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班本化”策略
作者:儲 云
發布時間:2022-03-08 09:08:1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教師既是知識的傳授者,又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圍繞學情、教情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實施“班本化”策略,不斷提升教學效果。筆者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為例,具體闡述了增加、變序、重組三個“班本化”策略。
一、增加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必須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學生才能真實地感受和體驗生活,不斷提升自身道德素養,進而提升道德判斷能力和價值認知能力。統編版一、二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每一課都配備了幾幅與學生生活相近的圖片,教材的這種設置方式共性有余但個性不足,不能體現學生生活的全部。因此,要想讓學生充分了解教材與生活的聯系,教師必須圍繞教材主題,適當增補一些教學內容,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共鳴。
例如,統編版一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下冊“相親相愛一家人”一課主要展示了四幅圖片,分別是“我為奶奶捶腿、我媽媽為奶奶梳頭”“我與爸媽一同去菜場”“爸爸照料生病的我”“在外打工的爸爸寄了快遞給我”。從內容來看,前面三幅圖非常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生都有類似的經歷。最后一幅圖是圍繞特殊群體——“留守兒童”的生活設計的,彰顯了編者對弱勢群體的人文關切。但從社會變化來看,編者還遺忘了另外一個急需關注的群體——在異鄉生活的務工人員子女。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工業發達,一些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隨父母來此學習和生活,他們身在異鄉與祖輩共同生活的經歷很少,很難體會到祖孫三代同堂的幸福和快樂。
道德與法治教材所呈現的是一些共性內容,難免會存在一些局限性。因此,教師要在認真探究教情、學情的基礎上,圍繞學生的實際生活適當增加一些鮮活的素材,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1.增加鮮活素材,確保教學廣度
“相親相愛一家人”一課最后一幅圖關注的是特殊留守兒童,從現實分布來看,他們主要集中在山區或農村學校。而鄉鎮學?;虺鞘袑W校則出現了另外一個特殊受教育群體——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為體現教育公平,使這些孩子不被邊緣化,讓他們能夠與城里孩子享受同樣的教育,教師講授該課時要特別關注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生活與學習,為他們的健康成長提供幫助。例如,教師可以引導這些孩子談一談父母給老家親人買禮物、寄東西的事情,想一想父母給爺爺、奶奶打電話時,老家的親人是如何關愛我的,這種真實的生活體驗對培養學生敬老孝親的良好品質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2.增補學習內容,延展教學深度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要積極采取主體代入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學會換位思考,能夠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讓學生將教材中的“我”和自己的親身經歷結合起來,這樣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意義就能夠直抵學生的心底。教師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學生的情感體悟,適當增加教學內容,延展教學深度。例如,在“相親相愛一家人”一課的第一幅圖中,小女孩不是特指女學生,而是泛指所有學生,圖中的“奶奶”也泛指的是孩子的祖輩;第三幅圖中的“爸爸”也不是特指,可以根據不同家庭情況,將其外化為“媽媽”或“爺爺、奶奶”。教師講授這節課時,要引導學生代入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故事,展開回憶和聯想,還要適當補充拓展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在豐富的情感體驗中了解課文的主旨。
二、變序
教材編者圍繞學生的認知特點,以一個教育主題統整本冊教材,每個單元的教學內容雖相對獨立,但都聚焦的是一個話題。從教材目錄來看,不同單元內容之間、相同單元內容之間是并行、并列的,但從內在結構來看,有些內容橫向或縱向之間的聯系還是很緊密的。因此,教師可以根據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編排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和認知特點,必要時可對教材編排順序進行調整。
例如,統編版一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第一單元“我是小學生啦”的幾個章節之間是并列式邏輯關系,而第二單元“校園生活真快樂”的幾個章節之間是并列式和遞進式邏輯關系。盡管這兩個單元的話題相對獨立,但從內容來看都介紹了學生的校園生活,主題思想還是統一的。從現實中的一年級學生入學情況來看,這兩個單元的內容既相互滲透又相互融合。從教學計劃和教學進度來看,這兩個單元教學的間隔時間長達8周,如果按照教材編排順序開展教學,顯然不能有效幫助一年級學生盡快融入小學生活。從教學角度來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邏輯起點是兒童的生活經驗,教材中呈現的情境要與學生的生活體驗高度契合。因此,教師要樹立“用教材教”的理念,對不符合實際的內容進行適當改變,使其能夠契合兒童的認知特點和道德體驗邏輯。
1.調換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已經知道了統編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一二單元聚焦的是學生剛入學的校園生活,很多內容是相互交叉的。從實際情況來看,教材編排的內容與兒童入學順序有些不一致。此時,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教材內容的呈現順序,將其與學生的學習生活一一對應,使之能夠幫助學生盡快融入小學生活。
2.替代
統編版教材雖最大化地考慮了全國各地的共性內容,但其缺乏一定的個性內容。從內容編排來看,部分民族風俗和地域風情的個性內容,不適合各地教師千篇一律地教學。此外,由于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學生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材中與生活有關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生活有些脫節,假如教師照本宣科地教學,學生的生活體驗就無法代入課堂教學中,更談不上真實的情感體驗了。例如,在統編版一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課間十分鐘”一課中,教材以“丟沙包”游戲為例,展示了學生的課間十分鐘生活,但在實際的校園生活中,受地域、風俗、實際條件的影響,“丟沙包”游戲在課間十分鐘難覓蹤跡。因此,教師可以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戲代替,如跳八字長繩、斗雞、木偶人等,這些游戲一樣能夠實現教學目標,讓學生感受到了課間的快樂,了解了遵守規則的重要性。
三、重組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雖是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徑,但它不是唯一路徑。因此,教師要有廣闊的視野,把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和其他德育活動結合起來,共同助力思想道德教育目標的實現。還要積極打破課堂教學的局限性,根據學情拓展教學內容,將其與其他德育活動有機結合在一起,把教學與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由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研學,讓學生在多樣化的項目學習中,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谶@種思考,筆者講授這一課時對教材進行了重組,并為學生拓展了相應的學習內容。
1.融入項目學習
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過春節的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學生對春節文化沒有太多的了解,加之教材呈現的圖片沒有附加文字說明,學生難以從中體會春節習俗背后的文化內涵。統編版一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大家一起過春節”一課主要介紹了中國傳統佳節——春節,為學生呈現了中國人過年常見的風俗習慣,課文中穿插了“穿新衣”“猜燈謎”“貼福字”等極具代表性的圖片,借助小主持人的問題“過春節有很多講究,你知道哪些呢”,讓學生討論、交流各地春節的不同風俗。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圍繞教材開展教學,這只是在識別春節文化符號,不是一種深度學習。因此,教師可以將項目學習引入教學中,如圍繞“春聯”主題開展找春聯、賞春聯、編春聯、寫春聯、讀春聯等一系列項目學習活動,讓學生從中感受春節的喜樂,體驗文化的燦爛和生活的快樂,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2.開發拓展課程
當前,國家越來越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一些學校也圍繞民族文化傳承開發了相應的拓展課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教材內容與拓展課程結合起來,讓學生交流春節的相關風俗,如貼對聯、放煙花等,還可以讓學生結合教材中有關春節的介紹,通過剪窗花和畫年畫等方式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3.開展社會實踐
雖然低年級學生通過學習對春節的相關習俗有了一些了解,比如拜年、貼春聯、放煙花、剪窗花等,但這只是表象經驗,他們仍然沒有深入了解春節習俗背后的文化內涵。因此,教師可以把教學與實踐結合起來,為學生組織“年味在哪里”“對聯里的文化”“春節習俗知多少”“我知道的春節禮儀”等主題活動。還可以通過查閱資料、實踐體驗等方式,不斷提升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不斷強化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民族文化認同。
總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情、學情,在認真研讀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靈活地對教材進行增加、變序、重組,不斷提升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效率,助力學生道德與法治素養的全面養成。
作者單位 江蘇省海安市李堡鎮中心小學



