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體育教學在實現“以體育人”,培養學生“陽剛之氣”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和條件。小學生年齡小,可塑性強,體育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優勢,采用多樣化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健康心智、堅韌品格和責任意識,讓每周3—5節的體育課成為培養學生“陽剛之氣”的有效場所。隨著教育大環境的改變,學校、教師、家長、社會應相互配合共同努力,為學生創設強身健體的良好運動氛圍。筆者結合自身多年體育教學經驗,從六個方面談一談培養學生“陽剛之氣”的策略。


 一、創新設計是前提,野蠻體魄有預設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新時代的學校體育教學要落實好“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四位一體的目標,以“教會、勤練、常賽”為抓手,將“以體育人”貫穿始終,使學生掌握1—2項運動技能。因此,在備課時,教師要精心設計合理的、內容適宜的、方法有效的體育教學內容,這樣才有助于健全學生的人格,錘煉學生的意志。教師要按照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要求培養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從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三個維度設計教學目標,力爭使每節課都符合可視、可測、可評價的要求。在教學內容處理方面,教師要以構建大單元、大主題的理念為基點,深挖教材內涵,提煉出符合學情的知識與內容,將單一技術、組合技術、對抗練習、運用技術和體能練習貫穿于每節體育課中,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愛上體育課,使學生從體育訓練或比賽中能夠掌握1—2項運動技能。學生有了運動技能就有了運動的興趣,有了興趣就會養成堅持鍛煉的好習慣,形成守規意識、交流習慣、擔當意識、團結協作、尊重對手和同伴等良好品德。在組織教學方面,教師要多采用異質分組的小組合作形式,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還有利于小組之間開展競賽活動。比賽能夠培養學生的體育精神,使學生的意志更加堅強,心態更加樂觀。高密度運動是優化體育教學方法的主要手段,在運動負荷控制方面,教師可以參照季瀏教授在“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中提出的課程必須關注“運動負荷、體能練習、運動技能”三大關鍵要素。學生每節課應有10分鐘左右的體能練習,運動密度應該在75%以上,平均心率應該為140—160次/分鐘。還可以參照金秀平在《對體育教學中體能與技能融合教學的思考》一文中“把體能訓練與運動技能學習進行有機融合”的做法,在培養學生運動技能的同時,鍛煉學生的體能。

二、細處著眼抓常規,站姿教育有學問

集合整隊是學生在學校每天都要重復很多次的活動,放學時要整隊,開會時要整隊,體育上課、下課時要整隊,升國旗時要整隊,等等。教師就可以利用這些機會培養學生的“陽剛之氣”,對學生提出嚴格的要求,要求學生“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在這種嚴格的教育中,學生就會知道良好的站姿是一個人精氣神和風度的具體體現。例如,“稍息”時,教師要求學生將雙手置于身后,雙手相握,雙腳略微分開與肩部保持同寬,這種穩健的站姿可以彰顯學生剛健、瀟灑、英武的氣度;“立正”時,兩腳跟靠攏并齊,腳尖向外分開,兩腿挺直,上體正直,微向前傾,兩肩要平,兩臂下垂自然伸直,眼睛平視前方,整個人就會體現出莊重、自信的氣度。

對于學生出現的不雅站姿,教師要及時予以糾正和提醒。例如,“稍息”時,學生會出現身軀歪斜、搖頭晃腦、頸部收縮、聳肩、含胸等不雅姿態,容易讓人覺得他們沒有自信、缺乏教養。遇到類似情形,筆者認為教師可以用這樣的語言予以矯正:

兩腳跨立手背后,

挺胸抬頭有神氣!

腰桿挺直,

你挺起的是自己的“精、氣、神”!

腰桿挺直,

你挺起的是中國好少年的“陽剛之氣”!

腰桿挺直,

你挺起的是民族的脊梁!

腰桿挺直,

你挺起的是民族的希望!

希望同學們:

今天挺好!

天天挺好!

一輩子挺好!

在這種有趣的教學中,學生非常樂于學習,他們的動作也會越做越好、越來越規范。

三、教學過程巧設障,激勵克難樹信心

體育運動是磨煉意志、增強身體素質的一項有益活動。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一些小問題或小麻煩,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獲益,這是其他教育方式所無法比擬的。但是,在整個社會大環境中,獨生子女備受溺愛,家長的過度保護使得他們失去了克服困難的信心。如果要培養學生的“陽剛之氣”,就必須讓他們直面困難,積極克服困難。例如,天氣狀況不好時,體育課一般會在室內進行,如果天氣不是特別惡劣,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在戶外進行短時間的運動,如帶領學生在操場上集體列隊跑800米,但時間要控制在8分鐘內。對于成功跑完800米的學生,教師應及時給予鼓勵。對于完成較為困難的學生,教師要鼓勵他們迎難而上,適時培養他們克服困難的決心及意志。

四、學練條件多變換,體育精神得激發

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抗壓、抗挫能力和勇于挑戰、進取的精神品質需要通過強壓、失敗和困難的磨礪才能獲得。但當今社會絕大部分學生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在幸福美滿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父母的呵護和溺愛導致他們膽子小、敏感、任性、自私、意志薄弱、感情脆弱、缺乏感恩之心。因此,教師應積極改變體育學練方式和條件,激發學生頑強拼搏的體育精神。例如,跳高比賽時,有的學生不敢跳,甚至會“臨陣脫逃”,教師可以先設置一個容易跳躍的高度,讓所有學生都能一躍而過,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勇敢頑強地面對困難、戰勝困難,還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學生果斷敢為、雷厲風行的性格。之后,教師可以逐漸增加高度,直至橫桿的高度達到教學標準,對于勇敢跳躍的學生,教師應及時表揚,并讓這些學生充當“小老師”,幫助其他膽小的學生完成學習目標。

此外,對于那些膽怯、內向、敏感的學生,教師要格外關注,可以為他們提供更多的表現和鍛煉機會,鼓勵他們大膽地展示自己。還可以將一些簡單的活動交給他們完成,如隊形整理、活動組織、動作技術探究、個別示范、比賽分組、人員安排等,讓他們在解決問題中逐漸變得自信、開朗、勇敢、包容……

五、體育競賽是抓手,競爭意識得歷練

“爭強好勝”是學生顯著的心理特征,體育競賽是體育運動的基本屬性,也是較為突出的特點之一,它能夠激發學生的斗志,培養學生的“陽剛之氣”。因此,教師要積極為學生組織體育競賽活動,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團隊協作意識,培養學生健康的體格、健全的人格、樂觀向上的性格及積極進取的精神。例如,在50米沖刺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體質及運動特點將他們分為提高組、基礎組和潛質組;在籃球原地運球教學中,可以選出3分鐘拍球次數最多的學生;在足球球性、球感教學中,可以選出1分鐘腳底連續踩球最多的學生;在1分鐘仰臥起坐教學中,可以選出男、女生前三名。表現優異者就能獲得小獎狀、周考核加星或體育課堂加分等獎勵,這樣就能有效提升學生的競爭意識,讓他們變得更加成熟和堅強。

六、家庭作業要善用,校外運動得保障

校外體育運動是增強學生身體素質與心理素質的有效途徑。現在的學生大多數都是家里的“獨苗”,家長過度溺愛,孩子缺乏責任擔當,不敢直面困難,不會解決問題。重塑學生的“陽剛之氣”,學校的作用是有限的,這就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的通力合作。體育教師可以通過班級QQ群、微信群與家長積極互動,向家長普及校外體育運動的重要性,還可以為學生布置以體能練習為主的個性化家庭作業,家長幫忙記錄學生的課外體育運動情況后,交由體育教師以體質健康監測報告的形式公布學生階段性的學習情況。此外,體育教師還要鼓勵家長多運動,做孩子體育鍛煉的榜樣。

梁啟超曾說過:“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中華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強”不能只體現在文化知識方面,還要體現在體質和素質方面。因此,體育教師應積極落實教育部門相關要求,為學生參加體育運動創造條件,對學生體育運動中的良好行為表現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培養學生的“陽剛之氣”,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   陜西省楊凌高新第二小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