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徹黨的教育方針 推動落實“三個課堂”
作者:曹 靜
發布時間:2022-03-21 11:31:2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黨的教育方針是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在教育領域的集中體現,在教育事業發展中具有根本性的地位和作用。2021年4月29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五條修改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5月26日,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印發《關于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通知》,就做好黨的教育方針學習宣傳和貫徹落實工作作出部署安排。6月16日,《中國教育報》刊發了陜西省教育廳廳長劉建林的《打造“三個課堂”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一文,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一、“三個課堂”是什么樣的課堂
“三個課堂”是在落實國家課程標準的基礎下建立的三個各有側重的課堂。“三個課堂”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過程中構建了“大課堂”概念,雖定位不同、各有側重,但相互融合,使得學校教育與校外實踐、課內與課外、師生與社會課堂參與者、校內與校外教育資源得以有效整合,相向而行、共同發力。“三個課堂”的提出打破了傳統的學科教育體系,建立了統籌學科知識、融合教育技術、整合教育資源、尊重學生興趣、發展學生能力、培養學生素養的大教育理念。從教育場域方面來看,“三個課堂”突破了傳統意義上單一的、封閉的教室空間,提出要構建傳統課堂、校內各場所、校外教育教學場所三種不同的學習場域。從教學方式方面來看,“三個課堂”打破了單一的、傳統的班級授課制,建立了全校范圍內全學段、全領域融合的“師—生、生—生”社團活動、社會實踐學習共同體。從教育資源方面來看,“三個課堂”將校園、家庭、社會一切與教育教學有關的資源進行了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建立起了立體的學校、家庭、社會教育教學資源庫。
“三個課堂”是定位不同、各有側重的課堂。第一課堂教學相長,作為嚴格執行國家課程及地方課程的教育教學“主陣地”,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開展新知學習、能力培養、思維發展、素養養成等教育教學活動為主。第二課堂彰顯個性,將學校一切可利用的資源轉化為新的教育教學陣地,如校史館、榮譽陳列室、操場、教室、校園綠化種植區、食堂等,整個校園都是學生接受道德教育、科學與技術教育、勞動教育、體育活動、社團活動的實踐課堂。第三課堂注重整合,徹底打破了四面圍墻圍成的天井學校的局面,打開了學校的大門,將學校教育延伸到了社會,將教學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與社會生活相結合。“三個課堂”相輔相成,互為支撐,相互融合,共同服務于黨的教育方針,共同承載 “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
二、“三個課堂”是如何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的
第一,“三個課堂”是從教育教學場域的變革方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的。“三個課堂”將教學場域從教室擴展到了整個校園,從學校延伸到了整個社會,將教育教學活動從常規課堂搬到了田間地頭,搬到了工廠車間,搬到了部隊軍營,搬到了社區街道。例如,讓學生走進農業生產基地,在真實情境中了解翻耕、種植、扦插、嫁接、施肥打藥、收割、收獲等農業生產知識;走進工廠了解水的凈化、純凈水的生產加工過程,了解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紙是怎樣造出來的,汽車生產組裝流程是怎樣的等工業生產知識;走進兒童福利院、養老院、街道社區做志愿者,為孤寡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與幫助等。
第二,“三個課堂”是從教育教學內容的變革方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的。“三個課堂”將課本上的知識、課堂里的討論、多媒體中的影像融入到真實的、活潑的、生動的校園生活中,回歸到真實的工農業生產過程中,蘊含到科學知識、技術知識和部隊軍營的軍事軍紀教育中。“三個課堂”有效破解了“紙上得來終覺淺”的困境,在學校種植園、農村地頭、工廠車間里,學生學習了胚胎胚芽、光合作用、拔節孕穗、農田化肥、土壤環境、煉鋼煉鐵、造紙印刷等知識,實現了包羅萬象的自然、人文、社會知識等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間的一次次飛躍、一次次豐富和一次次升華。學生在實踐中對“櫻桃好吃樹難栽”“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有了深刻的感悟,這對培養學生尊重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有很大的幫助。
第三,“三個課堂”是從教學方式的變革方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的。“三個課堂”中學習的主體是學生,隨著教育教學活動場域的外延,第二、三課堂中教師的主導作用逐漸弱化。第一課堂中,學生是在教師的主導下學習的;第二課堂中,學生的認知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主要是同伴互助、行動體悟;第三課堂中,學生成為了主導者、設計者、參與者、合作者、實踐者,學生通過參觀、調查、研究、實踐等多種方式參與教學活動。“三個課堂”理念下,教師從主導者的角色,逐漸成為學生成長求知的引導者、指導者乃至同行者。學生由被動學習、接受學習逐漸轉變為學習的主體,他們可以在活動中學習,在參觀體驗中學習,在調查研究中學習,在研學實踐中學習。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主動學習、積極參與、知行合一的感悟實踐中,逐漸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三個課堂”如何落地實施
第一,全社會要認真學習領會黨的教育方針。各級黨政機關、學校、社會各界應嚴格執行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印發的《關于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通知》精神。各級黨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擔負宣傳貫徹落實的主體責任,根據各自不同特點豐富監測評價手段,加大督促指導力度,確保黨的教育方針和黨的教育決策部署不折不扣得到貫徹落實。同時,陜西省各級黨政機關、學校、全社會都要認真學習“三個課堂”理論,領會核心要義,為實施“三個課堂”夯實基礎。
第二,各級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做好“三個課堂”的推動工作,落實人才培養的督導評估工作。各級黨委要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高度認識“三個課堂”的政治意義,切實負起領導責任。各級政府部門要充分行動起來,各部門協調一致,補齊短板,齊抓共管,形成強有力的保障機制。全社會應廣泛參與“三個課堂”的實施,社會組織、企業、家庭都要積極為學生提供開放的課堂空間和全方位的學習場域。最終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全社會廣泛參與的格局。
第三,學校是教育的主陣地,必須擔負起落實“三個課堂”的主體責任。學校應高質量上好第一課堂,積極開展課堂創新,做到開齊開足開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落實落細、應教盡教、教會教好,要充分調動全體教職員工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集思廣益,利用校內各種資源組織開展好第二課堂。同時,學校應積極對接全社會,協調調動整合各類資源,為學生創造豐富多元的第三課堂,做到學以致用、學用結合。
第四,各級各類社會組織、企業、農村和家庭應主動融入“三個課堂”。社會組織要依法依規參與第二課堂,與學校共同提升第二課堂的質量,各單位要為學生創造更加開放的第三課堂。第三課堂可以是學生日常或寒暑假及節假日的研學實踐、體育競賽、軍事教育活動,博物館、科技館、美術館等參觀活動,圖書館、音樂廳的學習熏陶活動,志愿者服務社區實踐活動,也可以是到農業種植基地、工廠及手工制作坊的參觀實踐,還可以是形式多樣的社會調查。
第五,各級各類教科研機構要大力宣傳、積極推進、共同參與“三個課堂”的建設。教科研人員要經常性進入一線學校,深入課堂問診把脈,了解“三個課堂”實施中的一些好的作法,總結成功經驗,大力宣傳推廣。還要深入學校調研“三個課堂”推動實施中遇到的困難問題,將其作為教研內容和教研方向,帶領學校圍繞“三個課堂”共同開展課題研究,尋找化解困難、破解瓶頸問題的高質量育人之策,為全社會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共同高質量實施“三個課堂”發揮教科研支撐和助力續航作用。
“三個課堂”的課內與課外互補、校內與校外互補、線上與線下互補、所教與所學互補、理論與實踐互補、學校及家庭與社會教育互補、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與培養熱愛勞動人民情感互補,這樣的課堂是“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課堂,更是相輔相成、互為支撐、相互融合、共同服務于黨的教育方針、共同承載“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課堂。
作者單位 陜西省蓮湖教師進修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