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兒童視角 實現閱讀價值
——與主教材融合的繪本閱讀教學微探
作者:王曉綱
發布時間:2022-03-14 10:04:1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主持人語
隨著語文統編版教材的全面推廣和使用,如何更好地“貼近編者的編寫意圖,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凸顯深度學習,促進教學方式的不斷變革,以單元整體教學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成為廣大語文教研員和一線教師著力研究、探討的重要課題。本組策劃涉及“整本書閱讀策略研究”“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的全新視角”“教學一線案例的深度思考”等,從單篇到單元直至整本書都滲透了統編版教材“基于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聚焦深度學習,凸顯學習能力與人文素養的雙線提升”的教學理念,力求通過教研員的深度思考和一線教師的課例研究給廣大教師一些啟示,有效提升一線教師的教材解讀及教學設計能力。
——欄目主持人 王曉綱
初識繪本,是語文名師竇桂梅執教的《我的爸爸叫焦尼》一課,一幅幅精美的畫面,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加之竇老師聲情并茂的引導,使筆者對繪本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而真正走進繪本則源于甘南的一次培訓,我們的教師與藏區學生也是通過繪本《是誰嗯嗯到我的頭上》交流的。在繪本閱讀課上,藏區學生投入的神情、渴望的眼神和迫切想要表達的欲望,使筆者被繪本的魅力所折服。
一、繪本閱讀的學生視角
繪本是圖文配合、強調用圖畫講故事的書,是世界公認的適合親子共讀的兒童讀物之一,具有高度的文學性和藝術性,對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等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它既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又能夠浸潤學生的心靈。繪本不僅是非常有趣的書,還是啟迪學生智慧的書,更是發展學生思維的書。繪本是以圖畫為主要素材,配以少量文字的書籍,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內容及其中的哲理。學生初讀覺得有趣,再讀覺得有益,深讀覺得有意。
以《小房子變大房子》為例,看到這個標題,學生肯定想知道“為什么要把小房子變成大房子?”“小房子是如何變成大房子的呢?”“為什么把動物弄進房子,房子就變大了?”等一系列問題的答案。這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促使學生帶著問題在書中尋找答案,無形中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初讀這個故事后,他們可能不太明白,甚至還會產生新的疑問:“房子沒有變大呀,為什么題目是《小房子變大房子》呢?”再讀之后,他們就會明白原來是動物“光臨”后,老奶奶突然感覺“房子好像開始變得寬敞了”。其實,不是房子的大小變了,而是老奶奶的心態發生了變化。相信學生閱讀后會為聰明老先生的辦法感到“特別”,也會被繪本中動物“折騰”的場景所吸引。所以說,內容豐富、情節曲折、結局新穎的繪本,學生讀后都會覺得非常有趣。
如果再讀,會覺得作者的用心之處在于繪本的內容并沒有說教,但學生讀完都會悟出或淺或深的一些樸素的哲理,而這些哲理非常有助于學生優秀品格的形成。所以繪本的結尾處一般會有兒童文學作家或文學家的一些品評,會引導學生再讀繪本,進而加深學生對繪本的理解。在繪本《小房子變大房子》的最后,作家梅子涵這樣寫道:“老太太的煩惱誰都會遇到,但是我們不可能人人能遇見聰明老先生,所以我們要自己成為那個聰明老先生。把雞抱進去,把羊牽進去,把豬推進去,把牛趕進去,讓它們濟濟一堂,混亂一片,然后再把它們放出去,使自己豁然開朗,恍然大悟,欣喜便油然而至!”這種道理對低年段的學生來說,他們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但繪本故事是值得一讀再讀的,只要他們閱讀時覺得有趣就好。相信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會漸漸明白“聰明老先生沒有改變房子的大小,而老奶奶卻覺得房子變大了主要是她的心態發生了變化”的道理。
當然,繪本圖文并茂,對學生的吸引力非常大,如何使其更加有趣,也是插畫師必須考慮的問題。繪本《小房子變大房子》中的動物表情各異,有喜悅、有調皮、有失望、有滿意,等等。老奶奶的表情也非常豐富,畫面感特別強,學生讀圖時也能了解故事的情節發展路徑。另外,老奶奶家中物品的對比、聰明老先生的人物造型等都別具用心,值得學生進行探究。他們不僅可以探究文字帶來的溫情,還可以探究隱藏在圖畫中的秘密,這也是繪本學生視角的集中體現。
二、繪本閱讀的教學策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將第一學段學生閱讀的目標定位為:“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任務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睆倪@一點我們不難看出,學生的閱讀興趣是從淺顯易懂的故事中養成的。因此,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必須選擇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
在小學低年段閱讀教學中,語文教師可以以繪本為橋梁,依托繪本的“圖畫”和“文本”兩大元素,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藝術鑒賞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并在此基礎上,逐步引入文字書,最終構建全方位的“閱讀”體系,從而促進學生思維的全面發展,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
近年來,隨著統編教材的使用,三位一體的閱讀框架已經搭建起來,如何實現課內外閱讀的有效整合,如何將繪本與實際教學進行融合,成為教育工作者積極研究的方向。之前,部分教師更多的是從教學的角度思考怎么把這個故事講給學生聽,如何從中提煉教育主題等,對繪本與教學的融合研究較少。如今,講故事時,教師的眼里不能只有故事,還要有學生,因為學生的眼里、心里、腦海中閃爍著智慧的火花,他們的表情或幸福,或沮喪,或凝重,或思考,或躍躍欲試,這些都是學生與繪本的對話,都是學生閱讀欲望的體現。因此,教師應適時抓住這一閃光點,積極引導學生去說、去讀。
繪本閱讀教學與教材的融合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文主題的融合,二是閱讀方法的融合。繪本閱讀是一個過程,并非一節課就能讀好的。作為過程性的課外閱讀,教師一方面要與學生一起制訂詳細的閱讀計劃,另一方面要實施好閱讀指導課(導讀課)的教學。在閱讀指導課中,教師要運用學生學過的方法,如觀察、預測、想象等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鼓勵學生通過自讀、伴讀、交流等方式提升閱讀能力。
1.抓住學生閱讀心理,在閱讀中引導學生細致地觀察
在繪本《小房子變大房子》中,老奶奶的房子很小,她請求聰明老先生幫忙把小房子變成大房子,聰明老先生是怎么做的……故事就此展開。房子本來已經很擁擠了,再擠進去一只母雞、一只山羊、一頭小豬。此時,學生就會想“怎么還要進”,繪本中,老奶奶的表情、神態“詫異(捂嘴、攤手、瞪大著眼睛等)”、老爺爺的畫外音——“別急……”,這些看似逆向的表達有著別樣的閱讀效果。
房子本沒有變,變的是老奶奶的感覺,“沒有感受更加的小,就不知道自己的其實也不??;沒有經受更大的擁擠,就不知道自己的空間是多么的寬敞;當你懂得滿足的時候,那你就知道了幸福的味道。幸福明明就在你坐著的椅子前,你用餐的桌子上,你上學、上班行走的路上,你獲得的成績和獎勵中。如果你看不見,不感動,不感激,那么你就會沮喪,你就會覺得幸福一次也沒有光臨過。”這個故事其實就是告訴學生要懂得知足,要懂得感恩。因此,在繪本閱讀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文本,細致觀察圖畫,將圖文結合起來,從而逐漸讀懂繪本故事。
2.緊扣課標要求,在預測中探究故事的發展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雖然“預測”是三年級才會講授的閱讀策略,但是在二年級教師已經開始滲透“根據課文情節展開想象編故事”的閱讀方法了。因此,在繪本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嘗試讓學生先大膽預測,以此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猜測故事情節的發展走向,開啟學生的閱讀之旅。這個故事的結局比較出乎意料,所以預測可能會有所偏失,但預測的過程卻是非常有趣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預測每一種動物進入房子后,房子會變成什么樣子,以及故事的結局等,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或聯系上下文,或結合生活經驗進行預測,他們的閱讀能力得到極大的培養,思維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3.借助語文要素,在想象中感知人物的心理
老奶奶本想減少點兒東西把房子變得大一些,沒想到聰明老先生出的主意卻是把房子填得越來越滿,且進來的都是動物,一番折騰后,家里的花盆碎了、窗簾壞了、罐子倒了,原本舒適的居住環境被破壞了,這一有悖常理的做法著實令老奶奶費解。因此,教師在閱讀指導中可以讓學生結合繪本人物的表情,想象他們的心理活動,進而探究聰明老先生的辦法是否有效。想象是小學階段閱讀文本重要的方法之一,教材中的很多課文均在引導學生借助想象理解文本、發揮想象續編故事等。
4.建立文字圖畫聯系,在思考中體會其中的哲理
低段學生由于閱讀能力較為欠缺,他們直接從故事中提煉或升華哲理比較困難。在閱讀指導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易記易忘的特點,引導學生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將前后文聯系起來,并思考為什么繪本中說“現在,小老太太歡天又喜地”“房子一點兒也不小,一點兒也不擠”這個問題,還可以讓學生互相討論,能說多少說多少。長此以往,兒童的思維架構就逐步建立起來了。
三、基于課例的深度思考
淺顯易懂的繪本故事大多分為無字繪本和圖文繪本。對于無字繪本,教師一般會采取“觀察—想象—表達—提升”的教學方法。比如《我的蜜蜂朋友》可以采取“畫中有話”的教學策略:用“朋友”引入繪本(聯系生活)—出示圖片、感知情境(感知預測)—借助觀察、趣談發現(圖片轉化)—借助想象、豐富積累(想象畫面)—試講故事、訓練表達(指向表達)—引導發現、體會主旨(指向生活)。對于圖文結合繪本,教師一般會采取“聯系—發現—想象—表達—提升”的教學方法。如《小熊孵蛋》是一本文字量相對較大的繪本,學生通過閱讀可以感受到小熊的可愛和熊媽媽的關愛。在這個繪本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話中悟情”的教學策略:談話導入、引入繪本(聯系生活)—觀察圖片、激發想象(感知預測)—引導觀察、趣談發現(圖片對比)—結合文字、驗證猜測(文字聯系)—捕捉心理、補充表達(指向表達)—話題暢聊、豐富積累(指向常識)—細致觀察、激活思維(聚焦思維)。
《我的蜜蜂朋友》和《小熊孵蛋》這兩個故事都非常有意思,它們的相同點是學生通過故事能夠豐富自己的知識,感知和諧生活的美好。不同點是一個“無字”,一個“有字”。教師采取“畫中有話”的教學策略讓學生補充文字,訓練表達能力;話題暢聊中,教師可以將繪本故事與教材中的《小蝌蚪找媽媽》《植物媽媽有辦法》等結合起來,以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教師采取“話中悟情”的教學策略,可以讓學生通過圖文對比的方式,在大段的對話中感受濃濃的親情及友情,理解繪本的內涵。
四、研究融合的實踐路徑
基于繪本閱讀與主教材的融合研究,在指導閱讀繪本故事時,教師應采用合適的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積極打通課內外的教學壁壘,實現同主題下繪本與教材的融合。在課內教學中,教師也可以適時地融入繪本故事。例如,一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人文主題為“兒童生活”,講授《明天要遠足》一文時,教師可以借助繪本故事《小海螺和大鯨魚》引導學生課內共讀,激發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課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讀,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要避免布置機械的、知識性過強的作業,真正實現課內外融合。教師還可以結合“雙減”政策,對繪本閱讀指導方式的多樣性及評價方式的多樣性進行研究。例如,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閱讀片段,借助連線考查學生是否讀懂了,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將繪本中描述的內容說出來或畫出來。教師可以將這種評價方式適當滲透于教學或階段性的檢測中,但不能將其作為硬性任務,要避免因閱讀而額外增加學生的負擔。評價的內容要有針對性,評價的方式要更加多元化,如定期組織讀書節、讀書會、讀書沙龍等,通過講故事、聽故事、演故事等方式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
兒童文學作家梅子涵曾說過:“給孩子們閱讀的書是應當很好的!因為這是他們最初的故事,最早的顏色,最難忘的太陽升起和照耀。這樣的每一個故事的美好,興許就是他們后來天天的心情,是他們的性格和人品,是他們隱形的翅膀和飛行的方向,是他們顯示給世界的魅力,也會是他們可能賦予世界的情懷和格局?!睂W生最初的記憶往往是終身難忘的,在這個階段他們需要閱讀的書籍很多,讀什么和怎么讀都非常重要,教師所扮演的正是引導者和指導者的角色,要帶著學生一起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其徜徉書海,感知世界,認識自我,憧憬未來。
立足兒童視角,實現閱讀價值,是教師不懈追求的目標。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要結合學生的閱讀心理去設計教學。閱讀的真正價值是在書中找尋及不斷修正人生的目標和方向,繪本作為學生最早接觸的閱讀文本,教師應積極進行推介和指導,使學生的閱讀有延展、有推進、有提升,真正實現從閱讀向“悅讀”轉變!
作者單位 西安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