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X”跨學科主題探究學習的實踐與研究
作者:胡 兵 馮伊娜
發布時間:2022-03-08 10:13:4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工業時代的教育是為流水線服務的,是標準化的。書本一樣,考試一樣,比的是誰算得快、記得牢、背得熟。未來很多標準化的工作,一定會被機器所取代。未來已來,學生已變。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課堂教學也要跟上時代變化的步伐。因此,我們提出“數學+X”跨學科主題探究學習,也就是在數學教學中緊扣“立德樹人”培養目標,從學生的生活經驗、興趣和問題出發,立足于課堂實踐,打破學科壁壘,實現語文、信息、科學、美術、音樂、體育等多學科融合,實現學生的深度學習,為學生的發展開辟廣闊空間。
一、從社會生活中取材,增強學生學習的趣味性
情境是一切認知的基礎,基于真實情境的學習內容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探究更具價值。低年級學生的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他們的心理、年齡等特點決定了他們有著許多成人體會不到的獨特樂趣。因此,教師要從學生的視角出發,將課程和作業內容以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予以呈現,幫助其主動、輕松地完成學習任務。
在教學第五單元“位置與順序”中“上下、前后、左右”時,我們帶領一年級的孩子們參觀了教學樓、各部室,在雁語亭、操場上感受自己所在位置的前后、左右,“為什么教學樓一會在你左邊,一會在你右邊”,孩子們實地感受著地理方位。“上下樓梯靠右行,為什么位置變化了”,讓孩子們充分體驗方位的相對性。在教室里,請學生畫出自己的座位圖,30號學生前面28,后面32號,在紙上畫自己的前后、左右都是誰?不會寫的名字,可以寫學號,如此便增加了方位在教室中的應用。
布置作業時,我們根據學生熟悉的“貪吃蛇”為背景設計“貪吃大嘴吃水果”的游戲,讓學生設計貪吃大嘴的行走路線、障礙物位置、水果種類、數量等,在游戲中學生鞏固了“上下、左右”的知識,教師最后以視頻的方式介紹游戲流程,以此有效訓練學生的位置表達能力。
二、從學校生活中取材,提升學生的參與意識
校園生活和學習是學生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以校園集體活動或班級活動為背景設計學習內容,目的是讓學生在學習時有強烈的參與感和代入感,進而在真實的生活中更好地理解數學、學習數學。
1.制作“我愛雁小心意卡”,讓數學學習與立德樹人緊密結合。一年級學生剛入學不久,對學校還比較陌生,因此我們結合“上下、前后、左右”教學內容,帶領他們參觀教學樓、了解各部室,當學生熟悉了校園后,我們再根據第一單元“生活中的數”制作“我愛雁小心意卡”。 項目式的活動能有效推動學生學習相關知識,在目標任務的驅動下,學生會積極學習數學內容:通過數扣子認識數、會用四種方法數出1-100的數、在美術教師的指導下制作“扣子畫心意卡”,在音樂課學唱《放飛希望》的校歌,教師拍攝視頻并介紹卡片。在視頻中,學生展示“說一說”:(1)數一數自己一共用了多少顆扣子?(2)說一說“1922”“2020”“98”等數字的意思(因為2022年是我校百年校慶,現在學校已經98歲了),說一說我們的校園里都有什么?(3)你還設計了哪些元素?為什么要這樣設計?心意卡以校園事物為背景,整個制作過程融合數學、美術、音樂等多學科知識,學生在實際動手制作中逐步將想法變為現實,此活動讓學生在制作時有了一種特殊的親切感。
2.制作機器人,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手腦協調發展。為了迎接學校11月的科技節活動,我們基于教學單元視角,在單元范圍內打破課時邊界,將分散的知識內容有機整合起來,如把教材中第六單元“認識圖形”的內容設計為“制作一個機器人”的項目式學習活動,旨在讓學生的學習更有整體性和結構性。
我們把第五單元“位置與順序”的“上下、前后、左右”內容擴展到第六單元“認識圖形”內容中:有一個長方體紙盒,六個面標出它的上下、前后、左右,將這三組方位具體應用到長方體,然后在課堂上用剪刀剪開,分組貼在紙上,學生要把對方位的認識應到長方體,再把長方體的特征展現出來,最后在課堂上進行拓展,完善對長方體上下、前后、左右的學習。一個方位的學習,我們把它貫穿在兩個單元里面,拉通了兩個單元內在知識間的學習和體驗。
通過如上操作,學生自主發現圖形的特征,比教師用課件單純講授更為深刻。為了完成既定目標,孩子和家長用紙盒、塑料桶、易拉罐等制作出了各式各樣的機器人,在活動中學生掌握了立體圖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特征,鍛煉了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三、從家庭生活中取材,激發學生的應用意識
家庭生活是學生獲得現實體驗和生活經歷的重要源泉,在與家長的交流與互動中,學生可以積累到豐富的直觀感知素材。在設計數學教學時,教師要注重將家長與學生的緊密聯系納入到學習中來,讓學生在家長的引領和幫助下多操作、多實踐、多感知,進一步促進親子互動的融洽和諧,同時讓學生實現學數學、用數學。
1.在認識“遠近”知識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認識“近大遠小、近寬遠窄”,我們設計了一份家庭作業:請家長在國慶期間幫助孩子(或者指導孩子)拍一個遠近錯位的照片。學生后期拍攝的照片創意十足,在課堂展示環節,大家被各種照片逗得哈哈大笑,也在笑聲中理解了相關數學概念。
2.在學習第四單元“分類”知識時,我們開展“逛超市、學分類”數學實踐活動。學生跟隨教師走進超市:超市的叔叔、阿姨引導學生參觀超市,介紹超市物品的種類、擺放規律、價格等。學生和教師一起觀察超市里商品的分類及擺放,實地感受著超市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在觀察、比較、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真切地感受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學生根據所見繪制超市思維導圖,把數學中所學到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在活動中逐步體會分類思想,對分類的意義、方法及必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同時也培養了自身有條理思考問題的習慣。
四、從社會生活中取材,感受數學與社會生活的緊密聯系
社會生活是學生最好的課堂,學生視野的開闊、見識的增長以及能力的提升都離不開社會生活的正面推動。根據第一單元“生活中的數”教學內容,我們結合當前社會生活的熱點進行教學設計,以此提升學生的愛國意識、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
1.制作“國慶心意卡”,建立數字與實物之間的聯系,在真實社會事件中學習數學。2019年9月,一年級新生入校一個月后,就是我們祖國70周年華誕,結合這一主題我們設計制作“國慶心愿卡”的項目式學習活動。學生在目標任務的驅動下,積極地學習數學知識。通過“數扣子認識數、會用四種方法數出1~100的數、制作扣子畫心愿卡,學唱《我和我的祖國》,觀看學校拍攝的快閃視頻”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生成對學科的認識和對祖國的熱愛。
教師基于真實情境融合了數學、美術、音樂、信息等多學科知識,使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解決實際問題,有利于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熏陶和體會國家、社會以及個人的責任擔當。我們在數學課的學習中,展現了我校“融和教育”理念所倡導的“培養具有家國情懷與國際視野相結合的、有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時代接班人”。
2.制作體檢表,增強自己對數學知識的應用和感受能力。2020年10月,結合西安市迎接“十四運”的社會氛圍,我們設計了“迎接十四運,我是運動小健將”主題活動。學生在班會課上和教師一起學習十四運知識,了解了什么是全運會,有哪些運動項目等。
學校在完成“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工作時,學生需要測試身高、體重、肺活量、坐位體前屈、50米跑、一分鐘跳繩、視力等項目。這些測試數據,可以有效生成與學生身體息息相關的信息,學生通過對信息的收集和了解,不僅能夠增強數學意識,也能感受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
在數學課上,我們引導學生將自己的身體數據(身高、體重、肺活量、視力、鞋碼等)制成體檢表,結合第二單元“輕重、高矮、長短”的內容和自己的身體數據,體會數量間的關系。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獲取了數學知識,更培養了健康生活的意識與能力,發展了解決問題和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的能力,了解了體育精神,也促進了社會責任感的形成。
總之,“數學+X”跨學科主題探究的實踐與研究,我們要緊扣“立德樹人”培養目標,積極順應當代社會發展的潮流,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和媒介,樹立融合學科的理念,豐富學生探究學習的過程,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與創新能力。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市碑林區雁塔路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