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美術教學中的德育滲透
作者:劉志翔
發布時間:2022-03-22 09:06:2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新課程標準中把德育放在首位,力求體現德育與美育并重,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提高想象力和創造力,讓學生在過程中學會學習,形成情感、態度、價值觀,促進人格的全面發展。因此,在美術教學中,教師必須要全面夯實德育,達到全面育人的效果。
一、在美術欣賞課中滲透德育是重要途徑
在美術欣賞教學中,教師要借助優秀作品、視頻、講解、師生互動的方式來完成德育滲透。在美術教材中,欣賞與評述的內容很多,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內容,這就要求我們一線教師在欣賞和評述課型中鼓勵學生大膽思考,并培養學生能用簡短的美術元素語言具體表達的能力,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藝術的情感。
在《追尋文明的足跡》的欣賞課教學中,教師提前讓學生搜集各類文化遺產的資料和歷史背景,啟發學生的文化意識。在課堂上,教師首先出示世界地圖,引導學生從世界地圖中找到課本中提到的遺址的位置并進行簡單了解。其次,教師借助視頻引導學生分析、感悟埃及神廟的藝術魅力和作為文化遺產的價值,挖掘隱藏在龐大建筑背后的人類文明。在引導學生欣賞的同時,鼓勵學生四人小組討論,大膽表達,提出自己的欣賞建議,以提升學生的欣賞水平,激發學生對人類文明的情感。最后,教師在推展環節介紹“太陽節奇觀”,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引發學生對文化遺產價值的認可、保護意識。
二、在繪畫課教學中滲透德育是基本手段
在美術繪畫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欣賞、掌握繪畫技巧,同時引導學生在繪畫時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達到德育滲透的目的。比如,一年級有一節繪畫課的題目是《獅子大王》,在教授這節課時,教師可以設計音頻導入,讓學生識別動物的聲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新授環節,教師可以借助課件引領學生分別對獅子的鬃毛、臉型、五官和表情等特征進行全面了解,提升學生的思維認知,并引導學生從畫獅子到做獅子,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材料、多種方式進行創作。例如,利用彩紙、彩泥、刮畫等材料,通過畫、剪、撕、貼等多種方式進行創作,使美術作品更有創意、樂趣,活躍了學生的思維,使他們體驗到了學習美術的樂趣,同時提升了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在作業評價環節,教師可以增加思政育人點,播放視頻,引導學生形成保護大自然、愛護動物的情感。在拓展環節,建議教師從課堂上的“獅子大王”穿越到中國歷史上獅子造型的五個階段探究,提升學生對“獅子”——這個中華民族文化符號的認識。同時,教師要在課后反思中關注德育在美育中的滲透,知道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礎的人生觀教育,美育不只是美術教育,也是情感教育、道德教育。未來的趨勢是學科融合,如何將課程思政元素,如民族自豪感、自信力等潤物細無聲地滲透到課程學習中,是我們每位教師需要積極探索的。
三、在交流中滲透德育是前提
在美術教學中,美術教師往往借助小組合作完成交流、探究活動,既有利于學生之間的溝通,又能拓寬學生的思路,啟迪學生的智慧,使學生有情感融入。
在教授《生命之源——水》一課時,首先,教師引導學生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圍繞水資源這一主題開展豐富、廣泛的研討活動。學生分組交流比較熱烈,有的小組通過繪畫作品展示水從湖泊中被抽出,經過水廠、地下管道等進入家庭的過程;有的小組運用圖示說明除了日常的生活用水,還有用于生產的工業用水和用于灌溉的農業用水……看到這里,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提前準備好的圖片,讓學生了解到保護樹木、垃圾分類、少用化學制品等都有利于保護水資源。其次,借助提問和交流推進教學,如提問“在平時生活中,我們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來節約水資源,保護水資源呢”。這時,有小組回答:“要做好生活用水的二次利用,比如盡量用淋浴洗澡,水龍頭漏水要告訴大人盡快維修,衣服集中洗滌,盆浴后的水可用來沖洗廁所、拖地等……”有的小組說:“洗澡時間太長浪費水,可以安裝計時器加以解決。還有用水槍洗車很費水……”再次,引導學生思考、探究節水的方法,想辦法進行節水宣傳,可以制作手抄報,也可以進行“我想對水說”的寫話練習,引導學生表達對水資源的珍惜之情,宣傳保護水資源,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和綜合運用的能力,拓寬學生視野,讓學生感受到美術在生活中的多元表現和價值。
四、在手工制作課教學活動中滲透德育是關鍵
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設計一系列活動,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如通過“折紙比賽”“美化環境”等活動,培養學生勤動手、勤思考、善觀察的好習慣,激發學生認識生活、美化生活的情感。在《剪貼風景畫》一課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用彩紙剪貼風景畫,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教育。同時,在動手制作過程中,使學生懂得勞動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道理。兒童的心靈是最敏感的,是為接受一切美好的東西而敞開的。
在教授《巧用對稱形》一課時,首先,教師將圖形對折后剪成對稱形,幫助學生回憶已經學過的知識和技能,為學習本課打好基礎。同時,讓學生了解對稱圖形在生活中的裝飾作用。其次,教師和學生一起回憶蝴蝶、蜻蜓等昆蟲的外形,思考它們的外形是否對稱。通過回憶引發感受認知,為后面的藝術實踐活動準備創作素材,并讓學生談談對對稱的認識。第三,引導學生學會剪對稱形,通過學生示范以及教師和學生合作示范,引導學生學會對稱形的各種剪法。第四,鼓勵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共同探究剪紙方法并進行匯報展示。在制作中,提醒學生觀察每一個制作細節,了解制作時需要避免的問題,在合作中培養學生探究、分享的學習意識。第五,引導學生深入探究生活中的對稱。第六,示范燈罩的制作方法。在演示過程中啟發學生探究各種可能性,讓學生在觀看過程中了解整件作品的制作步驟。在學生制作的過程中,教師巡視指導,隨時將學生好的創意進行展示、點評。
五、在評價中滲透德育是保證
目前的評價體系中,一般分為個人評價、小組評價、教師評價并實行三者相結合的原則。美術作業的評價尤為重要,主要是通過展示作業的形式來完成,既檢驗了教師扎實的美術教學功底,又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行為。所以,一個好的教師要以學生發展為本,正確評價學生,增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激勵學生爭取更好的成績。科學合理的評價,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評價應使不同水平和個性特點的學生通過美術活動都能得到發展,并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帶來的喜悅和自豪,使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
首先,建立美術作業評價機制。結合“雙減”政策的扎實落地,制定科學有效的《南小巷小學美術學科作業多元化評價機制》,在實施的過程中,定期和不定期開展美術作業多元化評價研討會,以達到促進學生美術素養提升的目標。其次,融合、創新專業評價語言。如,在繪畫課教學中,嘗試采用學生作業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法,提高學生對美的評價能力、欣賞能力和認知能力;在制作課教學中,先讓學生在小組內說出作品特征和構思,師生給予肯定,然后評選出自己最喜歡的作品,評價語言要體現學科特點,如“你的作品色彩搭配真豐富”“你的作品造型真有趣”等,在評價中培養學生對美術和美的正確認知。再次,開展家長評價活動,家長在生評、師評之后進行評價。
“有了審美能力,一個人的心靈就能在悄無聲息中采納各種美的看法。”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全方位地滲透德育,要充分借助美術學科的不同課型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在情感上受到陶冶、在道德上受到影響、在心靈上受到啟迪。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既要注重德育滲透,又要努力將美育融入學科學習當中,努力把我們的學生培養成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市蓮湖區南小巷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