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堅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大學語文課程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內容,是提升大學生文化素養,樹立大學生文化自信的主要途徑。本文通過分析大學語文傳統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文化自信對大學語文教學發展提升的必要性,討論了新時期文化自信在大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論證了文化自信在大學語文課程教學中的效果和重要作用。

[關鍵詞]文化自信 大學語文 教學 提升


引 言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十分重視文化自信,并強調堅定文化自信與民族精神的獨立、國運的興衰息息相關。文化自信體現了一個民族和國家對自身文化價值的認可和重視及對傳統優秀文化內涵和生命力的堅定信心。大學語文建設作為我國高等院校學生文化能力培養和語文育人的重要文化載體,承擔著重要的歷史文化發展使命,而從我國高等院校的大學語文教學實踐現狀來看,文化自信的精神培養和文化融入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迫切需求。

傳統大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國內高校的大學語文教材繁多且特點各異,雖然很多高校對大學語文和學科專業能力建設進行了大膽創新嘗試,但是從其內在傳承傳統文化、樹立文化意識和文化自信心的各個角度來講,仍然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如缺乏對教學思想觀念和教學主題的深入提煉。大而全的通用教材較少,有些高校的語文教材結構混亂、內容龐雜,與普通高中語文教材相比,其教材篇目重復較多、系統性較弱,導致大學語文教材的教學主體性嚴重欠缺。此外,教師對課程內容的解讀視角單一。教師往往是根據自己的經驗對課程內容進行解讀,局限于作品當時的背景,千篇一律地解讀文章內容,沒有結合當下學生關心和感興趣的話題進行講解,缺乏對文章內涵的解讀和對文章當下現實意義的認識,無法有效引發學生的思考,教學方式傳統,課堂師生、生生交流互動不足,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

文化自信對大學語文教學發展提升的必要性

文化自信經國家提出和號召以來,各高校進行了大學語文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為主題的課程改革,推出了其他相應的課程教學內容,從課本、教師和考核等多個方面著手對文化自信如何融入語文教學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同時還開設了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選修課程,完善和編撰了大量中國傳統文化精品教材。但是在大學語文教材中,文化自信元素相對較少,且教學的實施方式較為滯后。大學語文是傳播和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窗口,是開展文化自信教育和樹立學生文化自信的主陣地,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認識到提升學生文化素養和文化自信的必要性,落實和貫徹優秀傳統文化教學工作,不斷地提升大學語文教學質量。

文化自信在大學語文教學設計中的運用

課程設計以文化自信等元素為指導思路,然后結合教材設置的篇目及學生的實踐情況劃分了以下四個方面文化自信在大學語文教學設計中的運用。

1.選講國學經典

選講的國學經典篇目主要根據大學語文教材來定,包含“美食”“家國”“民族”“故鄉”“風俗”等主題。教師在授課前可以先讓學生課前預習寫作背景和人物簡介等基礎知識,梳理出自己在課前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課堂中教師針對學生的常見問題進行集中回答,對個別的特殊問題進行一對一的指導,引導學生深刻地了解相關的文化淵源和歷史背景,挖掘其對現在的價值,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課后教師仍然要以核心文化重點為研究主題設計學生的課后作業,要求學生通過查閱有關資料、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和討論、查找有關案例等多種方式完成這些作業。

2.創建讀書會

讀書會主要通過學生自主閱讀、集中分享讀書和作報告的形式進行。教師提供古今中外經典著作書單,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相應的研讀內容,并在課堂中作個人讀書報告,報告一般分為三方面:一是書名、作者等著作的基本信息;二是用簡潔明了的文字來概述書中的主要內容和涉及的相關文化自信話題;三是分享讀后感,闡述自己針對這本書的想法和認知,談談通過閱讀自己關于文化自信的認識和感悟。

3.經典朗誦分享

教師將誦讀的內容要求直接發給每位學生,讓學生在充分認識經典著作核心觀念和思想情感的基本內涵后,以感受文化自信為目標,探索文章該如何表達,并在課堂上進行誦讀。在整個誦讀課堂上,學生除了朗誦之外,還可以談談自己的體會和分享傳統經典中蘊含的文化自信內容。如杜甫的《春望》、岳飛的《滿江紅》、文天祥的《過零丁洋》等經典作品,這些作品充分體現了作者對于家鄉和國家的深厚情懷和文化自信,同時通過對作品的誦讀和領悟,還能使學生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4.寫作

教師可以根據文化自信的背景和主題,讓學生選擇相關的寫作題目,如“美食”“風俗”“家鄉特色文化”等。寫作要充分體現出自己對“文化素養”和“文化自信”的理解與認識,說明“文化”的概念和內涵。寫作的目標主要是通過“內化+書寫”的形式,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提高學生的原創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書面語言表達技巧。

語文教學中文化自信建設效果

1.明德

為了進一步加強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教師要培育和引導廣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一個具有大愛、多才多能、富有情懷的人。“培根鑄魂”闡明了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職能與使命。對大學語文而言,“培根鑄魂”是教育啟迪、陶冶情操,是“立德樹人”的關鍵。如在大學語文課堂上,教師可以引用《大學》中的經典語句引導學生思考新時期樹立文化自信的意義,然后在教學中通過選講國學經典、建立讀書會、經典朗誦分享、寫作等教學環節體現“立德樹人”和“培根鑄魂”的理念。

2.心系家國情懷

在我們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里,無論是國家還是自己的家庭,無論是社會還是個人,都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就大學語文教學而言,無論是《大學》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中國傳統人文思想,還是大學教材中我們所選取的關于熱愛祖國、捍衛民族尊嚴的文章,都向學生傳遞著熱愛祖國和民族的家國情懷。本文以教師布置的家國題材舉例,通過學生的朗誦閱讀,從四個方面指導學生的分享和探討:一是為什么要選這篇文章?二是怎樣理解文章的情感思想?三是用什么樣的方式來體現文章的情感?四是通過朗誦文章對你有什么啟發? 在家國主題的界定下,討論和分享國家與小家的關系,通過討論分析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傷害,使學生能更深刻地感受國家的生死存亡與小家的關系。如在講岳飛的《滿江紅》時,教師可以借助岳飛一生中的重大事件使學生充分了解宋代歷史的發展與變遷,引導學生認識到每一個人和家庭乃至民族的繁榮興衰都離不開社會的發展。通過這些道理的講述加深學生對家國情懷的理解程度,將愛國精神刻畫進學生的心中,并深深地融入學生的思想。

3.樹立文化自豪感

新時期大學語文課程教學中的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精神內涵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文化自豪感。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深挖課程內容中蘊含的文化自豪感,如在講解《鄉愁四韻》這篇文章時可以從我國寶島臺灣的變化等講起,講解《春望》這篇文章的時候可以從安祿山背叛講起,講解《滿江紅》這篇文章時可以從南宋抗金講起。教師可以在學生充分了解學習內容的歷史背景之后,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中華民族在歷史中的發展變化,每一個歷史階段中都有很多為民族發展考慮、愛國愛民的人士,正是他們不顧自我安危、心系國家和不斷奮斗刻畫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歷史征程,教師要讓學生了解我們國家的偉大之處,中華民族的歷史是我們的精神食糧,通過學習使學生更加地熱愛我們的民族文化,增強學生的文化自豪感,樹立學生的文化自信。

二是文化習俗。教師可以在大學語文教學中設置“姓名探源”“風俗博采”“品食憶味”等內容,然后根據中華優秀文化習俗開展教學工作。“姓名探源”讓學生了解自己姓氏的來源,明白自己名字的文化含義。在古代,古人會為自己選擇字、號,教師就可以據此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名字的含義選適合自己的字、號。教師通過這些來引導學生了解自己名字的意義和古人起名的傳統,通過讓學生模仿古人為自己起字、號,引導學生探究姓、名、字、號之間的聯系和意義。“風俗博采”環節可以把學生分為幾個小組,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為中心探討三方面的問題:問題一,節日的意義是什么?問題二,這些節日為什么這么設計?問題三,因為什么才會有這些風俗習慣?最后教師和學生一起來制作“我們國家的節日”視頻,以更好地了解我國傳統風俗中的的文化含義。在“品食憶味”部分,教師可以讓每一個學生說說自己家鄉的獨特風味和這些美味的制作工藝和制作手法,以使學生更加地了解自己家鄉的傳統風俗文化。

結 語

中華文化內涵豐富,其中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是中華民族的支柱,使我們的民族生生不息,奠定了我們的文化根基。中華文化具有悠久歷史淵源與濃厚的文化底蘊,但其不是一直不變的,而是不斷改變和不斷進步與完善的。新時代里,高校應注重增強大學語文教學的歷史使命,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不但要教授學生專業知識,還要注意多教授學生課外文化知識,強化學生的中華文化學習意識,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調動廣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熱情,為學生樹立文化自信創造良好的氛圍。

大學語文教學在樹立學生文化自信過程中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高校應該積極發揮自己教書育人的優勢,根據新形勢下的時代要求培養人才,不斷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引導學生樹立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推動大學語文教學的發展和提升。

參考文獻:

[1]李淑平.文化自信視角下大學語文課程建設的定位與實踐[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7,37(7):55-57.

[2]黃麗,葉桂郴.大學語文立體課程體系的構建[J].桂林航天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12(3):89-91.

[3]張蕾.基于核心素養的高職實踐型《大學語文》課程體系建構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7):84-86.

[4]郭玲.大學生人文素養培育視角下的關于高校大學語文課程的思考[J].魅力中國,2011(17):122+168.

[5]葛雅萍.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背景下的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改革[J].文學教育(下),2017(2):64-65.

[6]艾洪慶.從嚴治黨背景下大學生黨員信仰教育問題審視及思考[J].思政教育,2018(29):85-86.

[7]馮大建,陳洪.提升母語素養 激活文化自信——淺論作為母語教育的“大學語文”課程與教材建設[J].中國大學教學,2018(5):24-28.

[8]江勝珍,韓殊君.近年來國內高校文化育人研究綜述 [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8(5):122-127.

[9]徐奉臻.“文化自信”的定位內涵及功能路徑[J].社會科學家,2017(10):7-11.

[10]程鋼.增強文化自信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思想體系[J].中國高教研究,2018(2):11.

(張瑞華:渭南開放大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