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以建設全國“互聯網+教育”示范省(區)為契機,聚焦破解優質教育資源短缺、教育發展不平衡等突出問題,大力推動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建設與普及,著力緩解薄弱學校特別是全區500多所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師結構性短缺、開不齊開不足開不好國家規定課程等問題,努力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促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

強化規劃設計,統籌發展布局。加強總體規劃,印發《中小學在線互動課堂建設與應用指南》,明確“三個課堂”總體架構、建設要求、應用模式、組織實施、保障措施等,提出分級分層、全域推進、重點覆蓋的實施方案,有力保障了中小學“三個課堂”建設和應用需求。通過規范技術指標和建設要求,有效避免各地各學校盲目建設、豪華建設、低效建設以及系統孤島、應用壁壘等問題,既滿足教學使用需求,又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也確保學習環境和設施符合學生用眼衛生要求。統籌省級平臺建設,按照統一規范建設、統一數據標準、統一管理運維的原則,建成自治區“三個課堂”服務平臺,推動各地教學終端按標準統一接入,打破不同地區、學校、設備之間的互動壁壘,實現全區所有中小學在線互動教室的互聯互通,確保任意兩所學校能在一個平臺上開展互動教學、教研活動。系統布局終端建設,根據各個學校教學質量和教師信息庫,結合教育大數據分析和重點地區實地調研走訪情況,建立“三個課堂”應用需求清單,按需為全區所有中小學配備互動教學終端,實現在線互動教室全覆蓋,有效保障薄弱學校特別是鄉村小規模學校和教學點的互動教學和教研需求,為實現優質師資資源在線共享奠定了堅實基礎。

深化組織實施,推動創新應用。建立跨區域幫扶協調機制,統籌協調銀川市、石嘴山市、吳忠市、中衛市部分縣(區)與中南部九縣(區)結對,采用整縣推進方式進行跨區域幫扶。借助閩寧、京寧、滬寧合作,推進福建、北京、上海等發達省市學校與寧夏回族自治區學校互聯互助,為“三個課堂”引入先進教育理念和優質教育資源。建立多級聯動幫扶機制,按照自治區帶縣(區)、縣(區)帶鄉(鎮)、鄉(鎮)帶村組的模式,推動自治區優質學校與縣(區)學校、城市學校與鄉鎮學校、鄉鎮中心校與教學點,組建校際教育聯盟和發展共同體,跨區域、跨學校開展“一托一”“一托二”在線互動教學,通過“一校帶多校、一校帶多點”的方式,實現以強帶弱、以城帶鄉,帶動薄弱學校發展。組織開展跨校聯教,發揮縣(區)統籌全縣師資力量、動態調控教師資源的作用,支持和鼓勵有條件的縣(區)或學校組建“聯校網教”協同中心,組織區域內學科教師統一上網開課,對部分學校的薄弱學科進行跨校聯教,集中解決區域內英語、思政、音樂、美術等專任教師不足的問題,確保所有學校開齊開足國家規定課程。

健全激勵機制,激發內生動力。建立“三個課堂”課時認定標準,著力破解主講端教師教學任務增加問題。從自治區層面明確“三個課堂”課時認定標準,要求各地按照不低于1∶1.5的標準核算課時(即線上教學1課時相當于線下教學1.5課時),核算主講端教師工作量,并在績效考核、評優評先、職稱晉升評定時予以傾斜,有效調動教師的積極性,確保“三個課堂”建設成效。建立學校參與激勵機制,要求各級優質學校必須在寧夏教育云平臺數字學校開通名校網絡課堂、開放網絡課程;對承擔名校網絡課堂的學校,將在中小學辦學水平評估和校長履職考評中予以傾斜,激發“三個課堂”應用活力。建立名師應用考核機制,將“三個課堂”開展情況納入塞上名師、骨干教師考核辦法,明確塞上名師、自治區級骨干教師、市縣級骨干教師等每學期通過“三個課堂”開展在線教學、教研的最低時長,確保名師資源得到更大范圍共享。

完善保障措施,促進長效發展。完善督導機制,將“三個課堂”建設和應用情況納入對地方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的評價和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市、區)督導評估認定,以及“互聯網+教育”專項督導評估,定期開展工作督導和應用評價,確保“三個課堂”應用常態化、規范化和制度化。完善組織運行機制,推動學校將“三個課堂”納入日常教學管理體系,加強“三個課堂”教學管理,推動主講端與接收端教師協同備課、協同授課、協同教研,實現“雙師”協同教學,確保“三個課堂”應用效率、效果和效益。完善經費支持機制,將學校互聯網使用費用、“三個課堂”建設和服務費用納入財政預算統一解決,將“三個課堂”日常運維費用納入生均公用經費,為設備采購、服務購買、資源配置、教師培訓、教學應用、考核激勵、走教送課等提供經費支持。完善運維機制,支持和鼓勵各地各校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建立專業化的運維服務團隊,提供高質量的運維和技術支持服務,確保“三個課堂”長效應用和發展。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