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3~6歲幼兒情緒發展與家庭語言關系的研究》,課題編號:SGH20Y0886。

當今社會,心理健康已是人體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在幼兒教育過程中,人們不再只重視幼兒的身體健康教育,而是將其與心理健康教育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


《學前兒童健康學習與發展核心經驗》一書從三個維度詮釋了兒童的健康:第一個是運動維度,包括身體控制與平衡能力、身體移動能力、對器械和器具等的操控能力。第二個是生活維度,包括生活自理能力、安全和自我保護能力。第三個是心理健康維度,良好的情緒表現是個體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對于幼兒來說,情緒的穩定與愉快是保證身心健康發展的基礎,是逐漸形成良好人格的重要條件。

一、幼兒的情緒特點及意義

人類具有四種基本情緒:快樂、憤怒、悲哀、恐懼,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喜、怒、哀、樂。這些情緒與人的基本需求聯系非常緊密,比如小孩剛出生時就會表達自己的情緒,餓了、不舒服了會哭鬧,高興了就會笑,這就是最早的情緒表現。社會情緒是指個體在長期社會交往中所體驗到和表達著的情緒。

幼兒的情緒不僅會受家庭的影響,還會受環境的影響。幼兒由于年齡小,大腦發育不完全,認知水平有限,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尤其是不合適的親子互動,更容易使幼兒失去自控能力。情緒對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影響很大,情緒控制能力強的幼兒心理素質較好,社會交往能力較強;情緒控制能力弱的幼兒心理素質差,社會交往能力也就較弱。幼兒在情緒調節能力方面表現出的個體差異其實與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系,如父母的情緒控制能力、家庭成員間的關系、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對幼兒情緒反應的關注程度,以及父母與幼兒的交流方式等。此外,影響幼兒情緒的因素還有師幼關系,畢竟除了家庭外,幼兒園是幼兒生活的主要場所,幼兒離開家在幼兒園與教師相處的時間會更多些,所以教師對幼兒情緒的影響也很大。

二、教師怎樣發現幼兒的情緒變化

在幼兒園中,很多細心的教師會在幼兒每天早上入園時觀察他們的情緒,在進餐時看他們進餐是否正常,在區域角活動中觀察他們的情緒等。通過觀察,教師就會發現每個幼兒都是不一樣的,他們面對教師、家長、小朋友時所表現出來的情緒也是不一樣的。活潑好動、外向的幼兒對自己喜歡的教師會有不同的表現,膽怯、害羞、內向的幼兒與他人交流時目光躲閃不定。但是他們非常愿意與教師進行交流,甚至與教師擁抱。因此,教師要與幼兒多交流,多溝通,這樣就能從中發現不同幼兒的情緒變化,了解他們的性格特點,及時發現他們存在的一些問題,然后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方式,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在戶外活動中,教師一般比較關注較調皮的幼兒,怕他們出意外,往往會忽視那些躲在角落、膽小、內向、不愛參與活動的幼兒。其實,這部分幼兒更需要教師的關注。因此,教師的重點要轉向內向幼兒,要更多地關注不喜歡表現的幼兒及與教師交流、互動較少的幼兒,還要積極鼓勵他們,多引導、帶動他們。這樣一來,他們的性格就會慢慢變得活潑開朗起來。

每個班上總有那么幾個特別淘氣或讓人頭疼的幼兒,這些都很正常。教師與這些淘氣、不聽話幼兒的家長溝通時,就會發現家長并不想聽教師對他們孩子的這些評價,他們認為每個孩子都是天使,都很優秀。同理心大家也能理解,父母都認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孩子的很多問題他們都沒有意識到。但是教師可以用專業的知識給予這些家長合理的建議和意見。例如,可以在家長開放日把不同幼兒放在一起,家長從中就會發現自己孩子的不足之處,也會找出自己孩子與其他孩子的區別。此時,教師適時地給予家長一些建議和指導策略,家長就非常容易接受了,也很愿意配合教師的工作。

教師要根據幼兒的成長規律,耐心、細心地引導幼兒。教師面對的是一群幼兒,他們不可能照顧到每個幼兒,也不可能及時發現每個幼兒出現的問題,且較容易忽視一些乖巧、不易引人注意的幼兒。但由于教師帶過一群幼兒,他們對幼兒的身體、性格等都有一定的了解和認知,也最容易發現同一階段幼兒的發展水平和個體差異,知道哪個幼兒發展得緩慢,最需要幫助,這對教師專業素質和專業水平是一個很大的考驗。教師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發現幼兒的問題,還要關注幼兒的成長變化,尤其是幼兒的心理變化,并及時與家長進行溝通。

幼兒的情緒是瞬息萬變的,是外露的,他們可能剛剛還在流眼淚,一轉身就破涕為笑了,且他們的喜怒哀樂也都會呈現在臉上和行為上,教師很容易就會發現個別幼兒存在的問題,就要在第一時間與問題幼兒進行溝通并給予他們相應的引導。有一些外向的幼兒可能會把他高興和不高興的事情都會說給教師,但那些膽小、內向的、一直站在角落的幼兒就不善于表達思想感情了,這部分幼兒更需要教師的關注,越是那些安靜、乖巧、懂事的幼兒可能越會控制、隱忍自己的情緒。大家都知道把情緒表達出來對幼兒身心健康發展有很大的作用,不良情緒會使他們的身體受到傷害。很多家長都有這種感覺:孩子在幼兒園挺乖的,一回家就特別難帶,經常無理取鬧,愛亂發脾氣。發脾氣在心理學上就是內心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一種外在表現,尤其是幼兒發脾氣,這是幼兒的內心情緒或需求未得到滿足的一種發泄方式。大家一般會給部分幼兒貼上“人來瘋”“見媽愁”的標簽,其實這也是幼兒內在情緒的一種表現方式。發脾氣對幼兒來說也是一種自我保護方式,教師、家長不能簡單粗暴地認為這就是單純地發脾氣,而忽略了幼兒的真正需求。教師、家長只有了解了幼兒的需求,才能有效回應幼兒。

三、幼兒教師應采取哪些方法關注幼兒情緒

過去在幼兒園里,只要把幼兒的身體養好了,不出現任何安全事故,這個教師就已經很優秀了。但作為一個新時代的幼兒教師,不僅要保證幼兒的安全、關注幼兒身體健康的發展,還要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使他們形成健康、陽光、開朗、善良、自信、勇敢、果斷的優秀品質。但在教學活動中,要使幼兒保持良好的情緒并非易事,需要教師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滿足幼兒對愛的需要

幼兒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較脆弱,有時候他們會不由自主地對教師產生依賴性,希望教師能像媽媽一樣喜歡他們、親親他們或者抱抱他們。因此,教師可以在游戲、午休時,與幼兒多交流,和他們說說笑笑,抱一抱和親一親他們,這對幼兒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他們會認為老師就像媽媽一樣喜歡自己,如果幼兒得到愛的滿足,他們就覺得自己是安全的、快樂的,就會很自然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尤其對小班的幼兒來說,教師的言行舉止對他們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一個燦爛的笑容,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真誠的贊美……都是教師對幼兒愛的體現,幼兒就會覺得教師在意他、喜歡他、愛護他、關心他,對他們的健康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多給幼兒鼓勵

幼兒受到挫折后一般情緒會很低落,或許他們再努力一下就有可能取得成功,教師一定要多鼓勵他們,要在關鍵的時候鼓勵他們再前進一步,再堅持一下,這樣他們才能積極地面對困難,進而通過自己的努力戰勝困難。

3.給予幼兒及時的幫助

當幼兒不能如期完成任務的時候,教師要給予幼兒一定的幫助,要保護他們的自尊心不受傷害,還要激勵幼兒繼續努力趕上其他小朋友。讓幼兒用積極的情緒面對自己的弱點,克服困難,努力向上。

4.引導幼兒正確交往

幼兒在與同伴的交往中難免會發生爭吵、打鬧,這對幼兒的情緒影響很大。因此,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培養幼兒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互相謙讓的優良品質,讓幼兒能夠成為與人為善、樂于助人、懂得感恩的好寶寶。

5.為幼兒創設愉快、溫馨、和諧的閱讀氛圍

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將讀與玩相結合,為幼兒創設愉快、溫馨、和諧的氛圍,調動幼兒表達的積極性,如讓他們說一說自己為什么不高興等。教師還可以通過繪本潛移默化地引導幼兒,讓幼兒從中學會調節和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

總之,良好的情緒是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基礎,心理健康的幼兒才會更自尊和自信,才能與他人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因此,教師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要充分考慮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以預防為主,矯正為輔,及時給予幼兒指導和幫助,積極為幼兒創設和諧、溫馨的成長環境。大家都知道,教師越專業,幼兒就會越幸福,這也是我們每一個幼教人的夢想和目標。

作者單位 陜西省漢中市幼兒園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