足的體驗。兒童早期成長深諳學習帶來的滿足感,從學會翻身開始,孩子就能體會到每一個進步都需要得到大人的肯定,這個時期孩子并沒有和其他孩子進行競爭或比較,完全是自我超越。孩子學會唱兒歌、背唐詩、堆積木,或者獨立探索一個玩具的玩法,喜歡給大人展示他的能力并期待贊許,從而獲得滿足感。如果孩子的表現被大人忽略,滿足感就會喪失,成長的動力就會弱化。
學習行為作為人類個體的自我需要,一旦產生就存在外在工具性的目標與內在價值性目標的分野。東西方早期文化中都有對這一問題的探討。《論語》開篇就討論學習問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子把“學”與“習”看成兩件事,“學”是效仿,“習”是實踐,效仿并時常去練習是令人愉悅的事情,愉悅正是獲得優越感的表現。但是,這里僅描述了學習的外部特征,真正揭示學習本質的是《論語》里的另一句話“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荀子《勸學》里也提到這一句。“學以為己”是追求自我的道德完善,自我豐富;“學以為人”是追求學習的功利性,把學習作為超越他人、炫耀自己的手段。孔子主張前者,反對后者,這一理想的學習觀對后世影響極大。臺灣學者李弘祺認為“學以為己”是中國傳統教育精神最具代表性的表達。
孔子之后,“學”與“教”往往彼此不分。“學習”作為一個獨立的詞,第一次出現在西漢《禮記·月令》中,“鷹乃學習”,雛鷹反復練習飛翔被稱為“學習”,這也是對學習外部特征的觀察,即“實踐”加“反復”。《禮記·學記》也主要談教育而非學習。
柏拉圖在《理想國》里的“洞穴隱喻”是理解西方哲學的一把鑰匙。他主張理念世界是真實的,現實世界是假象。洞穴里的囚徒,背對洞口,只能看到投射到墻壁上的影子,囚徒們把看到的影子作為真實的世界。有一天,有人走出洞穴,看到陽光下的世界,便不會再相信影子的真實,反而會同情那些關在洞穴里的人,即使讓他做這些囚徒的王,他也會不屑一顧。“洞穴隱喻”啟示,學習如同讓人走出洞穴,獲得啟蒙,開啟智慧,看到真實世界的人,他們便不再把自己等同于那些囚徒。學習讓人獲得尊重、尊嚴、體面等文化感受,或者說獲得了人之為人的意義,正如康德所說“人是教育的產物”。
為什么學習觀被異化
今天,社會普遍性的教育焦慮表現在學習觀上,過于關注學習的外在目標,把學習作為獲取未來職業、地位、榮譽的工具,學習的內在價值性被遮蔽,學習行為變得功利、短視。實現學習的外在目標一定帶著投入產出的思維,就是學習一定要有回報,而且是高投入高回報,這個回報變得不確定,會讓學生和家長陷入失落甚至崩潰的境地。在這一學習觀影響下,教育變成了訓練,喪失了學習的價值感和意義感。
教育為實現外在的社會目標,建立了以知識傳授為核心,以人才的選拔為目標,以考試評價為手段的現代教育制度,助推了學習觀的異化。
現代學校制度過于強調學生獲取知識,掌握、獲得能力的結果,奉行實用主義,追求學以致用,忽略學習的意義感。伊萬·伊利奇在《去學校化社會》里說“學校訓導他們(學生)混淆過程與實質……導致學生把教與學、升級與教育、文憑與能力、語言流暢與敘述新事物的能力混為一談;導致學生的想象不是基于應有價值,而是根據所受的服務;導致學生誤將藥物治療等同于衛生保健,將社會工作等同于社區生活的改善,將警察保護等同于人身安全,將軍事防備等同于國家安全,將激烈競爭等同于工作效率……”這種功利化不僅在中國的學校表現突出,也表現在東西方的現代學校中,現代學校建立的學科體系、升學制度、評價方式必然帶來學習的功利色彩,只是在中國或者東方文化的教育中更加極端。
學校教育的最大弊病就在于對待學習這件事,建立了一套統一的價值體系、評價標準、評價方式,盡管教育的任務是努力通過這一體系促進人全面而多元地發展,照顧人的個性特征,但在現實的行動中,往往會狹隘地變成便于操作、便于識別的標準。我們以學業成績評價學生,就是因為學業成績是最直觀、最便捷、最易操作的評價。這一評價方式忽視了個體學習千姿百態的表現形式,因材施教的理想更是無從談起。
深受傳統文化“學而優則仕”觀念的影響,中國現代學校制度始終把教育的外在目標作為主要的追求,學生對個體學習的意義感和價值感認識較為淡薄。我們深信“知識改變命運,教育成就未來”,學生通過學習可以改變世代沿襲的生活狀態,進入更高社會階層。
未來社會需要怎樣的學習觀
教育要面向明天,今天的教育必須考慮未來社會對人的需要,但是未來社會充滿不確定性,一個人不可能儲備了足夠的知識,獲得了專門技能就能應對未來的生活,所以世界各國強調核心素養的培養,強調終身學習,這樣的學習觀就帶有內在性。但同時,誰也不能忽視追求文憑的學習,這兩種學習觀既對立又統一,因人而異。那么,教育要做的是讓每個學生都保持學習的熱情、興趣,而不是把學習的內在需要變成痛苦的學習體驗。
教育觀念發展到今天,各種理論都支撐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傳統課堂關注教師的教,學生是否有效學習往往被忽視。那么,關注學習是否真實發生,就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滿足內在需要,學生的學習才是真實有效的。學校教育在很多情況下不僅沒有關注到內在需要的滿足,甚至抑制了這一需要,這樣才會出現學習困難、學習障礙的問題。
所有的學生都希望學習得到肯定,不希望在被否定中學習,但是由于缺乏學習過程指導,部分學生無法克服遇到的障礙和困難,從而畏懼學習。學習需要耗費人的心智和大腦能量,學習的過程并不總是愉悅。學習能夠帶來愉悅是因為克服了困難取得了收獲的心理體驗,這種愉悅超越了滿足生理需要后的愉悅感,是更高級的體驗。
學生學習追求外在的目標,為了父母的期望,為了教師的要求,忽視了作為內在需求的學習,經常虛假學習,制造學習的假象,看似按照要求完成了學習任務,每天學習都熬到半夜,可學習的真實性卻值得懷疑。
真實的學習,在情感上表現出對探究知識和事物規律的熱愛和執著。深度學習強調學生學習全身心投入,不僅關注事實性概念性知識,而且愿意探究知識背后的內在規律以及知識的關聯,能夠積極地和同伴分享學習的成果。
真實的學習,在情緒上表現為學習者一種良好的學習體驗,而不是把學習當成一種痛苦和折磨。學生“減負”是中國基礎教育的一個重大話題,學業負擔問題的關鍵是學生的學習體驗極差,學習內容缺乏趣味,學習方式缺乏變通,學習評價過于簡單,學習文化過于偏狹,導致學習過程令人生厭,壓抑了學習的動力。
好的教學,不僅要注重分數,還應注意學習的內在需要是否被保護、被發現、被滿足。
為什么學習觀念決定教育的高度
好的教育一定對學生學習有包容的態度,并能夠引導學生的興趣特長得到好的發展。
學習從根本上看是學習者個人的事。既然學習極具個體性,本人愿不愿意學就決定了學習是否真實發生。一般來說,學習是指知識增長、能力提高、技能熟練、認知深化、悟性開化、覺悟增強等過程。基于興趣的學習,都應該是被肯定的學習。我們的眼光里,只把學習有用的知識看作學習,而興趣作為學習的本質,可能會體現在方方面面。評價制度的簡單化和模棱兩可,會讓學習的價值感和意義感被遮蔽、扭曲,把學習變成滋生虛榮心、嫉妒心和好勝心的溫床。但是,從心理機制的角度講,所有的興趣愛好都有存在的價值,有些興趣可能并非主流,但得到正確引導,可能會產生更大的社會價值。
我們固有的評價學生的狹隘觀念是現代教育制度的結果,很多清醒的教育理論都是想告訴人們,這種評價方式貽害不淺。比如強調記憶力、注意力、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等智力因素之外,還存在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這都是學習的關鍵。著名的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智能不是一種能力,而是多種能力的組合,包括語言表達、邏輯數學、空間感受、肢體運動、音樂感知、自我認識、人際關系、自然探索等智能。
每個人都與眾不同,每個人的秉性和需要千差萬別,每個人的學習都需要獲得認同評價。教育評價的多元化,根本上是教育價值的多元化,包括學習觀念的多元化。價值來自文化傳統、現實利益和制度安排,文化傳統的改變是個緩慢的過程,現實利益需要通過制度安排來調整,轉變觀念需要制度引導。
現代社會把學習變成了個體獲得資源與機會、榮譽與地位的工具,評價制度改革的任務就是讓學習的各種興趣取向得到伸展,讓學習的內在價值性與外在工具性的目標得到融合。學習有賴于教育評價,評價的水平決定教育的高度,從制度層面建立學習的多元評價體系勢在必行。
(作者系陜西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處長,《陜西教育》特聘欄目主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