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的構建與運用、思維的發展與提升、文化的理解與傳承、審美的鑒賞與創造四個方面。本文就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多元整合以落實語文核心素養進行深入探討。


一、語言的構建與運用

語言的構建過程即通過一個合乎語法要求的句子表達出自己所要傳遞的信息,并能清晰地讓聽者領會其真諦,這是任何一個具有語言資質的主體所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但是具有基本的語言構建能力并不意味著就能恰如其分地在現實生活中運用語言進行溝通交流。語言的運用是以雙方理解為目標,以表達傳遞信息為目的的,因此語言運用必須滿足一些基本的語言規范。在一定程度上,語言的運用還需要加持相應的技巧。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主要是“以語言的構建以及傳遞正確的信息為目的,基本可以在行文過程中運用較為恰當的語言以及優美的語句表達傳遞信息”,對于小學生要求較低。小學語文學科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只有理解文字、明白文字的內涵,學生才能讀懂題目、理解理論知識,進而學會運用理論知識。

例如,二年級下冊《太空生活趣事多》一課通過淺顯且生動的語言為學生介紹了一些太空生活中新奇有趣的知識。在上課之前,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同學們覺得太空中的生活與地球上的生活有什么不同呢?具體表現在哪些事物中?同學們可以通過自己的想象進行描繪。”“太空生活趣事多”這一題目,便可以激發學生無限的想象力。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想象描繪在太空中所發生的趣事,不僅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并且能有效激發學生對于這節課的學習興趣、對課文內容的探索熱情。學生在描述自己想象的畫面時,也能夠有效地鍛煉語言構建能力。“那么,接下來我們就來驗證一下,看同學們的想象是否會在太空中真實發生?是否有相應的理論依據?同學們請翻到《太空生活趣事多》這一課。”教師引導學生真正進入課文學習。

二、思維的發展與提升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身邊的一切事物都是新鮮的、有趣的。他們更加好奇現實生活中的事物,而對于書本上的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難以產生興趣。因此,在進行理論知識教學之前,教師一定要激發學生對于理論知識學習的欲望,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小學階段是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同樣也是發展思維能力的最有效階段。這一時期,學生的思維逐漸由具體的形象思維轉變為抽象的邏輯思維。這是一個過渡階段,需要教師發揮引導作用,進而促使學生形成較為穩定的抽象思維能力。青少年階段是學生思維發展最黃金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逐漸占據優勢以及領先地位,辯證思維得到一定發展。辯證思維邏輯的發展使學生具有批判精神,對于理論知識具有質疑精神,因此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對理論知識進行質疑,提出自己的想法,有效引導學生形成思辨能力。優秀的思維品質來源于優秀的邏輯思維能力,有效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能使學生形成優秀的思維品質。語文課程學習是培養學生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表達自身情感的過程,重點在于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等綜合語文運用能力。在實踐中,要把握語言運用規律對于學生而言是一個較為艱難的過程,而且由于漢字的內部結構以及包含的各種內涵信息較為復雜,因此理解信息、傳遞信息必定離不開思維的發展。

三、文化的理解與傳承

小學語文的學習過程是學生接觸文字的過程,接觸文化的開始。五千年的歷史以及優秀傳統文化,對任何一個中國人來說都是不可多得的瑰寶。教師在進行理論知識教育教學的過程當中,不僅要結合課本中的課文進行相關教學,同樣還應當拓展一些課外的歷史故事,讓學生了解文字背后的歷史文化。如,在為學生講解葉公好龍、精衛填海、畫蛇添足、買櫝還珠等成語的時候,教師可以相應地為學生講解成語背后的小故事,讓學生知道成語背后的歷史文化內涵。

例如,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寓言二則》分別講述的是亡羊補牢和揠苗助長兩個成語故事。在進行課程學習之前,可以讓學生通過搜索網絡、查找書籍等途徑尋找與這兩個成語相關的歷史,讓學生通過自我學習,提前對兩個成語有大致的理解,信息搜尋以及整理的過程有效地鍛煉了學生的信息搜集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課前展示,講述他們所收集的與亡羊補牢和揠苗助長相關的內容,如此不僅能夠有效鍛煉學生在課堂上積極發言的能力,還能有效鍛煉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在課堂上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課下,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自行搜集幾個成語小故事,下一節語文課時進行分享。課前預習、課中分享、課下鞏固的教學模式,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并且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加深對于成語的理解,明白其真正含義。學習文字的過程是一個傳承中華歷史文化的過程,能夠讓學生深刻理解并且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文化修養,是落實語文課程核心素養的重要體現。

四、審美的鑒賞與創造

在小學階段,教師應當有效地運用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學習產生興趣,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以及創造能力。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每個人都具有發現美的能力,一千個人心目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一個人的審美眼光以及鑒賞水平都不相同。人們看待事物不僅要評判它的使用性,還要評判它的外觀,而當人們拋開了其實用價值而專注于事物本身的形象以及屬性知識時,往往會發現一種超越現實的內在精神,能夠觸動、感染你的內心,令你產生愉悅的情緒,這便是在以一種審美態度去面對世界。只有認識、理解事物,才能真正地去欣賞,才能發揮自主性和創造性。這就是創造的過程。語文學習過程便能領略語言文字的魅力。文學作品為何被稱之為文學作品?就是由于它是以藝術化的形式將語言組織在一起所形成的作品,其中蘊含的深刻含義以及韻律美、形象美、內涵美都是值得去細細品味的。語文教學中審美的鑒賞與創造的語文素養培養,最主要的目的在于讓學生通過對文字的閱讀領略文字的魅力,從而喚醒學生對于文字學習的熱情,讓學生學會在審美鑒賞過程中提高創造能力。

例如,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古詩三首》中包括《暮江吟》《題西林壁》《雪梅》三首詩。《暮江吟》為白居易所做,全詩最為絕妙之處在于詩主要運用了兩幅優美的自然風景圖加以拼接,一幅是夕陽西沉、晚霞映江時的絢爛景象,另一幅則是彎鉤明月、露珠晶瑩的朦朧夜色景象,兩者在時間上具有連續性,分開看各具特色,合起來讀加以想象更是妙境。這首詩是白居易自愿遠離朝堂之后,通過景色來表達自己輕松愉悅的情緒。全詩主要是按照時間順序來寫的日落前、日落時、日落后。古詩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其中所蘊含的語文文學素養要素豐富且繁雜,領悟起來較為困難,需要有豐富的文學積累。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古詩詞學習時,不僅要為學生解釋詩句所描繪的景象,同樣還應當為學生介紹作者的人生經歷以及創作這首詩的背景,加深學生對于古詩詞的理解。古詩詞中的語言文字極為優美,用詞精確考究,要想有效提高小學生對于文字的審美鑒賞能力,教師可以通過帶領學生領悟古詩詞中蘊含的深意而實現這一教學目的。在學生深刻理解古詩詞創作的基本規律之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模仿一些較為簡單的古詩詞進行詩文寫作。學生只有在理解文字、對文字具有一定的審美鑒賞能力之后,才能進一步創造性地運用文字。

教師是引導學生一步學習語文知識、理解語文知識、運用語文知識的引領者。語文教師不僅要教授語文理論知識,還要有效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不斷地穿插語言建構、思維發展、審美鑒賞能力以及文化傳承能力的培育,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作者單位 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中國輕紡城小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