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新優質學校:有顏有“料” 風光不與舊時同
作者:馮 麗 龔一卓 李大章
發布時間:2022-03-25 15:19:2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在“十四五”開局之年的2021年,西安市拉開了“新優質學校成長計劃”的大幕,計劃用3年時間,培育600所“新優質學校”,使之成為群眾“家門口的好學校”。
據2020年西安市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全市小學1172所,初中324所,普通高中171所(不含職業高中),其中民辦共160所。從數據看出,大部分是公辦學校,但由于種種因素,公辦學校的整體辦學水平一度偏低,且城鄉之間、校際之間差異較大。
“近兩年,西安市義務教育通過組建‘名校+’,將原本最大的短板‘弱校’迅速補了上來,群眾對家門口的‘兩頭’(名校和弱校)公辦學校滿意度越來越高。但與此同時,大批‘中間’部分的公辦學校老百姓關注度高、滿意度低的矛盾卻逐漸凸顯了出來。此次‘新優質學校成長計劃’遴選的標準是有一定辦學基礎且具有提升空間的公辦學校,聚焦‘中間’學校的內涵提升,這是為辦更多群眾家門口好學校放的又一‘大招’。”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區域教育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王越群說。陜西師范大學基礎教育研究所主任、教授劉天才同樣認為,“‘計劃’若能順利實施,600所新優質學校創建成功的話,必將極大改變西安公辦義務教育現狀,對促進西安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意義重大。”
根據“西安市新優質學校實施方案”,西安市教育局要求此次遴選的學校完成7項重點任務:優化學校辦學條件、提高學校管理水平、聚焦課程教學改革、推動教師專業成長、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創新教育評價改革、提升學校區域影響,具體要依據84項評估細則進行全方位提升。在校長們看來,這是提綱挈領給學校提供了一個發展路徑。
去年10月左右,記者走訪了西安高新區、新城區、臨潼區三地9所新優質成長學校,既有偏遠農村校,也有城區老校、改建校,實地看到了這些學校一年來的“成長答卷”。
“顏值”升級 青春亮麗
走進臨潼區任留街辦三王小學,初秋的校園鮮花怒放,錯落有致的綠植環繞著中式長廊,若不是嶄新的塑膠跑道標志著這是一所小學,記者還以為自己漫步在花園中。美麗的校園儼然已成為周邊農村民居中最亮麗的建筑。始建于1976年的三王小學是臨潼區首批新優質學校成長計劃學校之一,2018年重建的一棟現代化四層教學樓雖然解決了功能部室和現代化教室問題,但是閱覽室和水泥操場一直是師生的遺憾,在此次的提升計劃中,學校將這兩項作為硬件提升項目,九月開學前都已到位。
現代化辦學條件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基礎性條件。優化學校辦學條件是成長學校提升的任務之一。像三王小學一樣,首批成長學校普遍建校早,辦學的設施設備需要新建或改造,各校便依據發展需求,制訂了優化辦學條件的項目單。大部分學校翻新了教室、教學樓外立面、塑膠操場,升級或新建了功能部室,也制訂了個性化提升的項目單。如臨潼區代王小學涉及教室照明設備、升降課桌椅、辦公室電腦等;臨潼區代王初中將配置智慧黑板。新城區長纓路小學改擴建了1000平方米的綜合樓,新建了錄播教室,升級了廣播系統與信息化教學設備;新城區西光實驗小學自達校區優化了藝術類功能部室等。高新區第三十三小學校舍及校園環境煥然一新;高新區第四十五小學(前身為鄠邑區龐光中心學校)通過新增外掛電梯送餐到教室,將騰出的餐廳改造為學生活動中心,解決了嚴寒酷暑組織活動困難的問題;高新區第十八初中校園實現無線網絡全覆蓋,教室安裝了智慧黑板,接入直飲機,公寓通上熱水、裝了空調。
然而每所學校辦學條件的優化遠不止這些。在西安市華山中學的實地走訪中,征得同意后,記者隨機進入初二(4)班,一堂生物課正在進行中,學校的智慧黑板上正展示著青蛙呼吸、消化等結構的動態三維立體演示圖。這是該校于2021年引入的理化生虛擬仿真實驗系統在教學中的應用。正在上課的老師王夢嬌認可道:“虛擬仿真實驗系統的引入,打破了之前老師在課堂上畫實驗、講實驗的局限,把一些不太容易操作和準備的實驗真正地帶到課堂上,能夠幫助學生直觀形象地觀察,對真正到實驗室去做實驗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學生還可以在手機終端和電腦終端登錄系統反復模擬練習實驗流程,了解實驗內容,提高了正式實驗時的速度和成功率。而且虛擬仿真實驗直觀逼真的展示,增強了學生上課時的代入感和參與感,課堂效果遠比之前好很多。”此外,華山中學還配置了網上閱卷系統、評價系統。“閱卷系統和評價系統幫助老師更全面和系統地了解學生學習和發展情況,因材施教有了更多的科學性。”該校教學指導中心主任賀峰說。
對于辦學條件的提升,新城區長纓路小學校長董寧道出校長們普遍的心聲,他們都認為此次新優質成長計劃給學校帶來了充足的發展。“之前受學校面積和建設資源等的限制,雖有很多建設規劃方面的想法,但一直很難落地,在此次的創建過程中,得以實現,滿足了現代化辦學的需求。”
從操場到教室,從功能部室到辦公設備等,改造后的校園無處不透著現代化氣息。“秋季開學后,學校哪哪都變了,嶄新嶄新的。”“一進校門亮堂得很。”……聊起這些學校的變化時,家長們的滿意之情溢于言表。家長的口碑便是辦人民滿意學校最好的獎杯。
牽手“名校” 全面“加速”發展
在高新區第三十三小學舉行的一場“漫步詩語——唐詩演吟與唐詩配畫”語文學科活動中,一至三年級的學生一邊吟誦唐詩,一邊演繹著唐詩;四至六年級的學生們用手中的畫筆巧妙勾畫出一張張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唐詩配畫作品……
這是該校“唐文化”的生動實踐。圍繞“唐文化”,學校依據學生年齡特點開設了系列課程:一年級是唐詩吟誦;二年級是唐食研究;三年級是唐畫和唐樂;四年級是唐三彩和唐泥塑;五年級是唐舞;六年級是唐名人和唐建筑。且與西安外事學院共建了“唐文化”課程實踐基地。
“三十三小的前身是雁塔區辛莊小學,學校建校早,之前基礎設施不夠完善,校園文化更是一片空白。”該校教導處主任陳毅花說道,“學校文化指引著學校的發展,我們學校地處高新區唐興路,又依托附近的大唐遺址公園,所以將校園文化落腳到‘唐’文化。從校園環境布置、課程研發、實踐探究、敲定吉祥物‘唐小辛’等,做了多方面的探索。”
這些變化和西安高新第一小學的引領幫扶有著很大關系。
在高新區首次召開“新優質學校成長計劃”推進會的第二天,已在“名校+”工程、集團化管理等方面有著成熟幫扶經驗的西安高新第一小學與高新區第三十三小學及時召開了幫扶碰頭會,并碰撞出全面提升的合理化實施方案。
如何帶動三十三小發展?“我們堅持了‘走進+校、下沉學科、下勢幫扶、立體提升’的十六字幫扶方針,采取‘開展一次活動、樹立一個標準、建立一種模式、培養一種精神、推向一個平臺’的‘五個一’策略,探索實施與‘+校’同步開展主題研討、同步組織學科活動、同步舉行競賽考評、同步開展課題研究的‘四同步’路徑,全面帶動學校文化建設、課程建設、教學改革、課題研究、教師培養、學生教育,促進學校全方位成長。”西安高新一小“名校+”總校長劉英明揭秘道,“在管理上采取縱橫交錯的網絡化管理,來推進各項工作。橫向聯動:即校級領導領銜的黨政綜合部、教育教研部等五大部門進行聯動,如中層對中層、教學對教學、家委會對家委會等,保證了學校各方面工作都有直接的對接。縱向聯動,即每周一次校長聯席會統籌部署,各校區自上而下執行落實。這樣最大化地實現了資源共享、智慧共享,高效有力地帶動了成長學校的發展,也將管理由之前的‘一家輸血’變為雙向賦能,變一家拉車為共同驅動。”
名校和成長學校,校情、學情等都不一樣,名校標準怎么對接成長學校,成長學校又怎么跟得上?“我們不是把所有工作都管起來,而是借著具體的一項一項活動或者一項一項工作,讓‘+校’感受什么是一小的標準、精神和追求,形成一小帶動,把‘+校’拉到一小的標準上來。”劉英明校長剖析道,“如在2021年暑期,我們把集團成員校所有老師集中在一小備課,各學科一課一課過,這樣不僅將質量的基礎性標準提高了,也有了最基本的質量保障。”“學校成為一小教育集團的一員,大家都很受鼓舞。不過真正動起來的時候,出現了對節奏或者標準等不適應的情況,我們就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確定適合學校發展的路子。但是跟著跟著,視野開了、理念變了、行動變了,原來覺得不可能的一點一點變成了可能,量變引發了質變。”三十三小何暉校長說,“以學科教學為例,各學科的主題活動普遍有所增加,如數學有趣味數學和金牌小講師,藝術類有校園好聲音、燦爛小劇場等。”
高新區首批12所成長學校,都有這樣1所名校牽著手走。如西安高新一中牽手高新區第十八初中,西安高新區第二學校牽手高新區第四十五小學。“高新區的成長學校大部分是由其他區劃轉過來的村校,這些學校的校長、師生,他們不是不知道上進,而是不知道怎么做,現在讓名校帶著,在帶的過程中,他們就逐漸看到了課原來還可以這么上、活動原來還可以這么整、學校原來還可以這么辦,思維和視野逐漸被打開,理念跟著變了,由被動發展變為主動發展了。”西安高新區教育總督學李鵬說。
“名校+”是西安市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重點工程。和高新區一樣,其他各區也都以不同形式推動成長學校和名校牽手。如臨潼區代王初中和西安市第二十六中學簽署合作校協議,西安市自達中學分離后的小學部成為西光實驗小學教育集團的一員。
欣欣校園 教師干勁十足
“2021年給我們分配了體音美科語數英、校醫等10位新人,一下解決了體音美科專職教師的問題,也解決了學校教師結構性缺編問題。”補充新教師的事讓新城區長纓路小學老師們備感振奮。
結構性缺編、缺員問題是公辦學校大多都存在的問題,也制約著公辦學校的發展。在建設教育強市的目標下,近三年,西安市招聘了一大批教師,為新優質成長學校補充了新鮮血液。
教師數量足了,專業水準也得跟得上才行。有了此次專項資金的支持,各校都加大了“引進來走出去”和校內培訓力度。如華山中學暑期組織全校教師參加了心理教育、教育理念、教學方式、信息化教學技術等內容的3天培訓。還派高中相關教師外出學習新高考,為新高考的到來作準備。邀請文化學者商子雍等多位名家進校園作報告。且和陜師大簽訂教師培養協議。“以前由于資金限制,教師輪流參加培訓。2021年培訓更深入更頻繁。教師專業成長起來,助推學校向更加現代化的方向發展。”華山中學校長張慶說。再如迎來了20多位新教師的西光實驗小學自達校區,假期除組織新老教師全員參加培訓外,開學后每周還安排老教師帶新教師上晚課,涉及三筆字、微型課等十幾項內容。西光實驗小學教育集團總校長姚秦給新教師定的目標是:三年之內必須出師,成為區教學能手。“學校給每個老師都建立了成長檔案,評優晉升績效考核等都按業績來說話,目的是讓教師內心都要有爭優的意識。”
除了培訓,各成長學校也都系統地制訂了教師專業發展的長遠規劃。臨潼區代王初中制訂了教師技能三年培訓方案。“三年后對老師進行綜合評價看能否過關,我們的目標是讓站在代王初中講臺上的每位老師都成為學校的一張名片。”該校校長孫莎期待著隊伍的成長。新城區長纓路小學根據教齡和發展狀態將教師分為職初教師、成熟教師、骨干教師、首席教師,分別制訂階段目標,進行分層培養。如對職初教師,形成專項培訓、“青藍”結對和實踐為本的三路并進的培養模式;對骨干教師,結合專設課程、新教材教學引領等方面,設計具有生長力和創新點的教學工作,形成自身的專業特色與教育境界,領跑教學前沿。“層級發展,解決了我們的職業倦怠問題,現在不管職稱評沒評,我們都不會躺在功勞簿上變佛系,都給了自己一個更高目標和要求去努力,心里都在暗暗使勁。”該校數學老師雷蕾覺得同伴們的心氣都變了。
為了建強教師隊伍,各區也都不同程度地改革了體制機制。新城區推行了校長職級制,將中層任命權力下放給學校。教師招聘試行先面試后筆試。高新區第十八初級中學實行了全員競聘上崗,修改調整獎勵性績效工資的分配辦法,開啟了能者上、庸者下和多勞多得的模式,提高了教師隊伍的士氣。教師所發生的這些變化,在高新區第十八初級中學校長吳釗看來,都是基于教師自身的發展需求有沒有、能不能被外部環境所激發。新優質成長計劃的實施使得校園環境新、理念新、發展路子新,再加上與名校牽手等因素的點化,教師的干勁被充分激發了。同樣一個人,內心充滿了激情,狀態就不一樣了。
多彩“沃土” 學生拔節成長
在高新區第四十五小學,記者看到學生創作的書法、手工繡品、農民畫、水墨畫、創意剪紙、瓦楞紙板畫錯落有致地擺放在活動中心;農耕文化博物館墻上掛著一幅幅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人民群眾生活變遷的照片,館內陳列著紡車、紙契、蓑衣、油燈等多種老物件;茶藝教室里,伴隨著輕柔舒緩的音樂,“小茶藝師”練習烹茶,茶香與茶韻在教室里蔓延開來,看著他們行云流水般的動作和自信的面龐,很難讓人相信,這些“小茶藝師”都是農村孩子。“除了上述功能部室,學校還開設了輪滑、籃球、鑼鼓、秦腔、街舞、書法、美味小廚等社團。我們的孩子是農村學生,但教育是一首詩,詩的名字叫未來,我們要讓孩子從歷史中知道我們曾走過什么樣的歲月,在今天得到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后,可以以更好的姿態面向未來。”校長張乃權說,這些得益于新優質成長計劃的實施。
社團、課程、活動是學生身心發展、拓寬興趣、養成個性、鍛煉能力的主要載體。“新優質學校成長計劃”適逢課后服務、“雙減”大政,各成長學校的社團活動像四十五小一樣精彩紛呈。校本課程、活動也都在逐漸豐富起來,像新城區長纓路小學的閱·品古詩文、樂·思數學游戲、樂·思數學閱讀、悅·述英語實踐、躍·動籃球、悅·聽音樂、印痕之美版畫等課程的實施融入到學生的整個學習時域中,實現了課程與素養提升的深度融合。
2020年底,由原鄠邑區三校整合而成的高新區第十八初中作為高新區開展中小幼一體化辦學改革的試點校,在高新一中的引領下,以“為時創新人盡其才”為校訓,實施行知特色課程,藝術節、學科節、志愿者進社區、三星研學、名校參觀等活動在成立之初就有序開啟。“學校從內到外都變了,漂亮有趣,活動社團多了起來,再也不用到外面報班了,真是省了不少力氣。”學生們普遍有了這樣的感受。“一所學校支撐一方區域經濟、民生的發展,學校處于秦渡街辦這個農村區域中,覆蓋50個行政村,現在有了這所學校,家長沒必要讓孩子再去其他學校借讀,也不用去陪讀了,半年學生回流人數有70多人,預計未來人數還會有所增加。”吳釗校長說。
學生回流在其他成長學校也都開始有了不同數量的體現。“用腳投票”是老百姓對新優質學校成長計劃實施效果的“最生動的回答”。2021年12月24日,西安的212所學校被命名為西安市首批“新優質學校”,這是新優質學校成長計劃實施以來取得的階段性成果。第二批成長學校目前已啟動實施,未來,相信在“雙減”“名校+、名校長+、名師+”工程以及建設教育強市目標等持續給力的舉措下,西安公辦義務教育的優質均衡之路將越來越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