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比較重視理論知識教學,忽視了環境對學生學習的重要性,課堂成為一個缺乏溫情的學習環境。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優化教學方式,讓學生感受學習中的溫情。筆者結合實際工作經驗,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讓學生感受教學中時時存在的溫情。


一、平等交互,讓學生感受溫情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一是要積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要平等地與學生進行交流,三是要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興趣愛好。

例如,在講授“中學時代”一課時,筆者在教學引導環節為學生播放了《童年》這首歌的視頻。當時學生很疑惑,不知道筆者為什么要播放這段視頻,筆者告訴學生:“這首歌寫得就像是我的童年。”上小學時,筆者很調皮,不太喜歡跟同齡的女孩子一起跳皮筋、過家家、玩娃娃,就喜歡跟比自己年齡大的男孩子一起玩,那時候被他們帶著去冒險,遇到危險就哇哇地哭,受了傷也是哭。筆者的說法讓學生感到特別真實可信,學生聽得很認真。筆者接著說,自己小時候不太喜歡讀書,上了初中也不喜歡,直到有一天在電視上看到了一名男歌手,覺得自己已經不喜歡和以前的男孩子玩了,而特別喜歡電視里的男歌手,很崇拜他。那時,父母為了激勵筆者就說道:“你要好好讀書,取得好成績才有可能見到他。”筆者非常相信父母說的話,覺得自己終于有了奮斗的目標,真的為了見這個男歌手加倍努力讀書,成績也因此提高了不少……筆者將自己的童年經歷講給學生,并沒有任何掩飾,學生感到十分好奇,他們覺得筆者特別和藹,特別接地氣,能夠坦誠地與他們交流。此時,筆者要求學生也說一說他們的成長經歷,讓他們講述一下自己的小學、中學生活。因為筆者的坦誠相待,得到了學生的積極響應,“成長”的學習主題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很快就被引出來了。

二、優化活動,讓學生感受溫情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設計適合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分工合作、相互啟發、彼此激勵的過程中感受生生交流的溫情。在分工合作過程中,教師還要引導小組成員樹立相互幫助的意識,當組員遇到困難時,其他成員應積極幫助,為其介紹學習經驗、學習方法等。這樣一來,組員在互幫互助的過程中都能感受到彼此的溫情。

例如,在講授“學習新天地”一課時,筆者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幾道習題。學生發現一個人完成幾道題,學習時間緊張,正確率低,不能完全完成學習任務。如果分工合作,一個人只需做一道習題,不僅很快就完成了學習任務,正確率還非常高。當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學習目標而采取小組分工合作的方式時,他們就會在互幫互助、彼此激勵的合作過程中感受彼此的溫情。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學困生有時不想完成學習任務,他們只想把學習任務推給其他同學。此時,筆者引導他們思考:“在分工合作的過程中不想承擔學習任務,只想將學習任務推給別人的這種做法正確嗎?”在這節課中,學困生獨立完成的問題是:下列哪些觀點是錯誤的?(1)學校就是專門為學習而設立的;(2)在家里看書也是學習;(3)在社會上也可以學習很多知識;(4)只要身處學校就是學習。在做題過程中,學困生不知道如何找出問題的答案,學優生就可以幫助學困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這類問題,先讓學困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經驗排除掉最不可能的答案。通過思考,學困生覺得(2)和(3)肯定是正確的,但不能確定(1)和(4)是否正確。此時,學優生可以幫助學困生用抽象和概括思維分析問題。(1)可以概括為以下命題:學校是不是專門為學習而設立的?如果覺得不是,就給出相應的案例或理由。這樣,學困生就會發現學校似乎不是為了學生的游戲、生活而設立的……于是可以理解為這個命題是成立的。同樣,研究問題(4)時,學生提出身處學校也不一定是在學習,他們就會給出一個具體案例否定問題(4)。如有些學生在學校渾渾噩噩過了一天,什么也沒有學習到,他們也沒有一個端正的學習態度。當這個否命題成立時,原命題似乎就不成立了。通過學習,學困生就會明白思維能力不強是導致自己難以獨立完成習題的重要原因,在以后的學習中他們就會加強這方面的練習。此外,在分工合作過程中,學困生還學會了舉一反三,他們不僅感受到了學優生給予自己的幫助,還感受到了學優生給予自己的激勵及溫情。學困生得到幫助以后,對小組成員給予了真摯的感謝,也讓小組成員感受到了溫情。

三、人文滲透,讓學生體會溫情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用溫情的方式對待自己、對待他人。學生只有明白自己要對什么人付出溫情,如何付出溫情,他們才能夠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以正確的方式對他人付出溫情。此外,教師還要把溫情教育應用于其他學科中,讓學生從中感受時時存在的溫情。

例如,在講授“發現自己”一課時,筆者引導學生用生活中遇到的例子說明如何做好自己,并說明什么樣的情讓自己有了深刻的感悟,明白了應該做好自己。有個學生說以前在小組合作過程中,他常常會指責學困生,認為那是為了讓學困生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并不是故意挑他們的問題,覺得自己的這種行為是非常正確的。但有一次在道德與法治實踐教學中,小組成員要共同打掃教室衛生,這個任務看起來很簡單,對他來說完成起來卻很困難,他的任務是掃地,但他總是掃不干凈。這時,組員紛紛指責他:“怎么連這么簡單的事都不會做?”“你平時在家不掃地嗎?”“已經教過你怎樣掃了,怎么還是掃不干凈?”“連地都掃不干凈你還能做什么?”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嚴重傷害了他的自尊心。那天,他丟下掃帚號啕大哭,他想對小組成員說:“我也很想把地掃干凈,已經掃了三四遍卻還是掃不干凈,我能怎么辦?”在他傷心的時候,他突然想起自己曾經也是這樣指責學困生的。通過這件事,他意識到了每個人都有長處,也有不足,對自己的同伴、同學要盡可能地給予幫助,而不是指責。通過這個學生的分享,其他學生也認識到互幫互助的重要性,他們一致認為在小組合作中,組員之間要多幫助,少指責,要看到對方的付出,看到對方的長處。

四、過程評價,讓學生體驗溫情

在傳統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十分重視終結性的評價,他們一般通過具體的分數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師生缺少互動交流,這種教學是沒有溫情的。為了讓學生感受評價中的溫情,教師要引導學生自評、互評,可以應用星級評價代替分數評價,應用多元評價代替單一評價,并且在評價時要加強互動交流。

例如,在講授“友誼與成長同行”一課時,筆者列舉了這樣一道題目:“在完成‘你有知心朋友嗎?’的調查中,72%的學生非常肯定地回答自己有知心朋友,這表明:(1)中學生缺乏友情;(2)中學生交友不講原則;(3)中學生存在濫交朋友的問題;(4)友情是我們健康成長不可缺少的精神營養。以上描述哪一個正確?”這是一道選擇題,筆者沒有讓學生立刻回答,而是給他們設置了這樣一個情境:“班里有位同學膽子非常小,從不主動與他人交流,平時形影相吊。大家有沒有好的方法,讓她大膽地把心聲表達出來,結交到好朋友。”經過討論,學生表示“當你帶著微笑、帶著真誠,熱情地伸出你溫暖的手時,一定會有一雙和你一樣溫暖的手向你伸來”。友情是雙向的,有付出才會有收獲,我們要想獲得真摯的友情,交到更多的知心朋友,就要敞開心扉,以積極的心態主動與他人溝通、交往。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能會做對習題,但他們并沒有深刻地理解這堂課的內容。因此,筆者特意創設了這個情境,不僅是為了向學生要答案,還是為了促進學生間的交流與互動。

此外,筆者認為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看學生的答案是否標準,還要將學生的學習分析、學習態度列入評價中。如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并能夠主動幫助他人,這些都是可以列入評價中的。當學生發現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有人關注時,他們就會感受到溫情。如,當學生取得好成績時,教師的一句話、一個眼神對學生都是莫大的鼓勵;當學生攻克了一道難題時,教師可以對學生說:“你真是太厲害了!這么難的題你都能答對。”當學生受到肯定和贊揚時,他們就會感受到溫情。

總之,溫情是促使學生學習的動力,學生要在有溫度的環境中學習知識,也要了解如何給予他人溫情。此外,教師也要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在教學中為學生創造有溫度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從中感受教師的溫情。這樣一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都會得到提高,學習能力也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作者單位 山東省萊西市第七中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