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背景下高中政治課堂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作者:包鳳霞
發布時間:2022-03-08 10:23:3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進一步實施,教師要在課堂上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以此適應新課標的要求。政治教師必須在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與時俱進,不斷跟隨新課標進行革新。
一、新課標對高中政治課堂的基本要求
1.課堂教學必須以學生的綜合素養為核心。新課標的核心素養為:學生通過政治課的學習,獲得具有學科特點的學業成就,是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核心素養包括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等要素,青少年應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培養創新性人才,用法律捍衛社會的公平和正義,積極參與公益事業,推動社會和諧有序地發展。教師在課堂上多舉這方面的案例,讓學生樹立責任和擔當意識,在困難和挫折面前,勇于承擔責任,進而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促其身心健康發展。
2.理論知識要彰顯時代精神與創新精神。新型的政治課堂應以學生的興趣為重點,把學生關心的時事政治作為抓手,巧妙地引入時政要聞,畫龍點睛式地把教材與時政相結合,使枯燥的理論變得生動,激發學生自主進行探究,深入調查老百姓的實際生活,盡可能地加入到精準扶貧的隊伍當中,真正做到“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政治課堂應采用多種形式,以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為了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課堂效率,筆者主張將政治課改為多種形式進行:(1)時政要聞演講。如教師組織學生結合當下的時政要聞進行演講,激勵學生熱愛祖國、感恩祖國,以及將來報效祖國的決心。課前五分鐘,我們讓學生在講臺上進行演講,可以是國內新聞也可以是國際新聞等。(2)知識答辯,就當前一些時政知識進行辯論,既能提高學生的口才,又能讓學生變得才思敏捷。例如,在教學“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時,筆者讓學生扮演成法官,模擬法庭進行審判,在辯論之前,學生要翻閱大量的資料,只有經過不斷學習,他們才有可能勝辯。經過辯論后,學生的思維異常活躍,有效提升了他們應用法律維護自己權益的意識。
3.政治課堂應洋溢生活的氣息。首先,思想政治課離不開人們的生活,每一個哲理的闡述其實就是生活具象化的折射。因此教師要改變以往的教學觀念,多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有針對性地分析生活中接觸到的各種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知識。其次,用信息技術帶動高中政治教學趨于生活化,利用多媒體有效整合各種教學資源,以此更好地為學生服務。最后,采用生活案例或當前的時政熱點進行生活化政治教學,促使學生能夠很好地把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
二、政治課堂存在的問題
1.教學目標完成情況不佳。目前,高中政治教學評價體系仍然以應試教育的方式呈現,這就使得部分教師墨守成規,只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把分數考高就行,忽略了對學生個性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學生對課堂學習不感興趣。在傳統課堂上,教師以講為主,沒有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被嚴重挫傷。個別教師僅憑多年的經驗維持教學,在知識儲備上有很大缺口,沒有進行相關新課程培訓,也沒有研究新課標和學生的實際學情,從而導致學生遇到科學創新題就一籌莫展。
2.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不足。校本課程是根據新課標對本土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利用,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例如,根據《甘谷縣縣志》,我們可以展開對抗日戰爭時期甘谷地下黨的英雄事跡調查,編寫校本教材,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自己動手搜集資料,然后編輯出版。教師常因趕教學進度或以教學任務重為由,忽略了積累身邊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大多數學校對于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利用不重視,片面地認為只要把課本知識教好就夠了,從而浪費了寶貴的本土教學資源,讓學生失去了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機會。
3.政治課堂缺乏生活化、實踐化的環節。中學政治課堂與鮮活的社會生活相比較,存在嚴重的滯后性。政治課堂一定要回歸生活,當前的政治教學與現實社會生活是相脫離的,具體表現為教學內容空洞或照本宣科,教學中無現實案例,教師不注重從社會生活中汲取教學營養,學生缺乏社會實踐活動,從而導致教師空談政治,學生對學習內容不感興趣,政治課堂因此也失去了靈魂。
三、存在問題的應對策略
1.切實抓好教與學的轉變。政治教學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讓學生由原來的被動接受到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進而加強他們政治學科的核心素養。新課標明確規定政治教學要關注青少年的成長,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我們要改變以往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以學生為主體引導他們在案例剖析中展示答辯能力,在比較中確定論點,在自主探究中提高能力。教師要將以往單憑一支粉筆、一本教材的“滿堂灌”教學模式轉變為啟發式、探究式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利用多媒體教學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關注學生的長期成長。
2.主動開發和利用校本課程。新課標要求教師主動開發和利用各種教學資源,整合先進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在校本課程的合作探究中獲得發展。對于校本課程的開發,教研組先要確定課程計劃實施方案,在一周內至少開設一節,一學期至少開設20節校本課程。我校依據實際情況,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資源,開發了接近學生實際學情的校本課程。如在《經濟生活》的教學中,我校根據甘谷縣特產的辣椒與花椒,帶領學生參觀大像山、姜維故里,校本課程的開發要貼近現實、貼近學生,按照學生的興趣需要予以開發,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快樂。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主動參與校本課程的開發,充分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自己查閱資料,做調查研究,體驗農民的一日生活等。同時,教師還要注重課程資源的整合,因為校本課程是零散的素材,有的來自于社會生活,有的來自于校園,所以我們要切合實際地開發和利用好校本課程,給學生一個展示的平臺,讓他們體會到家鄉文化的魅力,進而激發其對本土文化的熱愛。
3.政治課堂應引入社會生活和實踐活動。新課標要求學生必須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在參與的過程中,有許多問題讓學生感到困惑,尤其是人生道路選擇方面的問題,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實踐活動,讓學生應用已學的知識來解決具體問題,幫助他們理論聯系實際,促其學以致用。
(1)每日時政報道。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撰稿,每天課前十分鐘讓學生進行時政報道,鍛煉學生的口才和組織能力,讓每個學生輪流進行,稿子要求少而精,十分鐘必須讀完,時政報告的稿子需提前準備,內容要與本節課密切相關,這就要求學生在選擇素材時,要認真遴選、恰到好處。(2)開展焦點訪談。利用課外活動組織學生就某熱點問題進行追蹤報道,遇到觀點不一致時,正反雙方的學生都要進行辯論。例如,“法治與社會”就老人跌倒扶與不扶的問題,正反雙方進行了激烈的辯論,正方從道德方面闡述觀點,反方從法律角度維護個人權益。最后,教師進行點撥,扶與不扶這是道德問題,相信生活中還是好人多,所以我們要本著人道主義精神“扶起老人”。(3)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對自己所在的村委或小區進行社會實踐調查,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學生可以利用假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幫助農民了解新科技、新政策,掌握農村環境污染的情況,調查農民的農產品收入等。此舉的目的是把原來枯燥無味的課堂變得鮮活生動,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為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而奠定基礎。
新課程的主導思想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提升。在新課改過程中,必然會遇到許多困難,政治教師要通過社會實踐活動、調查研究來解決具體問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不斷探索先進的教學模式,研究課標和學情,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進而打造高效課堂。
作者單位 甘肅省甘谷第一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