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應該是現實的、多樣的、有趣的,探索性學習活動應該成為數學學習的主要方式之一。數學綜合與實踐的內容是改變學生學習方式,實現數學學習由被動向主動、枯燥向新穎、單一向豐富轉變的最佳途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積極開展數學綜合實踐活動,為學生打造 “做數學”“玩數學”“學數學”“愛數學”的實踐大舞臺,就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數學學科素養的全面提升。因此,上好數學實踐活動課尤為重要。

在小學數學實踐活動課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把數學教學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讓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如荷蘭數學家、教育家氟賴登塔爾提出的“數學現實”原則中所說:“數學源于現實,扎根于現實,應用于現實。”以現實生活中的項目為主線、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獨立完成與小組合作并行的方式,重構知識、提升能力,讓活動變成探究,增加學生實踐學習的廣度與深度。那么,小學生的數學實踐活動項目可以設置哪些內容?每一個項目應該如何實施?實施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結合教學實際和實踐活動的過程,筆者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科學選擇內容,注重實踐應用

數學綜合實踐活動是豐富多彩的,要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就要注重應用性,項目開口要小,給學生留白,讓學生自主去探索。在緊密結合學生學習現狀和教材進度的基礎上,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操作的可行性。所選內容應具備三個要求:一對學生來說,要具有吸引力。二能夠與多學科交融關聯。三項目具有一定的挑戰性。

例如,四年級一次有趣的數學探究活動中,我們讓學生走進生活發現數學。教學樓的外面大概貼了多少瓷磚?你能證明籃球場中心的圓是標準的圓嗎?如何探究紅綠燈路口的車流量呢?一個個言簡意賅的問題,切口很小,但是當學生以課題的形式去深入探索,用已有的數學經驗挖掘本質,在實踐中歷經查閱資料、動手實踐、選擇策略、嘗試探究、總結反思時,活動的意義有多大,已經不言而喻。善用課題式研究,使得學生在留白的意境中激活思維、通透知識、感知美好。

又如,我們在小學三年級“年月日”這一單元前后,均可設計實踐活動。學習之前,設計實踐活動“巧手做年例”,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了解年歷和年月日的知識,在主動思考與探索中激發學生的研究意識,在深入實踐中開啟新的思考。一本年歷冊里包羅萬象,不僅是數學知識的創造,更是中國文化的傳承。課題化、項目式研究,讓實踐活動的深度與廣度跨越學科。學習之后,我們設計“我來做年歷”的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將所學知識深入大膽地進行應用和制作,每位學生都制作出一本12頁的個人年歷,里面不但包含了年月日的知識,還包括了節氣、星期、節日、紀念日等多種信息,遠遠超出了數學知識的本身。

在四年級結合數學課本上關于“待電耗電量”的題目,我們開展一次全家總動員,全班學生回去調查自己家的家用電器是否在不用的情況下依然插著電源,然后上網查閱耗電量,課堂匯總每位學生的調查結果,計算一個班級的家庭耗電量,進而估算出一個年級、一個學校、一個城市、全國的耗電量,在大數據的計算中不但應用了知識,還很好地進行了環保教育。

二、精心組織活動,突出主體活力

數學實踐活動的主要學習方式是研究性學習,活動的主體是學生自己。在實踐教學中,一般教學步驟包括以下幾個環節:1.創設情境,提供背景。2.發現問題,提出問題。3.探索研究,解決問題。4.匯報交流,發展思維。5.評價展示,收獲成果。實踐活動的實施中,我們應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群體作用,讓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的空間既有廣度又有深度。

例如,一年級“制作鐘面”實踐活動中,在追本溯源了解時間相關知識的基礎上,組織學生一起交流:制作鐘面需要準備哪些材料?制作的步驟是什么?制作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問題?你是怎樣克服的?通過設問引導思考,通過問題形成完整的思維鏈條,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他們的表達能力以及自信心。

又如,在“家庭一周塑料袋使用情況調查”的實踐活動中,學生將自己一周統計的家庭使用塑料袋的數量制成表格,課堂上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分析:①自主分析,觀察自己的統計表,會有什么發現?②小組交流,以小組為單位,同組學生一起進行分析,又能發現什么?③這些問題的發現,帶給你哪些思考?學生在分析中發現,一周的塑料袋使用情況在周末的用量最大,而周內的用量較少。小組組內交流完以后,教師組織全班14個小組進行匯報展示,在發現共性的同時引發學生思考:全班一周使用了多少個塑料袋?這個數據帶給你哪些思考?想一想全年級,再想一想全校學生,全國家庭呢?在合作交流中,教師要讓學生想說、敢說、樂說,暢所欲言。在交流過程中學生的思想在撞擊、知識在整合,在相互啟發的過程中思維會實現質的飛躍。可見,在進行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我們離不開合作交流,在師生、生生,小組與小組,小組與大組等交流中,學生對知識或活動內容的理解更透徹,更全面。

再如,二年級“我長大了”的實踐活動,這是一個學生指定的主題,經過討論會選定了這個以自身成長為素材的主題,課堂予以“立項”,回家親子共同回憶“從出生到現在”的成長數據,豐富而貼切的素材,讓實踐內容飽滿而有溫度,實踐作品更是令人賞心悅目,獨具一格!

在數學實踐活動實施的過程中,應該特別注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將數學學科的傳統與創新活動相結合,將課程理念轉化為教學行為,將課堂所獲得的知識經驗在生活中予以再現與遷移、延伸與重塑、實踐與應用,從而實現知識與能力的有效銜接,實現多學科的貫通與融合,激發學生實踐與創新的全部潛能。

三、關注活動細節,讓實踐活動常態化

1.注意安全性

在數學實踐活動中,經常會有一些工具性操作。在這些活動中,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比如,四年級的“動手測量活動”,此活動要求學生帶卷尺,并用米作為單位,兩人合作測量教室的長、寬,小區的跑道、花壇等,學生在合作測量時,兩人合作將卷尺拉開,有的拿0刻度位置的同學突然松手,卷尺快速扭曲著返回,幸好另一個同學反應迅速將卷尺扔到了地上,否則就會出現手被劃傷的現象。因此,在每次的實踐活動操作前,教師都應講清操作的要求、方法,如卷尺:一人拉一頭,一起拉開測量,一起合上, 在此過程中彼此都不許松手。在“剪一剪,拼一拼”及“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活動中,我們會用到剪刀,剪刀用完后要立即裝進書包,不能再拿出來,以免課間發生意外。在教學“生活中的重量”實踐活動課上,有些實物和教具都存在安全隱患,最好由教師統一保管,上課時統一發下去,下課馬上收回,如此可以有效避免意外發生。

2.注重環保性

我們的很多數學實踐活動都和環保有關。如統計自己家的塑料袋使用情況,廢舊電池的使用及處理情況等活動。其實,我們的實踐活動也應該環保,制作的數學實踐活動小報是否每次都需要過塑?如果全班每人每次活動都過塑,一學期下來全年級的過塑量是多少?這些塑料產生的環境污染有多大?以一次數學思考為切口,確立一個實踐活動項目,進行一次深入的數學實踐活動探索,學以致用,事半功倍。過塑后既不環保,又增加了重量,展示時還容易掉落。如果需要留存資料,我們是不是可以緊跟時代步伐,采用電子存檔。那么,新的問題來了,學生新的思考也就開始了。環保性就是既知道要環保,更明白環保背后的意義與價值。

3.讓實踐常態化

從教十年,感悟最深的兩個字是“經歷”,如果說以前總是在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上下功夫,現在上課總是在想:怎樣創造條件讓學生經歷知識發生、形成的全過程,且都能讓他們自己操作。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說:“我聽過了,我就忘了;我看見了,我就記得了;我做過了,我就理解了。”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倡“教學做合一”,他認為“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強調了實踐是獲取知識的途徑”。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就應該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自己操作、實踐、推理、總結,他獲得的知識才會記得牢,理解得透。因此,數學實踐活動應常態化,落實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

綜上所述,基于學生核心素養提升的數學實踐活動實施中,我們看到了學生將自己的想法付諸實際行動,看到了他們能夠更好地將數學與生活融為一體,并且把學到的知識加以運用,體現了實踐出真知的教育理念,培養了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培養了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相信實踐活動課一定能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體現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真正價值,進而賦予數學新能量,彰顯數學新精彩!

作者單位 西安高新第二小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