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院校是建設工程后備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是提升我國建筑工程行業整體發展水平的重要路徑。新時代背景下,人才培養體系更加復雜,對人才的綜合素養要求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在簡要闡述高職院校建設法規類課程開設特征及意義的基礎上,明確人才培養定位,分析課程創新改革面臨的實際問題,結合實際提出課程創新改革的基本路徑,以期為深化教學改革奠定基礎。

[關鍵詞]建設法規類課程 高職教育 人才培養 課程創新


建設法規類課程是土木工程、工程造價等專業教學體系的核心課程,也是土建類執業資格考試的必考范圍,在學生專業技能培訓中占據重要地位。在傳統人才培養體系中,對人才定位存在一定偏差,教學內容明顯交叉,教學方法改革深化不足,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不足。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影響教學活動的開展效率,還對學生就職就業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產生了負面影響,因此,強化課程創新改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高職院校建設法規類課程的開設特征

1.建設法規類課程基本信息

建設法規本身屬于法律體系的基本組成部分,這方面的課程學習是土木工程相關專業人才應當掌握的基本內容。通過這方面的學習,能夠較好地培養學生組織、管理和協調城市建設、工程建設及相關建筑業活動的能力,可提高學生對有關法律法規的認識和應用。在目前的高職院校專業教學活動中,建設法規類課程主要涵蓋施工許可法律制度、合同制度、招投標法律、生產安全管理、工程質量管理等方面,同時,還包括與施工環境保護、節約能源及文化保護、勞動合同法、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及調查處理、價格法等不同執行方面所需要掌握的相關法律。

2.建設法規類課程基本特征

作為復合型工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的基本組成部分,建設法規類課程覆蓋范圍較廣,具有多元化特征。第一,具有明顯的跨學科特征。雖然該類課程的基本內容源自于土木工程和法學兩個學科,但又涉及經濟學、管理學及社會學等方面,是由多學科相互交叉形成的綜合性學科。第二,具有理論與實踐深入結合的特征。理論知識學習必須與工程建設的不同環節相互對應,為具體實踐工作提供參考。第三,具有復合型特征。學生在工程建設各個崗位學習、實踐時,都需要在相應的法律法規體系下進行,堅持以法律法規為準則,這是提升崗位技能水平的基本前提,是培養具有創新實踐能力人才的基本支撐。

高職院校建設法規類課程人才培養定位

1.理論與實踐兼具型人才

理論與實踐同步培養,是高職院校建設法規類課程人才培養的基本定位,是建筑行業實施精細化管理的基本要求,通過相關知識的教授,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學習更好地應用于工程實踐的各個環節。但是,在高職院校目前的教學活動中,依然注重理論教學,以學生對基本概念的掌握為主,在實踐能力培養方面有所欠缺,導致人才培養定位出現偏差。對此,高職院校應正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結合實際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進行調整。

2.工程建設創新型人才

新時代發展背景下,高職人才培養對學生的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在我國工程建設相關行業發展中,要求進一步加強創新型人才培養。經過數十年發展,我國建筑行業整體上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化管理方向發展,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工程建設的實際需求。創新型人才在掌握新型工程建設技能的基礎上,嚴格依照法律法規要求開展工作,能夠有效避免工程建設中出現的違法違規行為,更好地規避了安全事故的發生,促使工程建設質量水平不斷提升,從而也提升了工程建設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1+X”綜合型人才

“1+X”是我國職業教育體系中“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簡稱,也是推動“一專多能”高職人才培養的基本路徑。學生在高職院校建設工程的相關學習過程中,需要面臨建造師、監理工程師、造價工程師、咨詢工程師、房地產估價師等多種類型的執業資格考試,部分具有學習余力的學生還會考取其他證書,以有效提升自身就職競爭力。因此,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體系中應當適應職業教育改革的現實要求,在做好學生學歷教育的基礎上,盡量提升學生對建設法規類專業知識的掌握和應用水平,為學生通過執業資格考試和實踐能力提升奠定堅實基礎。

建設法規類課程創新改革面臨的問題

1.教學觀念滯后

目前,高職院校建設法規類課程人才培養體系存在較為明顯的問題是教師教學理念滯后,部分教師認為開展教學活動就是為了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對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提升重視度不足。在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學內容的組織依然是以課本要求為主,未能與時俱進,與當前的工程建設法規體系要求相結合。在學生出現學習和實踐方面的問題時,教師的講解不夠深入,甚至與實踐活動之間出現偏差,由此導致學生學習思維較為固化,僅能掌握基礎性、概念性的知識,但實際應用能力嚴重不足。

2.學生的主體性發揮不足

在“百萬擴招”的背景下,高職院校的生源更加多樣化,學生結構更加復雜,致使學生學習活動的具體實施效果和學習狀態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這種情形也給教師的教學組織帶來在較大困難,尤其是對于部分自制力較差、課程參與積極性不足的學生,若對其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就難以實現開展教學活動的目標。部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仍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教學方法和教學設計方面投入的精力較為有限,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致使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較差。在教學活動不斷推進的過程中,有時還因為教師的組織能力不足,導致學生對教師的教學能力產生質疑,甚至對學習出現了排斥心理。

3.教學方法革新不足

目前,多數高職院校的建設法規類課程教學活動仍以知識灌輸型教學模式為主。由于學生在基礎知識和學習能力方面存在較大差異,為了照顧部分基礎薄弱的學生,教師不得不從基礎層面著手組織教學內容,使得教學成效難以提升。雖然部分教師在教學組織過程中也采用了多媒體教學、翻轉式課堂、小組討論等新型教學方法,但實際應用成效較差,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最終又回歸到課堂上,教師依然需要做基礎知識方面的講解,這也阻礙了建設法規類課程教學改革的步伐。

4.教學評價體系滯后

在新型人才培養定位指引下,要做好教學活動組織工作,真正提升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就必須以更加優化的教學評價體系為指引。但是由于多數建設法規類課程教學本身具有跨學科、實踐性強、復合型強等方面的特征,學生參與校企合作實踐的程度和水平又有明顯差異,使得教學評價體系改革較為滯后,無法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其實踐能力進行準確評價。這樣的教學活動既無法有效落實新型人才培養定位,又容易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產生錯誤引導。

建設法規類課程創新改革基本路徑

1.革新教學理念

要確保高職院校建設法規類課程創新改革能夠深度落實,真正在人才培養中起到促進作用,就必須從教師自身教學理念更新入手,構建新型教學體系,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首先要與相關企業深入溝通,了解行業發展趨勢及要求,明確目前教學活動開展中的不足,以及學生在法律法規應用方面存在的欠缺,以新型人才培養定位為基本指導,堅持以新型目標體系為指引科學規劃教學組織。其次,教師要通過自主學習、深化交流等形式,全面提升自身專業素質,結合不同的教學方法合理設計各個教學活動環節,堅持將學生能力提升放在教學活動的首要位置,以確保教學成效落實到位。最后,教師應當結合校企合作及相關課題建設,搭建可促進理論教學與實踐活動共同提升的教學平臺,通過自身實踐能力的提升,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不同形式的實踐活動,全面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2.提升學生的主體作用

新時代背景下,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要在教學活動中將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體現出來。這不僅要求教師能夠從理念層面進行更新,將自身作用從教學活動開展的主體轉變為主導,更要通過課堂思政建設和新型教學模式構建,全面提升學生對學習活動的認識。建設法規類課程所教授的內容不僅是學生未來從事建筑行業相關職業時應當堅守的底線,更是提升建筑行業精細化管理的重要途徑,是促進我國建筑行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教師應當堅持將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思政教育充分融合為一體,使學生在提升理論知識水平的基礎上主動實踐,不斷提高實踐能力,同時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為自身健康成長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3.創新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改革是優化人才培養的基本途徑,更是課程改革的關鍵環節,針對目前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建設法規類課程的革新需要做好以下幾點:一是要將各種教學方法深度融于教學中,尤其是線上線下教學模式的深度融合,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二是教學改革要以學生的主體性提升為基本出發點,教學改革過程需要根據學生具體的學習情況進行同步調整,避免出現教學方法改革固化的現象。三是要保障教學改革在硬件上的配套,同時要重視課程思政建設,使專業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將知識教育與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同步銜接,以確保教學改革成效能夠真正體現出來。四是教學改革要堅持以學生實踐能力提升為最終落腳點,靈活組織教學方法,積極用各種新型教學方法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4.革新教學評價體系

針對新型人才培養定位,在建設法規類課程創新改革中,高職院校應從如下方面著手,構建新型教學評價體系:一是要將實踐評價納入綜合評價體系中,利用校企合作平臺、項目實踐等多種形式,對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全方位評價,全面優化評價指標,以凸顯評價活動的指導作用。二是對評價方式進行改革,將單一的理論考試評價轉變為由教師、學生、實習單位共同參與的綜合性評價,使學生能夠對學習活動產生正確認知,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三是要能夠依托信息化平臺構建過程性評價體系,將學生日常出勤、小組討論、課后作業等,都依照對應的指標體系納入評價體系中,使學生能夠明確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加以改進。

結 語

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模式進入新變革的時代背景下,高職教育在高等人才培養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對課程的創新改革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建設法規類課程教學組織過程中,必須要全面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從教師教學理念更新入手,全面提升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通過創新教學方法、革新教學評價體系等方式,為國家培養高水平的工程建設人。

參考文獻:

[1]王洪健,李宏,刁文濤.高職建筑施工類課程創新能力培養分析[J].住宅與房地產,2020(36):243-244.

[2]魯旭榮,汪玉容,舒敏潔,汪洋.建設法規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初探[J].安徽建筑,2020,27(10):106-107.

[3]王巖,王娜,師燕君,姚菲,蔣建華.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專業建設法規類課程建設實踐與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20,29(1):60-67.

[4]孫會雨.建筑行業BIM人才職業技能培養模式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20.

[5]陳威威.面向建設類執業資格考試的建設法規課程教學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5):75-78.

(張佳:陜西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