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的持續推進和新課標的出臺,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語文教學不僅要夯實學生的文化知識積累,而且要對學生進行高質量的情感教育和思想教育,切實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因此,在新形勢下,教師應主動探究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策略。


一、新形勢下語文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一)進行情感啟蒙的緊迫性

很多家長受“再窮不能窮孩子”思想的影響,不遺余力地為初中生的學習與生活提供優越的條件,從而為初中生創造出“不愁溫飽”的“安樂生活”。加之國家、社會、學校、教師對初中生的種種保護和關愛,使他們在“照單全收”中漸漸習慣了“獲得與索取”的單向情感交流方式。久而久之,他們認為家長、教師、社會、國家對他們的付出和關愛是“天經地義”的,不知道感恩和回報。因此,教師對初中生進行情感啟蒙迫在眉睫。

(二)實現學生健康成長的必要性

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經過教育專家精挑細選的文學精品和藝術精華,其中包含著對初中生大有裨益的家國情懷、理想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等情感教育元素,能夠為初中生的思想提升、覺悟提高和道德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文營養。教師不僅要引領初中生進行高效的知識學習,還要引導初中生感悟文學作品中的情感要素,培養他們愛國愛家的思想感情,幫助他們初步樹立起奮斗目標和人生理想,使他們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并學會表達個人情感,真正實現健康成長。

二、在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結合課文教學進行情感教育

1.用心傾聽:心海起波瀾

情感,是一種無形、抽象、復雜的生命律動。只有讓初中生靜下心來積極悅納,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實施的情感教育才能有效果。因此,教師可以實施傾聽欣賞活動,為初中生提供人性化、淺易化和藝術化的情感刺激元素,幫助初中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文學作品中的情感,使初中生心海起波瀾,從而達到對初中生實施情感教育的目的。

以《沁園春·雪》的教學為例。生于和平幸福年代的初中生對《沁園春·雪》的內容有較大的認知差距、情感差距和時代差距。因此,初中生在學習《沁園春·雪》時很難體會到作品中作者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博大的胸襟和作為無產階級領袖意氣風發、豪情萬丈、無比樂觀的主體情感,這就需要教師提供一定的外界輔助才能夠幫助初中生體會到這些情感。教師可以將唐國強朗誦《沁園春·雪》的視頻應用到教學中,讓一個“活生生的毛主席”進行詩詞朗誦,以毛主席的詞、毛主席的人、毛主席的情去生動創設一個讓初中生進行情感認知、交流的平臺,自然能夠有效幫助初中生切身體會到《沁園春·雪》中隱含的萬丈豪情、雄闊意境,更好地理解《沁園春·雪》的感情色彩、藝術內涵和文學特色。

2.用情誦讀:學會表達

教師的有感情朗讀也能夠對初中生的情感認知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因此,可以構建以藝術家的經典朗誦為主體、以教師朗讀為輔助的多元化朗誦體系,優化初中生的情感體驗。初中生還需要積極內省、主動感知、切實體驗隱含在字里行間的作者情感,并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展示個人對文學作品的主觀認知和情感體驗。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幫助初中生積極開啟認知心門、思考作者訴求、感知作品思想,慢慢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以唐代偉大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為例。該詩用語淺顯易懂、生動形象,讀起來又朗朗上口,非常適合初中生進行詩歌朗誦。為了幫助初中生更好地體驗“屋漏偏逢連陰雨”的尷尬窘迫之情、憂國憂民的博大情懷,教師可以進行多媒體教學,使用多媒體設備為初中生的有感情朗讀創設一個唯美的意境。多媒體不僅能夠幫助初中生快速進入朗讀狀態,還能夠利用背景音樂進行一定的情感渲染,切實提升初中生的朗讀效果,幫助初中生更好地感知和理解詩歌的厚重情感和深沉意境。

3.真心溝通:讓情感交匯

教師還需要借助課堂討論讓初中生以作品情感為研究對象和話題內容,暢所欲言地進行交流,讓初中生積極去感知情感、交流情感、悅納情感。課堂討論能夠給予初中生表現自我的展示機會,因而能夠激發初中生積極思考、主動發言的自覺性和興趣,因而能夠提高初中生對情感教育的悅納效果。

以《背影》教學為例?,F在的初中生對陌生人能夠很輕松地說出“謝謝”這一禮貌用語,但對于自己家人無微不至的貼心關懷卻視若無睹。因此,教師可借助《背影》教學過程中的課堂討論推動初中生去切實體會朱自清與父親之間濃濃的情感牽系,以此影響初中生與家長的情感。如,本文采取首尾呼應的寫法,對于渲染情感氛圍有何益處?你如何看待文章中的“四次背影”?你如何看待“老父親”不顧自己年老體衰而主動去買橘子這一行為?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你的爸爸,等等。教師預設的情感討論問題能夠引導初中生在積極討論中觸及情感和感悟情感,并在一次次情感問題的自由討論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情感教育,也能給初中生種下情感的種子,使他們慢慢成為一個懂情感、會表達的人。

4.情感流露:生命更完美

課堂討論給予初中生認知情感、談論情感、交流情感、賞析情感的機會,教師還需要給予初中生更大的自由展現空間,以此激發初中生的表現欲望和競爭意識,推動初中生對情感教育的積極悅納。自由發言,是初中生張揚個性、表現自我、塑造形象的方法,因而能夠有效激發初中生的主觀能動性,切實提高情感教育效果。

以蘇聯作家西蒙諾夫的《蠟燭》為例。本文在極力展示前蘇聯與南斯拉夫偉大的國際友誼的同時,也著力刻畫了一位心懷感恩之情、慈愛之心的南斯拉夫老母親的形象。因此,本文擁有較多情感元素,教師可以讓初中生自由發言,去探討和交流一下自己最感興趣的認知對象。如,可以探討戰爭的殘酷性和破壞性,或探討戰爭中“小紅軍”與“老母親”的悲劇角色,或探討“老母親”這一角色動作描寫的文學價值,或探討戰爭中的“情感表現”與人性之美的關系,或探討題目“蠟燭”的文學意向作用,或探討“小紅軍”的生命價值是什么,等等。借助自由發言,讓初中生對戰爭進行批判、對人性之美進行歌頌、對世界人民之間的關愛與友情進行弘揚和傳承,幫助初中生習得人間大愛和至真情感。

(二)結合作文教學進行情感教育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師可布置一些思想情感教育性較強的作文讓初中生寫,如《我愛家人》《鄉情》《我心中的英雄》等,或以“感恩”“愛國”等為話題的作文……不管學生以哪種文體去寫這些作文,總會在寫作中受到或多或少正面、美好情感的影響。這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情感教育方式。

(三)結合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進行情感教育

初中語文課本中各單元設計了許多類型的綜合實踐活動,如愛國人物故事會、詩詞朗誦、“孝親敬老,從我做起”名言搜集活動、征文活動、完成力所能及的感恩家務家庭作業、敬老院慰問活動……教師可結合這些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對初中生進行愛國、責任、擔當、感恩等情感教育,讓他們健康地成長。

三、在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應注意的問題

情感教育是一項體系龐大、紛繁復雜、抽象深奧的生命塑造工程,因而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時還要注意以下問題,才能實現情感教育的最優化開展。

引導性。教師借助情感教育對初中生的思想意識、道德情操和人文修養等進行培育,具有一定的開展難度。如果沒有初中生這個主體的支持,一切教學行為都是“空中樓閣”。因此,教師要善于引導,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情感教育活動中來。

漸進性。情感教育屬于生命內省認知過程,不可能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因此,教師要給予初中生一定的認知和內省空間,不能急功近利,要激發初中生的主觀能動性慢慢推進初中生的情感教育。

體系性。情感教育不僅包含初中生對家長的關愛感恩之情,也包括關愛他人、熱心助人、傳遞愛心的情感認知,更包括報效祖國、獻身社會、造福人民的博大情懷,因而教師需要分門別類、有條不紊地精準培養、科學施策。

教師是語文教學的設計者、實施者和優化者,也是初中生知識學習、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的踐行者。因此,教師要立足社會發展新形勢,以科學育人觀為指導,借助用心傾聽心海起波瀾、用情誦讀會表達等策略切實推動情感教育的科學開展。

作者單位 甘肅省白銀市第十一中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