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初中地理教學中綜合思維培養的切入點
——以“要素綜合”為例
作者:樊 毅
發布時間:2022-03-10 09:16:0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當前初中地理的教學不僅要幫助學生學習學科知識,也要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這實際上也是核心素養的要求,核心素養強調培養學生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對于地理學科來說,關鍵能力更多地體現在學習品質上,說通俗一點就是學生會學習。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要素之一就是綜合思維,綜合思維體現在學生學習的過程當中,就是將更多的學習要素綜合到自己的學習過程當中,而且這樣的綜合過程跨越時空,跨越地域,具有較強的概括性與綜合性。對于傳統的地理教學來說,也是教學方式的一個重要突破,當然對于地理教師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作為地理教師,一方面要認識到綜合思維的內涵與外延是什么,另一方面要尋找到有效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能夠切實體驗綜合思維的過程。
從定義的角度看,綜合思維是人們運用綜合觀點認識地理環境的思維方式。綜合思維有三個維度,即綜合思維包含要素綜合、時空綜合和地方綜合,認為三個維度之間是一種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關系,地理綜合思維具有系統性、全面性、整體性。其中,要素綜合主要體現在對自然地理要素的理解上,其包括大氣、水文、生物、地貌、土壤等。以要素綜合作為切入口,對于尋找初中地理教學中的綜合思維培養具有較強的啟發意義。
一、綜合思維是初中地理教學的重要著力點
在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四個要素當中,綜合思維是唯一一個面向思維的素養要素,具有獨特的意義。而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要素綜合是學生進行有效的地理學習所必須經歷的思維過程,無論是在建構基礎的地理知識中,還是在運用地理知識進行分析的過程中,要素綜合都起著非常重要的基礎性作用。在要素綜合中,有三種要素綜合關系:一是兩個要素之間的相互綜合,這主要出現在植物與土壤的綜合、水溫與氣候的綜合;二是多個要素之間的相互綜合,比如在植被與土壤綜合的基礎之上,如果再考慮水文、氣候、地貌等因素,那就是多個要素之間的相互綜合,又如基于城市、交通、政治、聚落等要素考慮一個問題時,這也是多個要素之間的相互綜合;三是全要素綜合,全要素綜合既強調自然地理因素的綜合,又強調社會因素的綜合,這一點與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中的“人地協調觀念”有一定的相似之處,而這也符合地理學科的特征,因為只有“人”(社會因素)與“地”(地理因素)協調發展時,才能真正體現地理學科的價值,而學生在此學習過程中也才能真正理解全要素綜合的意義。
以上三個綜合其實存在著顯著的層次關系:兩個要素之間的綜合屬于基礎層次的,多要素綜合屬于中等層次的,而全要素綜合則屬于高層次的。在實際的地理教學當中,教師應當根據要素綜合的層次,結合具體的地理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認知能力,去判斷應當在什么時候、采用什么樣的綜合方式。也就是說,這樣的過程必須高度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要確保教師的教學思路與學生的知識基礎以及認知能力之間形成良好的匹配關系,換句話說,就是適合學生的才是最好的。在設計教學的時候還要注意教學方式,強調的是要素綜合,但不是讓教師把這些要素綜合起來直接灌輸給學生,而是應當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學習的過程當中積極思考、主動體驗,尤其是要引導學生從要素綜合的角度來分析地理事例,如此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從而奠定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基礎。因此,我們可以認為綜合思維確實是初中地理教學的重要著力點,而要素綜合可以為綜合思維的培養提供重要的素材及方向支撐。
二、綜合思維的培養需要尋找有效的切入口
利用要素綜合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需要尋找到有效的教學切入口。研究發現,其實綜合思維尤其是要素綜合,實際上本身就是地理學科綜合性的一大體現。
例如,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俄羅斯”這一部分內容,相對于其他國家,初中學生對俄羅斯比較陌生,教師即使直接給學生提供相關素材,學生仍然更多地只是基于記憶去學習本節知識,顯然,這樣的教學不足以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后來,筆者從要素綜合的角度去設計,并嘗試以此推動學生綜合思維的發展,然后重點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節:
首先,利用現代教學手段給學生投影俄羅斯地圖,讓學生對照地圖對俄羅斯有一個基本的認識。這個環節沒有明確任務,學生更多的是基于自己的經驗與興趣去理解。由于初中學生在地理學習中還沒有有效建立起要素綜合的思路,所以在此環節可以讓學生在理解俄羅斯的過程中,更好地調配使用自己熟悉的要素(但顯然并不全),教師在此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分析結果,判斷他們運用了哪些要素。比如說,有學生說俄羅斯占了兩個洲,這實際上就體現了學生對地理位置要素的掌握情況。
其次,設計一個活動:一是讓學生說出俄羅斯的緯度位置,并確定其瀕臨的海洋與陸地上相關的鄰國;二是讓學生以歐洲最長的河即伏爾加河為線索,然后判斷該河流經的地形區以及最終注入的水域。這兩個活動的目的在于讓學生知道:在自己習慣關注的要素(地理位置即經緯度)之外,要研究俄羅斯這樣的一個國家,還可以從占地面積、地勢、氣候、自然資源、森林面積、經濟(包括能源、冶金、機械、化工、航空航天、核工業、農業、牧業等)、人口、城市等諸多要素的角度去分析,在這樣的分析過程中學生會發現,自己對俄羅斯的了解越來越全面。
分析這兩個教學環節,其中的要素綜合是如何體現的呢?當教師利用現代教學手段給學生提供俄羅斯地圖的時候,那么學生就可以對地圖這樣一個學習載體(實際上也是學習要素)進行加工,加工的過程又是學生調配使用自身要素的過程,因此當內部要素與外部要素同時指向一個學習內容的時候,學生的學習也就發生了。這樣的一個要素綜合,是基于學生直覺水平的,對學生地理知識的建構以及地理學習方法的理解具有初步的促進作用。但是這個作用還需要進一步發掘,實際上在后面一個教學活動當中,當教師要求學生說出俄羅斯緯度位置的時候,當教師讓學生去分析歐洲最長的伏爾加河并判斷該河流經的地形區以及最終注入的水域的時候,實際上就是讓學生在綜合相關的學習因素中形成新的認識。進一步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就可以發現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會有意識地將相關的要素融合到自己的學習過程中來,隨著學習要素增多,學生的視野會被不斷拓寬,知識建構過程中的思維也不斷深入,因此學習就進入了一個非常良好的狀態。
三、綜合思維的培養關鍵在于確立生本理念
顯然,上述教學設計就是全要素的教學設計,是要素綜合的重要體現。教學中筆者發現最有意義的就是,相當一部分學生都感嘆:原來了解一個國家,還可以從這么多的角度去進行;而事實上這樣的思路在前面的其他相關國家的學習中就已經涉獵,但只有在重復的基礎上,通過上述兩個教學環節的強化,學生才能在要素綜合的分析過程中,更好地培養自己的綜合思維,從而奠定核心素養培育的基礎。
綜合思維說到底是學生的思維,當學生在地理學習的過程中思維表現出綜合特征的時候,綜合思維也就發生了。在學生經過了與綜合思維相關的學習之后,再去評價學生的地理學習過程,這也是圍繞學生的綜合思維而進行的。所以說,在綜合思維培養的過程中,最關鍵的就是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確立以生為本的理念。理念對于教師來說非常重要,它看起來是一個空洞的概念,但其對教師的教學行為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任何一個注重自身專業成長的教師,一定會關注自身的教學理念。當課程改革追求從教師的教向學生的學轉變的時候,教師就必須樹立起生本理念,這樣一個理念可以引導教師更好地關注學生,可以讓地理教師更多地研究學生的學習過程,從而判斷并把握學生在建構地理學科知識過程中的思維。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只有確立以生為本的理念之后,才能確定綜合思維培養的思路。關于綜合思維所做的一切努力,實際上都是建立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之上,我們唯有確立了生本理念,綜合思維的培養才能有序推進。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相橋初級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