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的時代價值、現實困境與路徑研究
作者:王 康
發布時間:2022-03-15 16:16:3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人民群眾對高品質美好生活的迫切需求,是新時代構建高質量高職教育體系的內在追求。然而,高職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存在傳統觀念桎梏、政策制度保障不力、辦學模式滯后、校企融合不實等現實困境,工匠精神培育效果差。培育工匠精神需要政府牽頭、學校發力、企業擔當,形成合力,共同培育高職學生的工匠精神。
[關鍵詞]高職院校 工匠精神 困境 路徑
引 言
隨著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加快現代產業體系、經濟體系優化升級,建設質量強國、制造強國,需要大批各行各業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作為發展的有力支撐。高職院校是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的主陣地, 能使學生獲得系統專業的理論知識和實操技能, 形成良好的職業素養。工匠精神適應新時代的需要,成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精神價值引領,為人才培養注入了新的血液,有力提升了人才培養的質量、實效性和針對性,將工匠精神融入到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之中,是新時代賦予的重要使命。
培育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時代價值
1.培育工匠精神是經濟轉型升級的價值引領
(1)培育工匠精神是由“制造大國”向“智造強國”價值轉型的必然選擇。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制造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中國制造”總量占世界第一,高鐵、掃碼支付、共享單車、網購“新四大發明”走出了國門,享譽世界,然而總體上來看,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不強,難以占領市場,其原因在于經濟發展過程中偏重于速度、數量的發展,經營方式粗,追求“短頻快”的經濟效益,產品總體科技含量偏低、質量不高、特色不明顯,這也就成了中國制造的“短板”,成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遏制我國發展“卡脖子”的地方,這勢必要求我們轉變發展理念,樹立新時代高品質制造的價值導向。企業傳承和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將“敬業、精益、專注、執著、創新”融入企業管理、生產、服務全過程,擯棄浮躁,靜心專注產品質量、科技含量的提升,不斷增強企業創新能力,視工匠精神為經營理念、價值追求、職業信仰,這將為企業轉型升級提供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強大精神價值引領。
(2)培育工匠精神是信息化、智能化時代對職業素養更高要求的必然訴求。在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時代,生產方式、技能工崗位發生了巨大變化,無人生產的智能化車間如“星星之火”逐漸蔓延,“機器換人”,替代了人工操作。為此,有學者就提出“生產工人僅是生產流程的看管者、操作者,不需要高技能,工匠精神自然被弱化”,而真實的情況并非如此,在這種高度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制造車間進行作業的管理人員,需要更多知識與技能的儲備,懂原理,能進行精準機器操控,會排除故障,能應急突發情況,符合互聯網思維、腦體結合、人機融合的實戰技能要求,更需要嚴謹、專注、精細、追求卓越的職業素養,因而信息化、智能化時代更加需要“工匠精神”助力工匠職業素養的提升,造就一批德技兼備的新時代“產業工匠”。
(3)工匠精神是新時代賦予全體從業者的職業信仰。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內涵外延賦予了新時代的特征,不僅指工匠獨有的一種職業精神,而且涵蓋了各產業、國家行政及事業單位、科研機構等全體勞動者,是全社會人員職業素養、職業精神的集中體現。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一偉大事業,需要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共同努力奮斗,立足各自崗位,愛崗敬業、執著進取、追求完美、不斷創新,將工匠精神融入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建設實踐中去,引領從業者的精神價值追求,彰顯工匠精神的時代魅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賦予社會全體從業者的職業信仰和精神力量。
2.培育工匠精神是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的必備品質
(1)工匠精神是高職院校內涵式發展的精神基石。近年來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給予了多方面的政策支持,但總體來說,職業教育的發展相對滯后,職業院校培養的畢業生專業技能水平參差不齊、職業素養不足、就業難度大等一系列問題,不能滿足我國經濟結構、制造業升級轉型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需要,勢必要求高職院校走內涵式發展辦學之路。在內涵式發展過程中,高職院校需要彰顯出高職類型的教育特色,需要工匠精神的引領,為內涵式發展提供持續的價值導向動力,這是因為工匠精神所倡導的“敬業、精益、專注、執著、創新”與高職院校的內涵式發展目標、努力方向高度一致,都致力于培養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德技兼備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2)工匠精神引領高職大學生成長成才。高職學生群體有著自身的特殊性,更需要工匠精神引領助力成長。高職學生相對本科院校學生而言,文化課基礎薄弱、綜合素質偏低、自信心不足、職業理想淡薄、執著吃苦精神不夠、自我管控能力弱,且功利性較強,享受思想較重,面對高職學生這一實際學情,應以大力弘揚工匠精神為抓手,一方面指導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明確職業奮斗目標,培養學生執著認真、專注嚴謹的學習態度,練就過硬的專業技能,以技能立業;另一方面,引導他們樹立淡泊名利、愛崗敬業、能吃苦、樂于奉獻、勇于創新的職業品質,以德立身,把工匠精神自覺融入學生專業技能的成長之中,筑牢高職學生成長成才的精神之基。
培育工匠精神的現實困境
1.傳統觀念桎梏了人們的價值觀、職業觀,工匠精神培育的社會認同弱化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學而優則仕”的傳統思想一直影響著人們價值觀、求學觀、擇業觀的判斷選擇。從“范進中舉喜極而瘋”的科舉制度到今天公務員和事業編制崗位報考的火爆,人們崇尚在“官府”做事、吃“公家飯”,“有地位有面子”,且職業穩定,這種傳統思想已經根深蒂固地融入了人們的血液之中。而在現實認知中,“工匠”被單純理解為“手藝人”、生產一線工人,從事著重復性的工作,比較單調、辛苦,被分層為體力勞動者,社會地位低,在認知上被邊緣化。這種認知觀念外化在人們的行為上,一是家長“不惜一切代價”提升孩子的學習成績,考“211”、“985”等重點大學,至少也要考上普通本科院校,而上高職院校實屬學生、家長“不情愿”的選擇;二是職業選擇上首先是考公務員、事業編制或國企,進一般企業是“不得已”的選擇。傳統觀念對“工匠”的片面認知與現實功利性價值選擇的交融,弱化了人們對工匠精神培育的社會認同。
2.政策及制度保障長期缺位,工匠精神培育保障不力
工匠精神要成為人們的職業信仰、價值追求,還需要國家從政策、制度層面給予支持保障,工匠精神才會有厚植的土壤,有前行的動力源泉。
在現實中,人們把目光更多地聚焦在“短頻快”的經濟效益上,工匠精神培育偏重于精神榮譽上的激勵、輿論的宣傳,倡導奉獻,鼓勵工匠鉆研練就本領,參加技能大賽為單位贏得榮譽。但國家層面的相應政策制度滯后,甚至缺位。盡管目前出臺了部分政策制度,卻未成體系,相互之間存在“斷裂地帶”,且內容空泛,操作性不強,加之地方、企業配套具體制度未及時跟上,政策制度難以落地生根,導致工匠的社會地位、經濟待遇、社會保障、職業成長通道等關乎其切身利益的民生問題難以得到保障,致使工匠無法安心專注在技術本領的鉆研上,制約了工匠精神的深入傳承和弘揚。
3.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滯后,束縛了工匠精神的培育
當前高職教育培養還沒有徹底擺脫普通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束縛,甚至部分地市由原來多所中專學校合并組建的高職院校還沒有擺脫中專的辦學模式,職業類型教育特色不明顯,課程設置還處于“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老三段”模式,在學校學兩年或兩年半的理論知識學習,一年或半年時間到企業實踐學習,遠遠低于“職業院校實踐性教學課時原則上占總課時一半以上”的要求,理論知識的學習主要是通過教師的課堂傳授來完成,這種理論知識與操作分離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毫無貼近實際的操作情景體驗。這種滯后于新時代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會導致工匠精神的培育在教學環節中出現斷檔,進而束縛了工匠精神的培育。
4.校企合作目標偏離了初衷,工匠精神培育傳承實效打折扣
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校企站在各自利益的立場上各取所需,分離式合作。學校還停留在“為解決學生實習”問題的層面上,把企業僅作為實踐教學環節的教學基地,主要是完成學生實踐教學課時任務,并沒有足夠重視學生德技素質提升的實際效果;部分企業更多地考慮自身經濟效益,把實習學生當成廉價勞動力來使用,降低企業運行成本,不會考慮一對一的學徒制實踐實習模式。“校企融合、工學結合”本是學生“敬業、精益、專注、執著、創新”工匠精神核心內容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優秀載體,卻成了學校僅僅完成實踐教學、企業使用“廉價勞動力”的利益結合點。
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徑
1.政府主導:筑牢工匠精神培育的社會根基
(1)走出認知偏見,構建工匠精神的社會認同
一是走出對工匠認知的偏見。在一些人眼里,“工匠”就是“手藝工人”“產業工人”,工作程序重復單一,技術含量不高,被列為“體力勞動者”的范疇,這種認知是膚淺、片面的。恰恰相反,在新時代的今天,“工匠”是匠心、匠術、匠德融為一體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二是充分認識工匠精神對從業者的現實價值。工匠精神傳承了傳統工匠的職業精神品質,同時又融入了新時代的職業素養元素,不僅是制造工人應具備的精神,更是全社會勞動者應具備的精神。三是營造工匠精神培育的社會氛圍。政府積極倡導企業結構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技能創新等新發展理念,重塑從業人員對工匠精神的認識和理解,通過各種傳播媒介、職業技能大賽、創新實踐活動、最美工匠評選等形式,營造工匠精神培育的濃厚氛圍。
(2)構建人才制度體系及激勵機制,筑牢工匠精神培育的社會保障基石
一是要積極改革人才評價制度。目前,在人才評價機制上對高職院校的學生而言存在明顯不公。普通高等院校畢業的學生就業渠道多元,就業機會多,而高職學生因學校、學歷、專業等限制,只能進企業或自主創業,失去了參加公務員、事業編制招錄考試的資格,這種唯學歷、名校的人才評價機制,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培育。因而需要進一步改革人才評價機制,打破唯學歷、唯名校的人才評價機制,為職業院校畢業生提供公平競爭的就業機會。二是在校企合作上給予政策支持。政府應出臺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相關政策,明確企業在參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中的責、權、利。例如,對參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企業給予減稅或免稅、財政補貼等政策優惠,給予企業參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實施、課程設置等教學環節的權利,促使企業由“配角”變“主角”、由“被動”變“主動”,成為工匠精神培育的主體。三是打通工匠人生事業的發展通道。改革工匠的職稱晉升制度,暢通工匠技能崗位與管理崗位、專業技術崗位序列的橫向融通晉升通道,使工匠在各自崗位都能看到發展的希望,才能專心投入技能研磨和工匠精神的傳承。
2.學校發力:發揮好工匠精神培育的主體作用
(1)建設特色校園文化,構建弘揚工匠精神文化的主陣地
一是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有機融合。高職院校適當將企業優秀文化引入校園,融入校園文化活動載體之中,打造崇尚愛崗敬業、認真嚴謹、追求卓越的高職特色校園文化,與企業教育形成合力。如利用學校微信公眾號、校園網站、櫥窗、黑板報、班級文化墻宣傳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關于“工匠精神”、“勞模精神”的重要講話語錄,宣傳“工匠大師”事跡,邀請“能工巧匠”與學生面對面交流對話,讓學生深刻認知企業文化、社會責任,明確職業價值追求。二是充分挖掘校本資源。在師生中樹立工匠精神典型,制作宣傳片,利用身邊的優秀人物和先進事跡來教育和感染學生,讓學生在榜樣事跡中感悟、傳承、培育工匠精神,將工匠精神內化為學生的精神品質和做人、做事的態度。三是在學校團委、教學、學生工作等部門積極指導下,開展工匠精神典型人物事跡講座、演講比賽、征文活動、主題班會、技能大賽等主題活動,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參加到工匠精神的校園活動中來,感受工匠精神的魅力,領悟工匠精神的時代價值。
(2)與課程教學同向同行,形成培育工匠精神的協同效應
一是融入思政課教學之中。思想政治課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培育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塑造學生精神品質、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培育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擔負著“鑄魂育人”的任務和使命,與“敬業、精益、專注、執著、創新”的工匠精神品質相同,因此在思政課教學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學習,讓學生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時代價值、個人成長意義,是思政課應有之意。二是融入專業課教學之中。高職院校各類專業課程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專業知識和實操技能,同時要充分挖掘、提煉專業課程中蘊含的工匠精神資源,找準切入點,在專業課堂教學過程滲透“敬業、精益、專注、執著、創新”的工匠精神內核,如給鉗工專業學生教學專業課程時,介紹修建港珠澳大橋的普通鉗工“管延安工匠事跡”,管延安焊接海底隧道接縫處間隙時,能做到“零誤差標準”,被譽為“中國深海鉗工第一人”,成就他的就是“技藝精湛”“追求極致”的職業素養,使學生從當代工匠個人先進事跡中得到深刻的職業感悟和理性思考,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工匠精神在個人職業生涯、專業成長中的重要性。
3.企業擔當:產教融合,打造工匠精神培育新平臺
(1)構建校企命運共同體,筑牢工匠精神培育的基石
一是要多方位調動企業產教融合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政府積極做好宏觀政策的引導,用制度明確校企雙方的責任、義務、權利,對參與校企融合的企業給予減免稅收、財政補貼等成本補償政策,將職業院校畢業生參加企業“新型學徒制”的培養方式納入財政補貼范圍,發揮好校企融合政府“牽線”的引導作用。二是職業院校積極服務于企業。學校充分發揮專業技術、師資、設備等資源優勢,為企業研發產品、技術改進、項目實施、課題研究等方面提供人力支持和技術服務,及時將專業技能、科研成果轉化為經濟效益,助力企業轉型升級。三是企業積極擔負起培養技能人才的社會責任。企業積極將企業人才評價機制融入學校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教學實施環節之中,為專業課教師提供企業實踐平臺,提高教師的專業操作能力,同時選派企業技術骨干到職業院校擔任專業教學任務,組建專兼結構的“雙師型”優秀教學團隊,積極為學生提供實習平臺和就業機會,助力職業院校學生職業技能、職業素養的提升。
(2)建立現代學徒制育人模式,踐行工匠精神
現代學徒制是將傳統“師傅帶徒弟”的培訓模式與職業院校教育相結合的一種校企協同育人的職業教育制度,是產教融合的重要內容,是學生專業技術操作能力提升、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途徑,是德技協同融合發展的理想載體,是高職院校新興的人才培養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學生身份轉化為徒弟,在真實的工作場景中獲得師傅技術技能操作的指導,學會靈活解決操作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加深了對專業技能理論知識的理解,從而完成了由理論知識向實際運用能力的轉化。同時,學生觀察到師傅在操作過程中“無法言語”的規范、細致的操作行為,對工作敬業、嚴謹的責任心,對產品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質,不斷改進技術、執著鉆研的創新精神,都會潛移默化地塑造著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現代學徒制用現身說法培育、傳承工匠精神,讓學生在工作環境中踐行工匠精神,將工匠精神內化為學生的職業信仰、精神品質,外化為職業行為,切實增強了工匠精神培育的實際效果。
參考文獻:
[1]王蒼林.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養路徑思考[J].價值工程,2018,37(4): 254-255.
[2]尹秋花.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現實困境與實踐路徑[J].教育與職業,2019(6):38-41.
[3]莊西真.多維視角下的工匠精神:內涵剖析與解讀[J].中國高教研究,2017(5):92-97.
[4]徐春輝.德國“工匠精神”的發展進程、基本特征與原因追溯[J].職業技術教育,2017,38(7):74-79.
(王康:安康職業技術學院思政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