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與實踐
作者:陳 嬋
發布時間:2022-03-21 15:54:4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想要做到出口成章,下筆成文,閱讀是最基礎、最重要、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還可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學生今后的成長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受教師教學方式、教學觀念,學生學習能力、認知能力等因素的影響,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不是很高。因此,教師要積極轉變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將閱讀教學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日常生活結合起來,為學生創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幫助學生掌握閱讀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下面,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對閱讀教學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究,以期能有效提高閱讀教學效果。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
1.教師對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培養不夠重視
小學階段,學生年齡比較小,語言組織能力欠缺,與教師的互動交流較少,且師生互動大多是以課堂提問方式呈現的。對于學生而言,教師提出的問題基本都來自于教材,問題的開放度較小,問題過于簡單,答案較為單一,沒有挑戰性,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應用能力難以得到提升。此外,在課堂提問過程中,教師忽略了對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且教師希望學生給出的答案和實際問題相似,這就導致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不高。
2.教師對語文閱讀教學不夠重視
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大多數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度不高,這就導致學生的學習壓力較大。長此以往,學生對學習就會產生抵觸情緒,閱讀興趣也會逐漸喪失。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培養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還要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寫作能力,提高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未來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對閱讀教學不夠重視,導致學生的語文素養無法得到真正的提高。
3.語文教學理論性太強
筆者曾擔任低年級班主任兼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發現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主要存在以下三個問題。第一,部分語文教師以小組合作的形式組織教學時當起了“甩手掌柜”,只是把學習任務安排給學生,并不關心學生的學習過程。第二,部分教師因為學生年齡小,很少與學生溝通與交流,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不佳。第三,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師沒有將閱讀教學與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培養及思維訓練結合起來,教學內容及方法過于簡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自主學習興趣不濃厚。
二、教什么是閱讀教學的基本問題
1.識字能力的培養
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牢固地掌握漢語拼音及漢字的筆畫、筆順、偏旁部首、基本結構等,讓學生在一定的語用環境中要能夠辨別字形,讀準字音,理解漢字的意思和用法,還要掌握一定數量的常用漢字,并能夠通過字典或根據上下文理解字詞句的正確讀音和含義。
2.閱讀能力的培養
識字不是閱讀教學的全部內容和終極目標,閱讀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幫助學生準確理解文本意思的。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掌握一些閱讀技巧,如默讀、瀏覽、速讀等,讓學生從中了解提取信息、篩選信息、整合信息的方法,掌握圈畫、批注、記錄等學習方法,以此提升自身的閱讀能力。
3.理解能力的培養
“讀懂”和“讀準”是小學閱讀教學的基本要求,學生通過學習不僅要理解文章主題思想及作者所表達的中心意思,還要了解修辭、語法的運用對具體語言環境的影響。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上下文正確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理解文章段與段、段與文章中心的關系。
4.誦讀能力的培養
“三分文章,七分讀。”誦讀是學生理解文章的前提,學生誦讀文章時不僅要聲音洪亮,疾徐有致,還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全身心地投入,從誦讀中體會節奏感,品味作品的意趣。誦讀能夠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因此,在誦讀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從中積累知識、提升能力。
5.鑒賞能力的培養
學生閱讀一篇文章能夠聯系實際,能夠有自己看法,能夠簡單評價,這些都是難能可貴的學習能力。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膾炙人口的名篇,文章語言生動形象,非常值得大家學習。小學階段的學生語文知識欠缺,鑒賞能力非常有限,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就要抓住這些極富表現力的詞語,讓學生仔細品味,從中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這對培養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提升學生的理解和認知能力有很大幫助。
三、怎么教是閱讀教學的實踐問題
1.把閱讀時間還給學生
教師在每節課開始時,可以提出明確的閱讀目標和閱讀任務,以此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可以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從中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還可以挖掘文章蘊含的文化內涵,激發學生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積極性。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時要有明確合理的思路,要精心設計課堂問題,提問時要注意閱讀文本的選擇和教學時機的把握,要在學生求知欲高漲的時候提出最有價值的問題,這些問題最好是學生思考后就能回答出來的。教師還要積極為學生搭建解決問題的平臺,讓學生合理地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解決問題。學生閱讀文章時,教師對學生理解不透徹的地方及存在爭議的一些問題,要適當地給予指導和點撥,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內容。教師還要適時地展示自己的語文素養,用自己的讀寫能力和表達能力激勵學生、鼓舞學生。學生交流討論時,教師要善于抓住時機進行總結。例如,一個教學環節結束后的小結或全文結束后的總結。此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自主總結,且總結的內容要簡明扼要。學生總結的過程也是認真思考的過程,這對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一定要重視起來。
2.采用多種形式創新閱讀教學方法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和開展各類閱讀實踐活動,如生成性的文字對話活動,以增加學生的互動和交流頻率,調動學生對話的積極性,讓學生根據教師選用的文章設置對話內容、對話形式及對話時間。
呂叔湘先生曾經說過,語言的使用是一種技能,一種習慣,只有在正確模仿和反復實踐中才能養成。閱讀教學的課外延伸是一種實踐手段,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學生對課內知識的理解,還能夠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實現了“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3.重視學生語文知識的積累
課外閱讀是課內閱讀的延伸和補充,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學識。學生只有積極閱讀課外書籍,且長期堅持積累,這樣他們學到的知識才會越來越豐富。教師在進行課外閱讀輔導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要幫助學生打好課內閱讀基礎,讓學生用課內閱讀方法閱讀課外書籍。二是要為學生預留足夠的課外閱讀時間,且要改變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盡可能地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以保證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課外閱讀。三是要關注學生的閱讀水平,從課內到課外注重學生知識的拓展和遷移,不揠苗助長。四是要幫助學生制訂合理的閱讀計劃,課外書籍的種類非常繁多,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學生推薦一些與教材內容互補的書籍,這樣可以使學生將課內學到的知識靈活地運用于課外閱讀中。五是要有計劃地為學生組織閱讀交流活動,鼓勵學生和家長積極參與、交流、評價。這對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提升學生的觀察、認識、表達、寫作、欣賞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孩子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愛讀書的學生語文成績都不會太差,因為他在長期的閱讀中不僅積累了更多的語文知識,還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因此,教師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品味、思考中探究、爭鳴,在發現、創新中發散個人思維,豐富個人情感。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筆者認為只有堅持讀書的人才能收獲知識,成就多彩人生。
作者單位 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教學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