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學科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必備的品格與關鍵能力。語文核心素養是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與建構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情境中表現出來的語言運用能力,其關注的是學生思維能力、語言能力、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的發展。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發展智力、培養能力、開發思維的重要途徑。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關鍵在于教師是否能夠正確而深入地進行文本教學解讀。有什么樣的文本教學解讀就有什么樣的課堂呈現,不同的課堂呈現教學效果大相徑庭。那么,怎樣組織有效的文本教學解讀呢?


一、著眼單元,明確編者意圖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使用至今,螺旋上升的能力訓練目標,雙線組元的體系結構,使得教學的抓手更加多樣?!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學中,教師只有深刻領會了編者的意圖,才能把握好單元教學的方向。

1.解讀單元篇章頁

基于教材編排體系的創新,在解讀教材時,教師要用好有效資源。例如,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以“祖國,我愛你。我愛你每一寸土地,我愛你壯美的山河?!边@樣的詩句引出本單元的人文主題——祖國山河。圍繞這一主題,編者選編了四類課文:有描寫山水美景的古詩《望天門山》《飲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有表現海疆風景優美、物產豐富的《富饒的西沙群島》,有描繪南國美麗風光的《海濱小城》,還有體現北國四季迷人景色的《美麗的小興安嶺》,這幾篇課文以具體形象的語言向學生展示了祖國山河的美好。我們結合本單元的人文主題可知編者的意圖在于讓學生通過學習豐富見聞,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壯麗,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引發學生強烈的愛國情感。而語文要素聚焦的是“借助關鍵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習作的時候,試著圍繞一個意思寫?!币粋€指向閱讀,一個指向表達,重點突出。

2.借助單元助學系統

課文中的泡泡提示、課后練習、語文園地中的“交流平臺”等板塊構成了統編版教材的單元助學系統,它是我們進行文本教學解讀的重要抓手。在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中,編者以泡泡語的形式,提示學生關鍵語句就是能夠集中體現段落意思的句子,引導學生關注段落中的關鍵語句。在《海濱小城》的課后題中,編者引導學生從段落中找出關鍵語句。在語文園地的“交流平臺”板塊中,編者通過四個小朋友之間的對話,對本單元兩個語文要素的關系進行了梳理。前三個小朋友從理解的角度梳理總結了關鍵語句的特點和如何使用,第四個小朋友則從表達的角度明確指出“我們習作的時候也可以學著這樣寫?!边@樣寫,是怎么寫呢?就是像前三個小朋友說的那樣:一段話圍繞著一個中心句進行表達。當然,這個中心句就是關鍵語句,可以在一段話的開頭,也可以在一段話的末尾或中間。

3.關注單元表達訓練

語文園地中的“詞句段運用”和單元習作雖然隸屬于單元表達訓練的范疇,卻與單元閱讀教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常常會給文本教學解讀帶來很多的啟示。例如,在三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的“詞句段運用”板塊中,編者安排了圍繞關鍵詞、圍繞中心句展開想象寫一段話的練習。而習作導語中明確提出:寫的時候,試著運用從課文中學到的方法,圍繞一個意思寫。

從整個單元來看,我們會發現三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的教學內容高度聚焦,形成了系列化、結構化的有機整體。從提出語文要素—落實語文要素—梳理總結—實踐運用,編者的意圖非常清晰,充分體現了由讀到寫、讀寫結合的編排原則。在人文主題的統領下,從讀寫結合的角度出發,我們要抓住語文要素,在教學中加強閱讀方法的遷移與運用,重視閱讀與表達的橫向聯系。

由此可見,著眼整個單元,明確編者意圖,是我們進行單篇文本教學解讀與實踐的基礎。

二、聚焦差異,落實語言實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教材中的每一篇文本的表達特點同中有異,不同的課文承擔著不同的任務。

下面,筆者根據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圍繞一個意思寫”這一訓練目標,將《富饒的西沙群島》《美麗的小興安嶺》這兩篇課文放在一起,比較它們的不同之處。

《富饒的西沙群島》這篇課文中典型的表達句式很多。例如,課文第四自然段以總分總的結構寫出了魚兒多和美的特點:“魚兒成群結隊地在珊瑚中穿來穿去,好看極了。有的全身布滿彩色的條紋;有的頭上長著一簇紅纓;有的周身像插著好些扇子,游動的時候飄飄搖搖;有的眼睛圓溜溜的,身上長滿了刺,鼓起氣來像皮球一樣圓?!薄坝械摹械摹币约啊坝械南瘛弊尡磉_變得更加清楚、生動。在教學中,筆者在學生讀正確、讀流利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發揮想象讀出感情。還為學生提供了很多魚兒的圖片,豐富了學生的感知,引導學生運用這樣的句式繼續寫下去。這樣的表達實踐方式不僅能夠讓學生對西沙群島的魚兒不但多而且美的特點有進一步的認識,還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此外,筆者以課后練習中的圖片為素材,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圍繞一個意思運用從第四段學到的寫作方法進行練習。

筆者還讓學生根據自己感興趣的部分,以中心句為統領,以特別的句式為依托,用自己的語言介紹西沙群島,以此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與《富饒的西沙群島》不同,其最大的表達特點是抓住了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展開描寫。細讀文本,我們不難發現,樹是小興安嶺最具代表性的植物,一年四季的美景中皆有樹;再讀文本,我們還會發現,除了寫樹,作者在每個季節里還抓住其他極具特點的事物進行描寫。例如,春天的溪水與小鹿,夏天的濃霧與野花,秋天的藥材與果實,冬天的積雪與動物。筆者在教學中讓學生根據這一重要寫法,嘗試模仿表達,還讓學生結合自己家鄉四季的景色,說一說最美的是哪個季節,并要求學生說出這個季節最具代表性的事物及它的特點。

綜上所述,同樣是圍繞一個意思寫,《富饒的西沙群島》是讓學生學習用特殊的句式和修辭手法進行表達,而《美麗的小興安嶺》是讓學生抓住典型事物來寫,并要寫出它的特點。由此可見,相同的語文要素在每一篇課文中的側重點是不同的。

通過學習閱讀方法為單元習作進行鋪墊,再進行單元習作時,學生就會對本單元的習作充滿信心,這種訓練方式既能減輕學生的習作壓力,又能使讀與寫有機結合。在進行單元習作“這兒真美”時,筆者讓學生觀察自己熟悉的景物,通過合理想象,把自己的所觀、所感用恰當的句式寫下來,充分地體現了單元中的學以致用。

三、解讀文本,關注多元價值

語文要素是我們進行文本解讀、教學設計、教學評價的重要抓手,能夠使我們的教學目標更加清晰。然而,語文要素的落實并不是單元教學的全部內容。

古詩不同于普通的文本,它有著獨特的表現形式和文化內涵?;诠旁娢谋咎匦?,在進行教學時,教師一定要落實讀的目標。例如,三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的古詩三首,教師一定要落實每一次讀的目標:初讀讀通讀順,再讀讀出節奏,深讀讀出韻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詩句和插圖,熟練運用邊讀邊想象畫面的方法,引導學生在誦讀中感受天門山水的雄奇、西湖的瀲滟、月下洞庭的寧靜祥和,以此增加學生的古詩知識積累。

對三年級學生來說,識字、寫字仍然是學習語文的一個重要內容。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采取復現、比較、以熟字帶生字、發現規律、引入字理等多種方式,提高識字、寫字效率,落實單元識字、寫字目標。

例如,三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海濱小城》課后第三題:在課文中畫出你認為寫得好的句子,抄寫下來和同學交流。這道題旨在引導學生在學習中關注有新鮮感的句子,重在積累。而《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長句子較多,課后第一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注重讀好文中的長句子。這道題旨在引導學生在理解句子的基礎上讀好停頓,不讀破句,教師就可以運用配樂、想象畫面等方法讓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第二題:讀下面的句子,體會加點的詞語好在哪里。教材中給了兩個句子:1.春天,樹木抽出新的枝條,長出嫩綠的葉子。2.早晨,霧從山谷里升起來,整個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濃霧里。這道題旨在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體會作者用詞的精妙。

綜上所述,優秀的文本教學設計取決于教師對文本的解讀,課堂教學的質量取決于教師對文本的認識,高質量的文本教學解讀是提升教學價值的基礎。文本教學解讀的意義就在于如何從文本中發現教學的價值,進而對教學內容加以取舍。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更應當努力提高自己的文本教學解讀能力,打造更為高效的語文課堂教學,助力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不斷提升。

作者單位 陜西師范大學附屬小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