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背景下如何推進語文課堂教學變革
作者:高 玲
發布時間:2022-03-25 13:02:0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教育信息化一直是推動教育發展的重要力量,技術賦能是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發展方向。2018年,教育部印發《關于開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試點工作的通知》,提升教師智能教育素養是重要試點內容之一。2021年,教育部印發《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試點推薦遴選工作的通知》,指出智能教育素養將會成為未來教師必備的關鍵能力。由此看來,隨著以人工智能、大數據、5G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崛起,“智能化”已成為當今社會的顯著特征,人類正在邁入新智能時代。
一、新時代教育的顯著特征
黨的十九大之后,我國正由教育信息化1.0時代快速進入“全面提質增效”“創新普惠并存”“融合創新智能引領”的新時期。智能化教育為我們在教育中的認知、統計分析、觀察、記憶、決策判斷等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撐,引導我們反思教育的意義,不斷促進教育的創新,從而推進教育走向“智慧”。當下,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人們對在線教育、人工智能的認識,“互聯網+教育”進一步推動了課程教學模式的變革。顯而易見的是,“互聯網+教育”有助于學生利用開放的網絡資源在課外獲取知識,將知識解惑、理解和內化帶入課堂學習中,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也有助于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和教育的均衡發展。課堂教學逐漸趨向以微課為載體、以網絡平臺為支撐、以評估為核心,在轉變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教學觀念以及師生關系等方面給教師提出了較大的挑戰。身為一線教師,如何應對這些挑戰,成為必須回應的課題。
二、“互聯網+”時代課堂教學的實然樣態
目前,大多數學校在信息技術和移動智能技術平臺建設方面仍處于起步階段,許多學校仍走在建設智慧校園的路上。使用傳統的教學設備和教學手段,抑或使用多媒體技術手段輔助教學的學校占大多數。基于此,我們需要了解當下學校課堂教學的實然樣態,為“互聯網+”時代的課程教學變革找到一條變革之路。基于當下語文課堂教學,目前課堂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過度的教學預設
課堂教學之前的教學設計是教師的教學預設,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學預設是教師對課堂教學的價值追求。但在實際的教學中往往是教師唱主角,學生演配角,學生靈動的思維、創造性的學習活動以及豐富多樣的情感體驗被過度的預設所消解,其生命活力在課堂中得不到充分發揮。此外,教師普遍借助幻燈片、聲音、圖像、動畫等多媒體技術手段調動學生的多元智能,創設情境輔助教學,但從本質上看,這些過度細化的教學預設仍舊無法解決學生被動參與、學習行為受限這一根本問題。
2.模糊的目標定位
教學目標是教師課堂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是教師順利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依據,體現了教師的價值取向。定位教學目標的過程其實是一個選擇和建構的過程。教學目標既是教師選擇教學內容與方法的依據,也是評價課堂教學效果的依據,又是學科評價的標準和范圍,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發揮著指向、激勵、評價等作用。有目標的學習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學習目的,清楚要從課堂中學到什么;二是學習效果,判斷是否達成了所期望的學習效果。現實中有部分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研究過于簡單直接,設計的教學目標多,未突出重點,尤其缺少挑戰性目標。如有的教師將《記承天寺夜游》的教學目標設定為“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現手法”,這樣在表達上沒什么問題,但表意是模糊的。可以設定為“理解融情于景的表達藝術,學會這種藝術在習作或交流表達中的運用”。不僅如此,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由教學目標定位模糊而導致相應的教學策略、教學手段及課堂教學活動缺乏生機與活力,只見課本不見“人”,只見“知識”不見“精神”,只見“理性”不見“非理性”,只見“技術”不見“藝術”,只讓學生知道“要做什么”,不引導學生明白“為什么應該這樣做”。這就使現代教育技術的實用性價值被遮蔽。
3.低效的課堂提問
閱讀教學中,課堂提問貫穿教學的始終,是教學語言最主要的載體。課堂提問是知識的種子,可讓學生更深入地思考、處理信息和數據。好的課堂提問具有多重價值,包括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深化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發展學生的閱讀思維品質等。當前,很多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運用提問引導學生思考,開展閱讀教學活動,這是很好的,但也存在很多問題,如提出的問題過多,問題空洞、僵化等。過多的問題使學生無法靜下心來認真思考,即使思考了也不深入,讓學生沒有時間和同學交流,即使討論了也流于形式,遑論探究?課堂提問應當以學生為出發點,將問題與文本相聯系,挖掘直指文本思想內核、培養學生思維表達、提升閱讀素養的真問題。
三、智能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實踐探索
隨著數字教育資源的日趨豐富及優質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的逐步建立,全面深入地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來促進教育改革和教育發展已成為一種必然。西安市第八十三中學的“名校網絡課堂”以“基于優質均衡發展和‘名校+’教育聯合體的名師課堂建設與實踐共同體項目”為載體,以優質學校為主體,通過網絡課程等形式系統性、全方位地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縮小校際教育質量差距以滿足學生對個性化發展和高質量教育的需求。2021年9月29日,西安市第八十三中學利用網絡平臺實現了“三地五校”的聯合教學與教研。“空中課堂”“空中教研”讓智慧碰撞打破時空。通過網絡云平臺參與本次活動的還有西安市東方中學、昆侖中學、宜君縣高級中學、漢陰中學以及西安市于輝林“名師+”研修共同體成員。本次活動主要分為課例觀摩和評課研討兩個環節。首先由于輝林老師在八十三中主會場給本校高一(7)班學生上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優美的漢字》觀摩課,東方中學高一(1)班學生通過網絡設備在本班教室同步聽課學習,八十三中、東方中學、昆侖中學、宜君縣高級中學、漢陰中學五所學校的語文老師及西安市于輝林“名師+”研修共同體成員分別在本校網絡教室聽課觀摩。聽課后,五校語文教師開展了線上評課研討活動。于輝林老師進行教后反思,他以“‘雙減’之后‘加’什么”為題進行發言,闡釋了自己的授課理念。最后,由五校的語文教師點評。在這節以學生展示課前學習成果為主要內容的課上,教師的主體地位并沒有缺席。于老師在每位學生展示后,都有點評、追問和總結。尤為值得學習的是,老師在學生展示后用生動活潑的實例作了一個題為《令人抓狂的書法》的探究展示,既指導了學生梳理探究的方法,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書寫態度。應該說,這是一節理念新、效果好的高質量示范課。
信息化時代,名師課堂、智慧課堂、空中課堂和翻轉課堂等新形式的課堂既是時代發展的必然,也是教學改革的必然。我們應該大膽嘗試、共享經驗,推動教學質量的提升,助力優質教育資源均衡化發展。
目前,改變當下課堂教學的實然樣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要積極探索新教材單元教學與任務群教學語境下的教學策略,在教學設計的維度上,通過深入細致的研判,清晰準確地定位教學目標后再確立學習任務。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重視矯正學生的認知、提升學生的思維,如語文教學的目標定位應聚焦語文核心素養,精選文章中那些最能涵養學生必備品格、促進學生終身發展的語言材料,通過目標定位,讓這些語言材料內化于心,促進學生的精神發展。
全力打造“三個課堂”,開展基于優質均衡發展和“名校+”教育聯合體的名師課堂建設與實踐共同體項目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我們應當借助直播平臺、跨時空觀摩課堂教學、智能錄播實時捕捉豐富、復雜的在線行為,為課后的研討、反思提供數據。以移動智能技術創新應用實現教研泛在化,拓展在線教研活動場域,使人人皆教研,時時能教研,處處可教研。基于在線教研平臺,構建在線教研共同體,形成協同發展、共同提高的群體教研效應。充分發揮智能平臺互聯互通的技術優勢,構建在線教師發展共同體,包括理論專家、一線教師、教研員、技術人員等,充分發揮名師課堂與名校網絡課堂開放、共享的優勢,探索網絡環境下教研活動的新樣態,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激發教師積極向上的內驅力,真正走向智慧教育。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市第八十三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