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環遞進策略:領域教學知識視角下幼兒園生成課程的建構
作者:朱樂芝
發布時間:2022-03-14 10:27:5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領域教學知識這一概念是由美國學者舒爾曼于1986年提出的,它包括教學內容知識、教育對象知識和教學方法知識三個方面。在學前教育階段,教學內容知識是指教師對教育內容的了解和把握程度;教育對象知識是指教師對兒童年齡特點和學習方式的把握;教學方法知識是指教師對教學環節、教學策略、教學組織形式的把握。而生成課程是在師生互動過程中,教師對幼兒的興趣和需要進行價值判斷,不斷調適以促進幼兒更加有效學習的課程發展過程,它是一個動態的師幼共同學習、共同建構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將領域教學知識運用于生成課程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并探索出了五環遞進策略。
一、五環遞進策略的設計
五環遞進策略是以領域教學知識框架為維度,以幼兒的興趣和需求為出發點,以培育幼兒核心能力為落腳點,以判斷主題價值為先決條件而建構的幼兒園生成課程體系。其包括五個環節(如圖1所示)。
(一)聚焦核心價值
聚焦核心價值是五環遞進策略的首要環節。教師應從領域教學知識的角度出發分析生成課程的主題,其中包括對幼兒核心素養發展有哪些促進作用,是否有利于教師整體把握生成課程的價值取向等。
(二)細化主題目標
細化主題目標是五環遞進策略的第二環節。教師需要綜合考慮生成課程的可能性,并對想要達成的主題目標進行細化,指引活動內容及活動的開展過程。
(三)生成主題網絡
生成主題網絡是五環遞進策略的第三環節。教師在確定主題目標的基礎上,可以與幼兒共同協商即將開展的主題活動,從而生成主題網絡。
(四)分析幼兒特點
分析幼兒特點是五環遞進策略的第四環節。幼兒是教學的主體,教師要認真分析本年齡段幼兒的學習方式與特點、幼兒核心素養發展的特點,以及本班幼兒的特殊性,為課程的實施奠定基礎。
(五)設計教學策略
設計教學策略是五環遞進策略的最后一個環節。教師在這個環節要將靜態的課程方案轉化為動態的實踐教學,還要結合上一環節對幼兒特點的分析設計教學策略。
二、五環遞進策略的應用
五環遞進策略是構建生成課程的重要方式,具有一定的操作性。下面,筆者以“創造美好生活”這一主題活動為例對其進行說明。
(一)核心價值:科技與人文
1.多維價值分析
在“創造美好生活”這一主題活動中,筆者從兩個方面進行了分析。第一,從進化的角度思考創新、創造在人類發展過程中發揮著何種作用。第二,從人與自然的角度關注創新、創造在平衡人類與大自然的關系中扮演何種角色。這一主題活動的側重點是人在創新、創造過程中的態度和人文情感。
2.價值取向選擇
筆者以培養幼兒的科學情感和態度(主要包括發展幼兒的好奇心、興趣、求知欲和培養幼兒愛護環境的積極情感與態度兩個方面)為取向,將“創造美好生活”的核心價值定位為“培養幼兒尊崇自然、向往科技的態度和價值觀”,將核心經驗定位為“科學思考和表達交流”,以期在幼兒心中埋下利用科技創新生活、保護自然的種子。
(二)主題目標:三層級定位
在分析核心價值和價值取向后,筆者綜合考慮了幼兒園的實際情況,與幼兒共同協商確定了“創造美好生活”的主題目標,并將其由概括到具體地分為主題總目標、子主題目標和單個教學活動目標三個層次。
1.主題總目標
筆者根據主題目標將科學領域知識分為科學情感和態度(好奇心、興趣、求知欲、愛護環境的積極情感與態度)、科學方法和過程(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表達)、科學認知(科學經驗、科學概念)三個方面(如圖2所示)。
2.子主題目標
按照“創造美好生活”主題框架,筆者將其分為3個子主題,分別為《創造之趣》《創造之樂》《創造之美》,并在總目標的基礎上確定了子主題的教學目標。
3.單個教學活動目標
在“創造美好生活”這一主題活動中,筆者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確定了更為具體的單個教學活動目標。
(三)主題網絡:多維度呈現
目前,幼兒已經掌握的科學知識分為兩類:一是他們在生活中接觸和了解的科學技術及應用;二是他們掌握的一些科學操作技巧。還是以“創造美好生活”為例,“創造美好生活”這一主題活動的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認識靜態的科技產品,如各種發明創造等;二是體驗動態的科技活動,如使用工具的技巧、科技小制作等。因為要考慮各子主題的目標需求,筆者在參考幼兒意見和當前課程資源的基礎上,從集體活動、區域活動兩個維度設計了主題內容,形成主題網絡(如圖3所示)。
從圖3我們可以看出,“創造美好生活”在保障幼兒均衡發展的同時,較為注重向科學領域傾斜,將“科技與人文”緊密地結合在了一起。
(四)幼兒特點:個性化分析
筆者主要從幼兒的整體特點、相應的發展特點等方面進行分析,力求使大家對幼兒的具體情況有較為全面的了解。
1.幼兒學習特點
在教學活動中,筆者發現雖然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是幼兒主要的學習方式,但經過兩年的集體生活,大班幼兒的學習方式具有如下特點:一是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二是合作意識增強了,三是表現、表達能力得到了發展。
2.幼兒經驗特點
(1)科學思維
科學思維是指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認識行為、認知方式和認知品質的反映。在科學學習中,幼兒不僅要動手操作,還要動腦思考。
(2)表達交流
表達交流是幼兒通過多種方式將自己的想法和探究的結果進行表述、論述、總結、傳達和分享的過程。
3.幼兒的特殊性
筆者所帶班級的幼兒家長素質普遍較高,家庭教育氛圍較好,大部分家長經常會帶領幼兒去科技館,使得幼兒積累了相當多的科學經驗。加之筆者對科學活動也很感興趣,所以經常會組織一些科學活動,使得幼兒具備了較好的科學素養。
(五)教學策略:多形式探索
經過以上環節的實施,“創造美好生活”主題活動的基本框架已基本形成,筆者對上述內容進行了整合。
1.自主探究,在嘗試中學習
嘗試是幼兒重要的學習方式之一。筆者在主題活動中讓幼兒以原有經驗為基礎,通過自主探究、擺弄材料、與同伴互動等方式構建了新的知識體系。
2.合作探究,在交流中學習
同伴互動也是幼兒重要的學習方式之一。幼兒在與同伴互動、交流的過程中,不斷回顧、反思、靈活應用自身經驗的同時,也能更好地發展自己的批判思維能力。
三、五環遞進策略的反思
教育是在不斷實踐、反思的過程中得到發展的,五環遞進策略也是如此。筆者借助“創造美好生活”主題活動,對五環遞進策略進行了如下反思。
(一)聚焦核心價值重在合理性
在“創造美好生活”主題活動中,筆者進行了如下推理:一是從進化的角度關注創新、創造在人類發展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側重點放在創新、創造的方法、技能和能力方面。二是從人與自然的角度關注創新、創造在均衡人類與大自然關系中扮演著何種角色,側重點是人在創新、創造時所持的態度和情感。
(二)設計教學策略重在發展性
在“創造美好生活”主題活動中,創新與創造、科技與科學是經?;煊玫膸讉€詞匯。創新是以新思維、新發明和新描述為特征的一種過程,有更新、改變的意思,是從有到有的過程,而創造是從無到有的過程。創新的臨界就是創造??茖W是具有普適性的、系統化的知識,而科技是科學的實際運用。
綜上所述,領域教學知識關注的是幼兒核心素養的發展,生成課程關注的是教師根據幼兒的興趣和需求進行課程開發、建設與實施。而五環遞進策略則將領域教學知識和生成課程進行了有機結合,為教師設計生成課程、開展生成活動提供了重要依據,但這一策略還需教師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作者單位 浙江省杭州市濱江區長河幼兒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